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据俄罗斯地面飞行控制中心发布的消息,当地时间17日下午,对接在国际空间站上的俄“进步M-50”货运飞船点火制动,成功将国际空间站轨道提高4.4公里。  相似文献   

2.
范晓鸣 《环球财经》2012,(8):112-113
美国私营的空间探索技术公司(简称:SpaceX)于当地时间5月22日凌晨成功发射了“龙”飞船,并在3天后顺利完成与国际空间站的交会对接任务。这是人类向国际空间站发射的首艘商业飞船,为实现“打的”去太空的梦想迈出了关键一步。这家美国私营企业在成立不到十年里迅速成长为世界商业航天领域的领头羊,其成功的秘诀究竟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3.
俄航天署计划建造新的轨道空间站,用于替换退役后的国际空间站。目前的国际空间站在技术能力方面能够超期服役至2020年,在其结束服役期前需要建造用于替换的轨道空间站。新的轨道站将同国际空间站一样成为科学试验基地,此外它还将扮演“太空组装车间”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四、"跳楼"拍卖,超期服役为了说明宇宙空间站的工程量和资源投入规模,不妨先介绍一下世界发展空间站的情况。从1971年4月19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第一个空间站"礼炮—1"号到现在,美苏共把9个空间站(其中,美国仅有1个)送上了太空,目前还正在建造国际空间站。从总体结构上讲,它们可分为单模块和多模块组合式两大类。前者是指用运载火箭一次就能送入太空轨道运行的空间站,后者是指由多次运送到轨道上的空间站单元或组合件组装而成,即由多个舱段或模块在轨道上组装而成的空间站。单模块或称单一式空间站具有所用硬件少、技术简单和不需要宇航员出舱等优点,因而早期的空间站都采用这类构型,它包括苏联的"礼炮-1-7"号和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中央机器制造科学研究所研制出可“自我修复”的飞船外壳新材料。这种新材料的“自我修复”能力与人体皮肤遭受轻微损伤时的自行修复功能类似。目前,这种材料尚处于试验的最初阶段,它将应用于未来的飞船和空间站,在飞船或空间站外壳因微小陨石或太空垃圾撞击而遭受轻微损坏时,它将能自动收缩修复至原来状态,从而恢复其密封性。太空垃圾或微小陨石是国际空间站面临的巨大威胁。目前,国际空间站外壳采用防护板来抵挡太空碎片或微小陨石的撞击,这使得空间站外壳被击穿的几率降为3%。(科学网)  相似文献   

6.
近日,美国刚刚送上国际空间站不久的水循环处理系统接连两天发生“小故障”,在启动蒸馏程序前自动停止运转。这一问题将在“奋进”号航天飞机带回处理后的水样本并送交检测后找到解决方法。这套造价2.5亿美元的水循环处理系由“奋进”号航天飞机带到空间站,这套设备旨在收集宇航员尿液及其他废水进行处理生成可供饮用的蒸馏水,实现水循环。这样,国际空间站就不需要完全依靠航天飞机运送饮水以维持未来6人编制的用水需求。美国宇航局希望这套水循环处理系统能在职年5月国际空间站扩编之前实现连续无故障运行90天。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联邦航天署宣布,2009年俄罗斯将大幅增加向国际空间站发射航天器的次数,4艘“联盟”号载人宇宙飞船和5艘“进步”号运载飞船将进入轨道。之所以制订如此紧张的工作计划,是因为俄计划在2009年春天将国际空间站的工作人员由3人增加到6人。  相似文献   

8.
成败之间     
黄明朗 《宁波通讯》2011,(24):54-54
天宫一号和“神八”的两次成功对接,叩开了空间站时代大门,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又一座新的里程碑。然而,一位航天专家称:“成功是差一点儿的失败,失败是差一点儿的成功”。这话令人耳目一新、振聋发聩。  相似文献   

9.
2009年9月11日,HTV-1货运飞船在日本鹿儿岛县的种子岛发射场升空。按照计划,这艘飞船与国际宇宙空间站对接,并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检验。  相似文献   

10.
太空机器人     
林德  王彦堂 《东北之窗》2008,(21):45-45
日前,从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空间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传出好消息,中国自行研制的太空机器人正日趋"成熟"。该中心正在向国际空间站申请"上岗证",打算送它到国际空间站"打工"。  相似文献   

