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股改后全流通状态下沪深两市的IPO抑价现象,并对其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股改后的我国证券市场IPO抑价率并没有下降,投资者在对新股进行投资时更多考虑的是公司的潜在成长能力,而不是公司的收益状况。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1999年至2008年749只IPO样本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抑价情况。结果发现:股权分置并非造成IPO异常高抑价的主要原因。由于投资者投机心理具有惯性,股改后的市场价值投资理念还未能回归,削弱了股改对IPO异常抑价的解释力。政府管制下的IPO市场准入制度造成新股需求与供给的缺口严重,是IPO异常抑价的最主要原因。基于此,提出要消除中国股票市场的IPO异常抑价现象,需要改革当今的新股发行制度,创造更多的市场投资工具。  相似文献   

3.
洪礼旺 《财会通讯》2010,(3):105-108
本文分析了1999年至2008年749只IPO样本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抑价情况。结果发现:股权分置并非造成IPO异常高抑价的主要原因。由于投资者“投机心理”具有惯性,股改后的市场价值投资理念还未能回归,削弱了股改对IPO异常抑价的解释力。政府管制下的IPO市场准入制度造成新股需求与供给的缺口严重,是IPO异常抑价的最主要原因。基于此,提出要消除中国股票市场的IPO异常抑价现象,需要改革当今的新股发行制度,创造更多的市场投资工具。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总结前人对IPO抑价的分析及所提建议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分析了IPO抑价尤其是中国大陆IPO抑价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即从股票定价、信息不对称、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不严、投资者行为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同时考虑到以上策略在当前条件下的中国大陆股市实施的难度后笔者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的协调基金机制,该机制不仅可以有效的控制IPO抑价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首日破发等有损公司声誉的现象,在上市后的各个时期也可以起到稳定股价的作用.同时本文还对其资金的来源及运用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总结前人对IPO抑价的分析及所提建议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分析了IPO抑价尤其是中国大陆IPO抑价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即从股票定价、信息不对称、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不严、投资者行为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同时考虑到以上策略在当前条件下的中国大陆股市实施的难度后笔者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的协调基金机制,该机制不仅可以有效的控制IPO抑价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首日破发等有损公司声誉的现象,在上市后的各个时期也可以起到稳定股价的作用。同时本文还对其资金的来源及运用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6.
闫青  杜子平 《财会通讯》2010,(9):99-101
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市场理性行为的IPO抑价理论,分析了这些理论存在的缺陷和对IPO抑价现象解释能力不强的原因。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IPO抑价问题进行了策略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国际资本市场上,IPO作为公司进入直接融资平台,吸纳更多资金的一个重要过程,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学者们关注。尽管各国的IPO机制各不相同,但公司股票从IPO定价到走入二级市场进行交易这一过程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抑价现象,对于该现象国内外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并且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观点,本文就目前学术界主流的IPO抑价理论进行了分类综述,旨在从对比的角度阐述IPO抑价的成因,并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视角下对未来IPO抑价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和楠  樊慧莉 《财会通讯》2010,(9):102-105
股权分置一直以来是我国特有的现象,也是学术界解释我国新股发行抑价程度过高的主流研究方向。股权分置改革使得非流通股也进入流通领域,这对活跃证劵市场起着重要的作用?疚姆治隽斯扇ǚ种酶?革前后我国IPO抑价程度的影响因素,发现股改前后发行价格与IPO抑价率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为健全新股发行机制,降低发行抑价率,中国政府多次进行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并适时推出创业板,其IPO抑价程度和原因等问题亟待探究.文章针对创业板实际情况,以2009年6月IPO重启后至2010年10月所发行的创业板和中小板股票为样本,通过梳理IPO定价的制度变迁、比较研究和实证检验,发现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询价制有效降低了新股抑价率,基于投资者情绪的中签率、上市首日换手率对IPO抑价产生了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中小板IPO抑价原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证券市场上,我国股票市场IPO抑价是最高的.作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的重要一极,我国中小板股票市场IPO抑价有其自身独特的原因.基于这个考虑,本文选取了股权分置改革后(2006年6月~2007年12月)中小板市场上的股票作为样本,对影响其IPO抑价的因素及其对于抑价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发现,发行规模、发行市盈率、中签率、换手率、发行前资产利润率、上市首日大盘指数等变量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我国中小板市场IPO抑价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推动IPO抑价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2004~2007年间在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的201家公司作为研究时象,运用差异性比较和多元回归分析,研究风险资本对IPO抑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风险资本支持企业的IPO抑价率显著高于非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但风险资本对IPO抑价没有显著相关关系,风险资本对IPO抑价影响的认证作用、筛选监督作用、逆向选择和躁动效应在我国并不存在.进一步分析表明风险资本支持企业的高抑价率来自二级市场投资者对其预期过分乐观,而非发行定价偏低.  相似文献   

