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海外经济评论》2007,(46):11-13
【美国之音1O月26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政府试图控制经济增长过热的措施收效不大,通货膨胀的风险还没有得到控制。美国专门研究中国经济的专家是如何看待中国经济过热和通胀风险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2008年是中国经济形势最为复杂的一年。楼市和股市在经历了2007年的疯狂和2008年的理性回归甚至是低迷的冰火两重天后.该怎样走?中国的经济政策在日显放缓的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面前该怎样调整?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波到底何时结束?世界经济在经历通胀突破后陷入的通缩,何时能够复苏?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滞胀来袭     
秦朝 《珠江经济》2007,197(12):1-1
回顾即将过去的2007年,世界经济取得的成绩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期。展望即将来临的2008年,依然有足够的理由让人乐观。然而,仔细审视我们面临的经济形势,种种不安的情绪反复萦绕。美国经济会不会出现大衰退?中国经济会不会停止高增长?美元会不会出现大崩溃?通货膨胀会不会迅速恶化?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危险的敏感时期,“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组合有可能被“低增长、高通胀”的经济滞胀所取代。  相似文献   

4.
《上海经济》2008,(7):80
全球信贷危机发生,美国经济摇摇晃晃,中国努力控制通胀、冷却不可持续的快速经济增长,这些因素打消了投资者对中国股票的热情,无论有没有奥运会。但是,也许还有一丝挥之不去的希望?奥运会能给中国经济打一针兴奋剂,在今年晚些时候推动股市上涨吗?“奥运效应”存在吗?  相似文献   

5.
遏制通胀将是2011年中国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这一点已成共识。对于2011年中国宏调调控手段和力度的所有揣摩,关键就在于对通胀和经济走势的判断。2011年通胀形势究竟如何?多数专家认为通胀仍将处于高位,原因有五:一是全球流动性泛滥,美元贬值,引发输入性通胀。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不仅使中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实力。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如何评估中国崛起的经济基础呢?  相似文献   

7.
与去年相比,目前国际经济形势和中美两国经济状况发生较大变化。当前,全球通胀水平高企;受次贷危机影响,美国经济陷入困境,国内消费不振,失业率持续上升。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一举一动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日前指出,美国与中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对于两国及世界经济都很重要。  相似文献   

8.
国际新闻     
1全球通胀压力加剧过去6个月,从美国和欧洲的发达经济体,到中国、巴西以及其他新兴市场,食品和能源价格持续上涨已触发通胀抬头。市场也将未来几年通胀进一步上升的预期纳入价格之中,部分人士警告,通胀可能是全球的下一个经济压力点。  相似文献   

9.
2012年,全球经济形势仍不容乐观。欧债危机的持续发酵、美国经济形势的继续低迷、新兴经济体面临的高通胀都使得世界经济形势越发扑朔迷离。走出危机路在何方?  相似文献   

10.
新年伊始,当人们对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放缓越来越关注时,中国为应对通胀压力上升、经济潜在的过热风险、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而强调的货币紧缩成为金融市场的另一个担忧美国已摇摆于衰退边缘、外部需求正在放缓之时,中国政府今年进一步采取紧缩措施增大了经济下行的风险,过分紧缩可能会导致中国经济严重减速,从而使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动机——中国和美国同时熄火。  相似文献   

11.
近日,在“中国经济信心之旅”活动中,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表示.美国通胀风险正在加大,人民币升值趋势或难以改变。  相似文献   

12.
新年伊始.当人们对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放缓倾入越来越多的关注时,中国为应对通胀压力上升、经济潜在的过热风险、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而强调的货币紧缩成为金融市场的另一个担忧:美国已摇摆于衰退边缘、外部需求正在放缓之时.中国政府今年进一步采取紧缩措施增大了经济下行的风险.过分紧缩可能会导致中国经济严重减速.从而使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动机——中国和美国同时熄火.  相似文献   

13.
《海外经济评论》2008,(3):17-19
【英国《金融时报》2008年1月4日】北美洲仍是全球经济的中枢。任何对2008年全球经济的评估,都取决于美国经济低迷的可能性、深度、持续时间及其对全球的影响程度。因此,任何预测都决定于我们如何回答以下三个问题:金融危机在2008年会不会继续?通胀预期会不会进一步上升?最后,  相似文献   

14.
《新财经》2011,(12):33
欧债危机引发对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美国不断放出货币,导致全球通胀形势愈演愈烈,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也面临严峻挑战,"硬着陆"的忧虑不绝于耳。抑通胀、保增长的双重目标又是一个两难。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陈玉宇认为,"通胀失控的状况十五年不会发生,不管是美国还是欧洲的经验,通货膨胀失控一定是在财政衰败的情况下发生的。但这几年大家太关注通货膨胀了。十五年后通胀之所以可能失控,原因在于这时候养老和医疗等问题开始显现了。"  相似文献   

15.
【美国《华尔街日报》7月18日】我们应该记住历史的教训:1994年1月1日,中国的人民币汇率并轨,央行将牌价汇率由1美元兑人民币5.8元贬值至1美元兑8.67元,人民币贬值50%。此前的中国经济高度发烧,通胀最高超过了20%。当久违的通胀再次让我们担惊受怕的时候,人民币实际上已经开始走向高估的道路,而通胀因素在以前则一再被我们轻视。在人民币继续升值的呼声中,我们难道要眼睁睁看着人民币持续走向高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走高,美、欧正承受着愈发沉重的通胀压力。如何抑制通胀?美国人明白,在经济大病初愈之时,靠加息手段控制价格是“作死”。那么又要管理价格,又没有利率的手段,怎么办?最近的种种迹象表明,美国正在和欧洲联手。用非利率手段抑制通胀。  相似文献   

17.
最近关于增长减速、通胀恶化、货币政策“超调”等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经济形势究竟如何判断?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是正常的,通货膨胀是可控的,货币政策并未过度紧缩。虽然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存在许多结构性的问题,世界经济近期和未来都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中国经济增长确有诸多远虑,但是没有太大的近忧。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进出口持续较大顺差。这与世界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环境下全球产业分工细化、亚洲产业内和区域内贸易迅速发展密切相关。美国次贷危机以后,全球经济增长放慢、通胀上升、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对中国外贸发展可能产生一定影响。对此,需要进行深入分析,及时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快讯》2010,(19):35-35
伴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走高,美、欧正承受着愈发沉重的通胀压力。如何抑制通胀?美国人明白,在经济大病初愈之时,靠加息手段控制价格是“作死”。那么又要管理价格,又没有利率的手段,怎么办?最近的种种迹象表明,美国正在和欧洲联手。用非利率手段抑制通胀。  相似文献   

20.
【香港《商报》5月19日】几乎在四川地震发生的同时,4月份国民经济运行的各项数据也相继出炉。在一季度通胀高企的情况下,CPI及PPI数据环比有所上升,地震灾难会否增加通胀压力顿时成为关注焦点。不过从紧的货币政策亦没有因此做出调整,经济学家们亦普遍相信,尽管可能在短期内加剧通胀上行,但汶川地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限。汶川地震对中国经济影响有多大?哪些行业因灾受损或受惠?备受各方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