11.
据有关专家介绍,国际载人航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向5个方向发展。第一,国际空间站。1998年11月开始的以美、俄、日和欧洲国家为主的16国参与的国际空间站组建工作目前进展基本顺利,预计于2007年建成。建成后的空间站重量达420吨,工作寿命10至15年,最多可接纳6-7名航天员。国际空间站研究领域包括:微重力加工、生命科学、空间科学、地球科学、工程技术试验和商业产品开发。第二,天基航天。地球同步轨道具有的独特性质决定了利用这一类轨道的卫星对人类服务将提供最有效的应用。充分利用轨道位置资源的途径是研制大型卫星,而在地面上研制…  相似文献   

12.
亦叶 《沪港经济》2012,(7):58-59
5月22日,一艘名叫“龙”(Dragon)的飞船,从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起飞,奔向太空并与国际空间站对接。  相似文献   

13.
《今日重庆》2017,(24):534-535
加拿大亚伯达省的摄影师Paul Zizka和好友Takeshi Tani来到阿萨巴斯卡冰川探险.当日夜晚,Takeshi在一个冰穴里攀岩,没想到,他们有幸看到了国际空间站.只见夜空中,国际空间站以每小时2万7千6百公里的速度迅速闪过天空,冰穴瞬间发亮如同外太空.  相似文献   

14.
伊格 《中亚信息》2003,(3):29-29
据俄罗斯莫斯科国际文传电讯社2003年2月10日消息,近期俄罗斯国际空间站代表团第一副团长尼古拉·莫伊谢耶夫在美国华盛顿访问时向外界宣布,俄罗斯已经与美国方面就两国继续建设国际空间站一事达成共识,俄罗斯愿意与美国重新开始停滞了很长时间的建设计划。  相似文献   

15.
媒体     
《中国经济信息》2011,(14):10-10
太空时代的终结 今年是美国航天飞机计划停运的年份,其执行的最后一次飞行任务安排在7月18日,国际空间站也会在2020年彻底脱离轨道。  相似文献   

16.
<正>2022年11月3日9时32分,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顺利完成转位。梦天实验舱转位完成标志着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向着建成空间站的目标迈出了关键一步。北京时间2022年11月30日7时33分,在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完成各项准备后,翘盼已久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亲人入驻“天宫”。随后,  相似文献   

17.
2001年,美国富翁丹尼斯·蒂托花费2000万美元,乘坐俄罗斯“联盟号”飞船飞往国际空间站,成为首位自赞的太空游客。2000万美元太多,长期以来,遨游太空对于普通公众来说只是一个奢华的梦想。  相似文献   

18.
3月23日,重达137吨的“和平”号空间站终于化为1500余块碎片成功坠落在南太平洋海域的航天器墓地,然而就在人们一颗悬着的心刚刚放下的时候,另一个空间安全问题又摆在了科学家的面前,那就是--空间碎片。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联邦航天署官员近日称,由于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人数将按计划增加,俄罗斯可能于2010 年停止向空间站运送太空游客。俄联邦航天署署长阿纳托利 佩尔米诺夫说,俄罗斯现阶段不会停止运送太空游客上天,"但自2010 年开始,困难将出现,这源于国际空间站工作人员数量将按计划增加到6 ~ 9 人"。俄罗斯于2001 年起运送太空游客至国际空间站,迄今已有5 名太空游客实现梦想。第6 位游客将是美国电脑游戏领域企业家理查德 加里奥特。俄新社说,太空游客此前每人需支付约2000 万美元费用。而俄罗斯航天部门说,这一价格今后可能会增加至每人2500 万美元。近年,俄罗斯不断加大对发展航空项目的重视。前不久,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 普京在联邦安全委员会会议上说,俄罗斯的航天业不能再靠吃老本生存下去。为避免沦为"航天马车夫",俄罗斯需发展更加雄心勃勃的航天项目。(新华网)  相似文献   

20.
看世界     
《走向世界》2013,(35):12-13
<正>人形机器人进化史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humanoid robot7月,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发布一款号称"世界最先进人形机器人"——阿特拉斯;8月3日,日本又将会说话的人形机器人Kirobo成功发射至国际空间站,两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再度将世界的目光聚集到机器人领域。从发明第一个工具开始,直到利用最先进的技术仿制自己,人类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