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益言 《中国金融》2006,(12):68-70
2006年第一季度,世界经济形势明显好干预期。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的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第一季度世界经济同比增长5.2%,较2005年第四季度高0.3个百分点。其中,美国经济增长强劲、欧元区经济增长有所加快,日本经济仍维持较好的增长势头,新兴市场经济体继续高速增长。工业国家的就业形势普遍改善,通货膨胀压力有所减缓,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通货膨胀形势则相对稳定。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有所加剧,全球股市总体走强,但波动性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2.
2007年上半年,尽管美国经济增长受房地产市场降温的影响有所放缓,但欧日及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仍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全球经济增长总体强劲。在全球通胀风险加大的背景下,虽然近一年来美联储一直保持利率不变,但全球总体而言仍处于货币政策的紧缩周期中,各国央行仍有进一步加息的空间。[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益言 《中国金融》2005,(1):63-64
2004年世界经济全面复苏,但第三季度以来,部分经济体复苏和增长势头有所减缓。美国经济仍保持较强劲的增长势头,就业状况继续改善。欧元区经济缓慢复苏。日本经济增速减缓,尚未彻底摆脱通货紧缩的困扰。拉美和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值得注意的是,石油价格从10月下旬的高点回落,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差距进一步拉大,布什连任后的财政政策取向尚不明朗,  相似文献   

4.
益言 《南方金融》2005,(1):10-12
2004年世界经济全面复苏,但第三季度以来,部分经济体复苏和增长势头有所减缓。美国经济仍保持较强劲的增长势头,就业状况继续改善。欧元区缓慢复苏。日本经济增速减缓,尚未彻底摆脱通货紧缩的困扰。拉美和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保持了强劲的增长。石油价格从2004年10月下旬的高点回落,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差距进一步拉大,  相似文献   

5.
《中国外汇》2015,(1):12-13
美联储何时加息美国经济的强劲复苏,终于使美联储在2014年10月正式宣布史上最大规模的货币宽松QE谢幕。2015年,美国实体经济的持续复苏依然可期,美联储很可能继续维持终结量化宽松政策的基调,且随着通胀压力的上升,随时可能宣布进入加息周期。鉴于美元在全球的重要地位以及美国资本市场和基金管理的规模,美联储未来利率变动对新兴市场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6.
伯南克和保尔森认为,以近年来新兴市场经济体储蓄快速增长为特征的全球经济失衡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认为这个看法包含多个难以成立的论点。近年来新兴市场经济体出现的快速储蓄增长不是一种自发性行为,它们的外汇储备增长也不完全是经常账户顺差的结果,中美贸易平衡关系不具有对称性。从根本上说,新兴市场经济体外汇储备增长及其对美国金融市场的投资是国际资金回流当地的一种表现。美国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给主要由当地因素决定。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乃至世界金融体系风险控制功能的弱化,以美国持续性大规模经常账户逆差为特征的全球经济失衡在可见的未来很可能继续存在。  相似文献   

7.
王蕾 《国际金融》2011,(2):29-32
1月似乎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美国经济增长良好,欧洲主权债务问题再次出现缓和迹象,新兴市场经济体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同时,欧元区、英国通胀越线,市场对其提前升息的预期一度升温,新兴市场更是面临日益增加的通胀压力,纷纷紧缩货币政策以应对——匈牙利、以色列央行、韩国、  相似文献   

8.
伯南克和保尔森认为,以近年来新兴市场经济体储蓄快速增长为特征的全球经济失衡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认为这个看法包含多个难以成立的论点。近年来新兴市场经济体出现的快速储蓄增长不是一种自发性行为,它们的外汇储备增长也不完全是经常账户顺差的结果,中美贸易平衡关系不具有对称性。从根本上说,新兴市场经济体外汇储备增长及其对美国金融市场的投资是国际资金回流当地的一种表现。美国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给主要由当地因素决定。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乃至世界金融体系风险控制功能的弱化,以美国持续性大规模经常账户逆差为特征的全球经济失衡在可见的未来很可能继续存在。  相似文献   

9.
全球经济低速增长 全球经济增长前景存在较大不确定性,2014年仍将保持低速增长。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动能仍然疲弱,下行风险依然不小:欧元区经济徘徊在衰退边缘,短期经济增长难有起色;美国复苏进程仍将持续,QE退出虽定,但面对美联储换将后的考验,“减债减赤”面临严峻挑战;日本经济存在进一步滑坡可能,经济衰退风险仍然存在;新兴市场经济体是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但其经济增长相对减缓。  相似文献   

