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融排斥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差距明显,表现不一,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金融排斥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和标准划分,国内对金融排斥理论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受地理环境、文化、金融改革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各地的金融排斥表现也参差不齐、各具特色。本文提出金融排斥概念和测度方法,并以宁夏为例,选取20个县(区、市)2001-2012年经济金融统计数据,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对金融排斥动态机制展开实证研究,测度金融排斥动态发展趋势,给出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金融排斥的角度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通过选取2002年至2011年相关数据,根据金融排斥维度的不同分别构建了东、西部中小企业金融排斥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对东、西部中小企业受金融排斥状况进行区域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东部地区中小企业金融排斥程度总体上高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地理排斥和评估排斥强于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3.
金融排斥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性问题,表现形式多样。本文从银行信贷角度分析金融排斥的形成路径,围绕信贷结构设计金融排斥相关指标,通过计量检验确定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利率机制形成的价格限制、发展模式形成的规模影响、金融制度形成的机构特征和金融市场形成的条件门槛是金融排斥的主要影响因素,对金融排斥的治理和规避应从制度、模式、市场等多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金融排斥的省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在阐述金融排斥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省际差异研究的问题,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发现以往对农村金融排斥的研究多从定性角度进行理论阐述或者利用调查问卷进行理论总结。接着,选取1995~2009年的相关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29个省市区的农村金融排斥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了我国各地区农村金融排斥的定量表示。最后,利用系统GMM方法建立了29个省市区农村金融排斥影响因素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指出前一期金融排斥水平、农村人口总数、农村教育水平、地区地理特征对我国农村金融排斥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5.
金融排斥是近十多年才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本文介绍了金融排斥的内涵和金融排斥的六个指标,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现状,提出了破解农村金融排斥、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通过“六维度”分析法可以看出,农村地区广泛存在地理排斥、自我排斥、评估排斥、条件排斥、价格排斥以及市场营销排斥,其原因主要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农村经济普遍表现出弱质性以及农村信用担保缺失等,而村镇银行的推出有效缓解了农村地区的金融排斥,是干预农村金融排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在对现有金融排斥的研究文献汇总和对典型事实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可以从政府、市场、需求方和供给方四个角度对金融排斥的原因进行分析。对减少金融排斥的发展路径进行综述,并对文献进行总结评述和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四个维度指标的选择建立了农村金融排斥的评估指标体系。评估了从2006年到2009年的农村金融排斥综合指数的总体情况,结论是金融排斥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联系,聚类分析结果也反映了地区之间大的差异。在这个基础上,本文从经验上分析了农村金融排斥和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有效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职场排斥是近年来组织管理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以往学者大多集中探讨职场排斥的影响后果,而甚少探讨职场排斥的成因,有关中国组织情境下上司排斥的诱发机制更是少有研究.基于广东企业两阶段员工及主管的配对问卷数据,采用层级回归和Bootstrap分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上下级深层次差异对上司排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上下级深层次差异通过关系冲突间接影响上司排斥;下属代表性负向调节关系冲突与上司排斥之间的关系,下属较高的代表性不仅可以削弱关系冲突对上司排斥的正向影响,还可弱化关系冲突在上下级深层次差异与上司排斥之间所起的中介效应.这一研究对于企业正确选拔与评价高层管理者、有效提升各层级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以及让下属员工顺利融入职场、减少职场排斥等,均具有实际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运用六维度分析方法描述我国中部地区农村金融排斥的具体状况,认为金融排斥会导致城乡二元化加剧,农村地区金融发展受限,社会排斥加深,严重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种状况源于金融机构自身商业性要求以及中部农村地区地理区位分布不利、经营效益较差等。今后应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走有“农村特色”的信用体系建设,创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以缓解中部地区农村金融排斥状况。  相似文献   

11.
