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第三国倾销,是倾销的一种特殊形式,在WTO 1994年《反倾销协议》第14条中予以原则性规定。本文试图在借鉴国际上第三国倾销的相关立法与实践的基础上,就我国建立和完善第三国倾销制度做出一些初步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厘清WTO“代表第三国的反倾销行动”中各方主体决定权的界限、明确决定权行使的条件、摈弃决定权行使过程中的“逻辑困惑”,对于该制度的正确运用以及有效防治国际间接倾销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第三方反倾销是指一企业或公司在国外向第三方倾销者提起反倾销或一国愿意在本国领域内代表第三国企业向别国企业提起反倾销。文章从美国对华彩电反倾销案入手,分析了第三方反倾销的法律依据、存在原因及局限性,并构建模型对第三方反倾销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4.
"曲线规避"谨防反规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线规避”就是第三国规避,是跨国规避反倾销的一种。就是出口商利用第三国对产品进行组装或简单的重装,再出口到进口国。一般而言,反倾销税的征收只针对来自特定出口国的相同产品或相似产品,当倾销产品的出口国发生改变时,进口国的海关就不能依据原有的反倾销税令对来自第三  相似文献   

5.
正常价值是反倾销法律制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 ,它是决定受诉的进口产品是否构成倾销的基本价格。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对正常价值的规定显得过于原则和概括 ,可操作性不强 ,不利于对其进行准确确定。文中试图通过对我国反倾销立法与WTO反倾销守则 ,欧盟、美国反倾销立法的比较研究而对我国反倾销立法中有关正常价值的合理确定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6.
贸易壁垒调查制度、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制度为四大贸易救济工具,贸易壁垒分为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但是由于关税壁垒的弱化,各个纷纷采取反倾销手段,中国遭到反倾销,主要来自美国、日本、印度、欧盟等国家,中国也相应的对外国采取了反倾销。那什么是反倾销呢?反倾销指对国外的商品在本土市场上倾销采取的抵制措施,来对本土市场进行保护。普遍的倾销手段是对国外的产品除了征收一般进口税外,在另行进行征收附加税等,因此外国商品无法廉价出售,此附加税便被称为"反倾销税"。普遍规定外国产品低于出厂价格便被认为商品倾销,相应的应立即启动反倾销措施,反倾销为贸易战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牛津 《商业研究》2003,(21):127-129
倾销与反傾销是国际贸易领域中竞争激烈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具体体现。从国际反倾销制度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看,中国在完善国内反倾销立法的过程中,应注重吸收国外的先进立法原则,与国际反倾销制度接轨,使得中国反倾销法更具有合理性和经济性,在国际反倾销的斗争中占据主动,真正发挥其维护公平贸易促进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陈菲 《北方经贸》2002,(8):33-34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准入条件的降低 ,外国商品大量涌入我国 ,其中难免会有一些低价倾销的商品。面对如此的情况 ,中国应该尽快依照WTO的反倾销制度 ,完善自己的反倾销立法 ;强化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在反倾销中的指导和协调作用 ;加强我国企业在反倾销中同舟共济的协作意识 ;同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加强国际竞争能力。从而有力打击外国商品的对华倾销 ,保护国内相关产业。  相似文献   

9.
根据《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a)款(ii)规定,在对中国进行反倾销调查确定可比价格时,中国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以第三国价格作为确定倾销的正常价值。同时第15条也做出规定,该歧视性条款将在中国入世15年后废除。一种观点认为这一规定意味着中国将在2016年底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认可。然而近年来围绕中国在2016年底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国内外又掀起了争论。本文在考察中国入世条款中"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由来的基础上,梳理近年来的主要争论,并分析"非市场经济地位"歧视性反倾销条款对中国经贸的影响,最后针对部分国家拒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提出中国可采取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国际反倾销趋势与对策研究李有星一、国际反倾销的趋势倾销(Dumning)是指在国际贸易中某产品以低于其在国内(指市场经济国家)的销售价格,或低于该产品出口到第三国的价格,或低于该产品的结构价格出口到另一个国家和地区。反倾销是指出口国的倾销对进口国的相...  相似文献   