10.
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促进了国内经济繁荣和世界经济复苏,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加剧了国际资本流动。随着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其对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资本流动将产生冲击,并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两年前,当美联储缩减量化宽松规模的预期不断增强时,新兴市场曾经历了记忆深刻的暴跌,个别货币汇率触及多年新低。2016年,当加息变为现实,亚洲经济体和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又将何去何从?点评:美联储加息对其他经济体的影响,主要通过两个渠道:一个是实体经济;另一个是金融渠道。过去,新兴市场经济体多处于高息环  相似文献   

12.
2009年宏观经济金融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金融的影响迅速扩大,欧美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遭受重创,引发全球性的信贷紧缩,从而加速了实体经济的衰退.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金融机构虽然受美国次贷冲击的直接影响有限,但由于它们经济增长的引擎主要依赖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因此发达国家目前出现的需求快速萎缩将对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李慧勇 《证券导刊》2014,(18):16-17
北京时间5月7日22点,美联储主席耶伦于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听证会就货币政策及美国经济前景作证,其中。对当前美国经济前景的评述以及加息的判断是市场最为关注的方面。证词显示,当前美国二季度经济整体动力强劲。增长将显著好于一季度,需改善的复苏质量有三:房地产活动长期疲软.劳动力市场存在闲置、新兴市场复苏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4.
王宙洁 《证券导刊》2010,(49):15-15
良好的经济数据以及美股出色的表现使投资者对美国经济未来复苏力度趋于乐观,而今年美国圣诞购物季的销售状况更出现了超乎预期的强劲增长,或将拉升目前处于历史低位的通胀率,进而有助于美联储实现其通胀目标。  相似文献   

15.
受美国次贷危机冲击,目前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与此同时,新兴市场经济体表现出较好的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随着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崛起,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6.
邓雄 《西南金融》2008,(10):61-62
近年来,以中国、印度、俄罗斯以及巴西(BRICs,金砖四围)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作为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典型代表,“金砖四国”的表现可谓让世界惊叹。从全球增长态势看,“金砖四国”经济实力及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对发达经济体的依赖程度降低,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GDP所占世界份额则同步下降。  相似文献   

17.
宏观经济前景展望展望2015年全球经济,我们估计美国经济将继续走强,GDP增长速度在3%~3.5%,升值还有上调的空间;欧洲经济增长复苏到1%以上,欧元走弱和宽松货币政策将有助于经济回暖,但希腊、乌克兰问题仍然是重要风险;日本经济增长保持在1%以上,激进的量宽措施和推迟第二次消费税上调可能有助于提升经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表现继续分化,俄罗斯和巴西等经济体由于地缘政治因素和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经济面临较大困难,而韩国、印度等国明显加速;上半年全球通胀继续走弱(油价先低后高),美元或  相似文献   

18.
程实 《金融博览》2010,(21):11-11
9月以来,全球经济复苏动能下降的迹象进一步显现,美国、欧洲,日本以及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大部分经济数据鲜有“超预期”表现,市场对第三季度和下半年主要经济体及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也不同程度地有所下调。  相似文献   

19.
资讯     
《理财》2012,(2):6-7
No·1亚洲经济仍是全球火车头 1月4日,中国社科院在北京发布的《亚太蓝皮书》预计,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今年的经济增速仍将全球最高。加之日本经济继续受益于灾后重建,亚洲将继续充当全球经济的“火车头”。不过,“内热外冷”的特征令亚洲经济体面临两难困境。  相似文献   

20.
益言 《中国金融》2004,(2):56-58
全球证券市场环境迅速好转2003年,全球经济复苏的速度出人预料。从第二季度开始,在低通胀条件下很多国家继续采取降息、增加政府支出等多种刺激性措施,产生了积极的效果。2004年全年,预计除欧元区外,美国、日本GDP增速将加快,而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受美伊战争的影响,2003年第一季度欧美股市持续下跌。此后随战事的顺利进展和经济层面利好消息的推动,全球范围各主要股票市场持续上涨。按美元计,全球股票指数上涨9.9%,全球主要股指涨幅均在13%以上。这与全球宏观经济环境和公司部门盈利前景的改善是相一致的。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