12.
张群  陆珩瑱  刘铭 《价值工程》2011,30(4):135-136
IPO抑价现象自被提出之日就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根据对IPO抑价组成的分析,我们认为IPO抑价应该包含故意抑价和由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引起的抑价两部分。本文将利用随机前沿模型对中国IPO抑价的组成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在创业板经过一年的发展,积累了足够的样本含量后,本文从多元回归与中位数分析两种方法入手,对有风险投资背景和无风险投资背景的企业进行分析,探讨风投对IPO定价效率的影响,并建立影响因素模型.最终得出结论一风险投资对创业板企业IPO抑价率有正相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随着注册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国内有限公司通过股改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进行IPO申报而实现公司上市较为普遍,其中股改环节在册自然人股东是否应缴纳个人所得税以及如何缴纳,各企业及地方税务机关存在政策理解与执行上的不统一.  相似文献   

15.
中国股票市场存在着较高的IPO抑价程度,中国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在不断加强,市场监管机构要求发行公司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为推动IPO合理化定价而努力.本文试图从收益的成长性、持续性、稳定性、现金保障性和安全性五个方面,全面地分析收益质量以及收益质量各组成部分与IPO抑价的相关性,试图证明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能够降低IPO抑...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分析我国新股发行定价制度变迁的基础上,对IPO定价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新询价制下IPO发行价格较旧询价制更能反映公司内在价值,IPO抑价率也有所下降。随着新询价制的实施,我国IPO定价效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本文针对新股发行制度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IPO抑价与总差价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一个实证分析,揭示了我国上市公司新股抑价与总差价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影响我国A股市场IPO抑价的主要因素;并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指出各主要因素对新股发行抑价具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分析风险投资异质性对IPO抑价的影响。本文选取2019—2022年科创板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科创板上市公司中有风险投资机构参与的企业IPO抑价水平会提高;风险投资机构资本背景的差异对IPO抑价率有不同的影响。其中,对IPO抑价水平影响最明显的是政府背景的风险投资机构,公司背景的风险投资机构影响程度中等,独立背景的风险投资机构影响程度最低。基于此,本文认为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上,不同背景风险投资机构的处理能力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价值工程》2018,(9):242-246
证券市场IPO过程中,IPO长期弱势表现、火爆发行和IPO首日抑价是全球金融市场公认三大"未解之谜",其中IPO抑价最受国内外学者关注,一直是金融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对IPO抑价的研究诞生了许多有关IPO抑价的理论,其中以信息不对称和行为金融理论的研究居多。本文梳理两种理论的演绎路径并进行总结,发现结合两种理论来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最后综合两种理论来解释IPO抑价问题,以期丰富IPO抑价理论的研究,对于我国完善新股发行体制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研究表明,信息不对称水平影响了IPO抑价,本文研究了一种特定的信息不对称形式——R&D投入水平与IPO抑价之间的关系.以2009年以来在创业板上市的204家公司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在控制了其他相关变量的情况下,当期、滞后一期、两期及三期的R&D投入水平均与IPO抑价水平显著正相关,并且该结果是稳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