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特征的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 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随 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业生产力的发 展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很难取得规模 效益,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单家独户 的小规模经营更缺乏竞争力。农业经营 方式与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不适应,特别 是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不适应,在沿海经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带来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历史性巨变。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今天,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要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理解新阶段的本质特征,开创思路,对农业经济结构进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经历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一直是我国一项长远的重要战略目标,我国农业经营模式经历了几个不同时期的重要演变,发展农业生产力和解决"三农"问题是农业经营模式变革的根本目标."三农"政策的演变主导着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变革的方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渐成为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的内在动力,小农户分散经营困境对农业经营模式创新形成倒逼机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践行"两山理论"、农村产业融合和发展"互联网+"等,为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4.
农业问题要始终抓得很紧,是邓小平同志在我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时期以来一直反复强调的思想。小平同志关于农业问题的论述,涉及到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各个方面,但几乎都是围绕着如何发展农业这个中心的。当前,农业问题仍然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通过30年的改革发展,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民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新的发展水平和新的发展环境下,仍要高度重视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深入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实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相似文献   

6.
彭海红 《中国集体经济》2014,(36):I0001-I0001
<正>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开放多年来,在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农村生产经营体制进行了多次改革和调整,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巩固和发展,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同时关系到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大局,而且关系到广大农村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根本问题。新的历史时期,农村集体经济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方面是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所要求的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的集中生产经营与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矛盾;另一方面是实践中"去集  相似文献   

7.
<正>各级农业部门要继续按照中央的部署,不断把"七一"重要讲话学习活动引向深入,切实把讲话精神落到实处,全面推进做好农业系统党的建设和农业农村经济各项工作;要立足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科技发展道路,抢抓机遇,加快改革建设步伐,推动农业科技发展实现重大突破。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根本依靠在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  相似文献   

8.
探究我国农区村域农业结构转型动力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但面对新的形势,我国农业生产结构性矛盾亦日益突出。本文通过研究我国农村村域农业结构转型的一系列动力机制,为我国农村农业结构的升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邓萌  梁晓伟 《特区经济》2010,(2):191-192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土地改革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加强了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和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改革实践的深入,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解放与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共产党适应农村发展变化了的新实际,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结合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向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和农民增收,加速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相似文献   

10.
从1978年以来,中国农村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其中有两个方面改革是最为重要的。一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二是将市场机制逐步引入到农业和农村经济中,从而建立起符合实际的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农村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加强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地位,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农村实行改革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巨大的变化,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农业用占全世界约10%的耕地解决了占全世界21%人口的吃饭问题。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 2001年农业增加值达14610亿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1.85倍。比1989年实际增长60.4%。农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目标的确立,必将把农业和农民逐步引向市场,使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区农  相似文献   

12.
黄立阶  劳洪喜 《南方经济》1990,(4):51-54,72
一、问题的提出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特征的农村第一步改革,实质上是农村土地制度的一场深刻且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变革。这一变革,使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得以分离,形成土地集体所有、两权分离、双层经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农业经济乃至整个农村经济焕发了新的活力,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但农村改革的深入,在解放农村生产力的同时,孕育着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迅速发  相似文献   

13.
邢树森 《发展》2001,(6):43-44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冲破了旧体制的束缚,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发展水平空间提高。担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联产承民责任制暴露出了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技术落后、信息不灵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存在和发展和必然选择,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途径。如何实现农业产业化呢?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大中型工商企业进军农业是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几种类型曹英农业产业化是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一大变革,是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农户与农户以及农户与其他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新型组织形式,是一种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经营方式...  相似文献   

15.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陈廷煊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市场化取向改革和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为克服传统的农业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制约而出现的新的经营...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一届八中全会指出,积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九十年代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农业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全面进步的战略措施。本文就老少边穷地区,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原则问题,略述己见。一、因地制宜原则。农业  相似文献   

17.
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关系着国民经济全局和广大人民的生活,是全国人民都关心的大事。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粮食生产发展的影响如何;要使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应该有哪些政策取向,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展状况的启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率先进行改革。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15年来农业的迅速发展,保障了国家建设和基本满足了人民生活的需要,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改变了农村面貌。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复合体,是农业农村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创新变革的中坚力量,其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经济基础。在很多地方进行的农业标准化生产、绿色生产、集体产权改革、新乡村治理等示范性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空壳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农业人口老龄化、乡村治理有效性等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现实问题。应进一步总结经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办法,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改革步步深入 ,农业和农村经济出现了全面发展的局面。但是随着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到来 ,五大连池市农业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竣挑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尽合理 ;粮食销售不畅 ;财政负担日益加重 ;农民收入持续下降 ,再生产能力减弱 ;随着入世的临近 ,农业又将面临国际市场的冲击。从当前的形势看 ,走产业化之路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出路 ,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目前 ,五大连池市的农业产业化建设与发达地区和一些兄弟市县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及应入世的迫切要求还很不适应 ,总体上还处在…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30年来,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农村改革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全会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战略举措,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决定》的贯彻落实必将开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崭新时代。为了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本刊编辑部特邀请了部分教师进行笔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