11.
反倾销法中的非市场经济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嵩  熊春萍 《商业研究》2002,(9):138-140
我国许多出口商品已成为反倾销措施的主要目标,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中国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在产品出口时遭受到不公平的歧视待遇。美国和欧盟对“非市场经济国家” 认定的标准以及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出口产品正常价值的确定方法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和不合理之处,根据中国在非市场经济问题上所处的地位必须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在以往的反倾销案例中,有关当局大都是采用确定倾销损害的第一条标准,即实质性损害的存在来确定倾销损害的成立,而对判定倾销损害存在的第二标准和第三标准却鲜有援引.文章试图通过对有关反倾销案例的观察与分析,阐明判定倾销损害存在的第二条标准即实质性损害威胁在反倾销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倾销与反倾销:理论界定与现实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倾销与反倾销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问题,由于不同的动机,倾销有不同的形式,其效果也不尽相同;反倾销则是进口国通过征收反倾销税等方式所实施的产业损害救济措施。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实施反倾销诉讼的特点,一是提起反倾销诉讼的数量急剧上升,涉案产品的范围不断扩大;二是对倾销的确定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三是征收的反倾销税率普遍较高,存在歧视性;四是反倾销投诉的国家继续增加,同一产品在多国受到投诉。文章提出要利用反倾销手段实施产业保护的对策,积极应诉,建立反倾销应诉机制,建立产业预警机制,积极展开产业损害调查。  相似文献   

14.
完善我国反规避立法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倾销与反倾销冲突衍生的规避反倾销(简称规避)措施与反规避反倾销(简称反规避)措施正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所谓规避是指出口国对某项已被征收反倾销税的产品,通过改变出口方式或原产地等手段,继续向进口国倾销该产品的行为。反规避则是指进口国针对规避行为而实施的相应救济措施(仍是反倾销措施)的法律行为。我国在《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中对反规避进行了规范,但与对此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的美国和欧盟的反规避立法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因此应借鉴欧美反规避立法经验,完善我国反规避立法应提高对反规避措施科学的认识,明确规定规避行为的种类,健全实施反规避措施的程序和明确反规避规则的空间效力。  相似文献   

15.
WTO成立后国际反倾销案件的国别与行业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彤  李磊 《财贸研究》2008,19(3):44-49
WTO成立以后,传统贸易壁垒保护国内产业的作用进一步减弱,反倾销以其有效性和合法性成为各国频繁使用的贸易保护手段。通过考察1995—2006年国际反倾销数据,针对国别差异和所涉及行业,分析了国际反倾销的新趋势与特点,比较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反倾销特点的差异;此外,对东亚和我国所遭受的异乎寻常的反倾销给予重点关注,指出应对针对我国的国际反倾销将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一个长期任务。  相似文献   

16.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price undertaking is a more amicable protection policy for a foreign dumping firm than an anti-dumping (AD) duty as the former allows the foreign dumping firm to keep the duty rents. However, this result contradicts the empirical finding in, who shows that only 41% of anti-dumping measures in EEC end up with price undertaking in 1981–2001, even though firms can commit to a minimum price instead of being imposed with an anti-dumping du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umping firm, this paper shows that whether the price-undertaking police is more or less amicable than the AD duty is contingent upon the competition modes of the firms in the industry.  相似文献   

17.
反倾销调查案件告诉我们,会计与企业应对反倾销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文章通过对倾销认定标准、倾销认定程序、反倾销调查与会计的关系分析,针对企业应对反倾销现状,以会计为视角,提出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的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18.
By modeling an international industry where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firms reciprocally trade differentiated goods under global pollution and the incomplete internalization of the pollution externality, we examine the firms’ dumping and anti-dumping duty (ADD). We assume that the product quality, pollution emissions, and consumer's pollution internalization are worse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y. We find, among others, that the developing country's firm always conducts dumping, but the developed country's firm only does so under a certain condition and that if the two countries’ internalization degrees of the pollution externality are the same, the firms’ dumping disappears, regardless of product qualities and units of pollution emissions. We also show that a rise in the developed (developing) country's ADD decreases (increases) global pollution and that a rise in a country's ADD always decreases its rival country's welfare, but there is the possibility that it also reduces its own welfare in a certain case.  相似文献   

19.
江舸  黄胜  张国林 《商业研究》2005,(1):128-130
倾销是受到WTO和世界各国广泛抵制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近年来,随着中国进一步加快外开放,国外商品和资本大量涌入国内,一些跨国公司趁机大肆倾销,对我国相关产业造成严重威胁。应合力组建灵敏一高效的反倾销机制,提高我国的反倾销能力,营造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