基于全国2018个县域的数据,对农村金融制度市场化改革以来,县域所面临的金融排斥问题进行了分析。实证研究发现,当前县域金融排斥现象仍然存在,并且主要表现为对信贷资金的排斥,而非对传统金融机构的排斥;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当前,县域出现了信贷资金排斥与机构相对饱和同时存在的"市场失灵"问题,增加传统金融机构的供给并没有为"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信贷资金支持,反而是加剧了县域资金的外流。  相似文献   

12.
基于VAR模型,运用重庆市1978—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金融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1)总体上看,金融发展规模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都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扩大金融规模不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2)从长远来看,金融发展效率、财政支农和固定资本均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起促进作用;但在短期内,提高金融发展效率会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在此基础上,就如何促进金融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均表明,金融包容体系的建立对促进经济增长、缩小收入差距、降低贫困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金融包容水平低,金融排斥率高,迫切需要通过构建金融包容体系提高金融包容水平,让每一个中国公民都能得到机会平等、价格公正的金融服务。要通过渗透率、可获性、使用率及服务质量四个维度才能建立完善的中国金融包容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4.
农民金融权利是农民平等获得金融服务的基本权利。农村地区的金融排斥问题严重,金融服务供给的组织形式单一,以及农民自身权利意识的淡薄,导致农民金融权利得不到保障。保障农民金融权利,要建立普惠性金融体系,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规范民间金融机构,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竞争性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法制宣传,完善农村金融立法。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事关国计民生一直受到高度关注。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建设的"源头活水"决定着新农村经济是否能健康持续的发展,也是检验我国农村经济政策的试金石。而当前农村中金融排斥现象普遍存在,严重的甚至存在"金融沙漠",这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新农村的建设。本文将通过分析农户融资现状诊断金融排斥的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项目(CFPS)数据,实证研究了户主人格特征对家庭保险排斥的影响以及家庭收入在其中发挥的传导机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大五”人格模型中户主的开放性维度下的“行动力”、顺同性维度下的“信任感”以及神经质维度下的“多愁善感”对家庭受保险排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家庭收入在其中扮演着显著的中介效应作用。通过家庭收入中介效应,“乐群性”人格特征对家庭受到保险排斥明显提升影响。本文研究结论对于深入理解和积极消除我国居民家庭受保险排斥现象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网络产业接入定价与垂直排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简单线性函数模型,本文证明,当独立下游企业的生产效率不低于垂直一体化企业下游部门时,一体化企业确定的最优接入价格并不必然高于独立上游瓶颈设施企业确定的最优接入价格,这意味着此时不一定存在垂直排斥问题。如果垂直一体化企业下游部门比独立下游企业生产效率较高,一体化企业就具有垂直排斥独立下游企业的激励,并且效率差距越大,垂直排斥的激励程度越大,但利润最大化的一体化企业并不会完全将竞争对手驱逐出下游市场。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就业因其社会角色的定位,往往被排斥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困难且频遭歧视,社会性排斥使劳动力市场分割,而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又强化了社会排斥程度,如果没有相关的约束,这个恶性循环机制难以规避。剖析社会排斥与大学生就业隐性歧视的原因及危害,采用多维、综合、动态的方法,围绕大学生就业市场研究失业与社会排斥的关系,经济性或社会机制动因,为缓解、消除就业歧视和社会排斥政策和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但同时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是突出问题之一.引用社会排斥的定义,从不同层面分析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农民工社会排斥现象的现实表现,并指出了农民工社会排斥带来的不良影响,希望对现今我国解决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员工的知识共享行为是促进组织创新的重要环节,而在职场中屡见不鲜的排斥行为却成为了员工进行知识共享的一大阻碍。在社会交换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的基础上,从关系绩效考核压力视角出发研究职场排斥与员工知识共享行为之间的内在影响机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职场排斥显著负向影响员工知识共享行为;职场排斥由于降低了员工的组织支持感从而导致了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的减少;关系绩效考核程度越高,遭遇职场排斥的员工所拥有的组织支持感越低,其知识共享行为就会越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