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册书与明清以来两湖乡村基层赋税征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册书脱胎于明代里甲组织中管理赋役册籍、负责推收过割的一种职役。最初一般称为里书,以后各地名色不尽相同。在明初里甲组织较完善之时,他们只是负责保管和编造赋役黄册,并协助里长催征钱粮。到了明中后期,随着里甲组织的松弛与解体,特别是官方册籍的失实,册书因其握有私册而成为联系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重要的赋税中介人,并实际控制着基层赋税征收的全过程。特别到了清代中后期以至民国。册书更呈现出世袭化和包役化的趋势。本文以两湖地区为中心,探讨了册书在明清以来乡村基层赋税征收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世袭化、包役化过程。并认为国家政权对乡村社会控制力的削弱是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的土地市场中,一定的赋役制度及其所形成的册籍是确保土地权利的核心机制之一。因此,如欲进一步深化理解明清土地市场的内在秩序,特别是国家权力与市场演化的互动关系,一个重要议题便是从赋役制度的角度分析明清乡村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田两主与田面权分化。康熙初年苏松地区的均田均役改革中形成了"销圩"鱼鳞图册,并出现了"业佃并录"的现象。这应当被视作赋役制度因应土地市场的演化而出现的新动向。17世纪以降,田面权市场进一步发展,田面主承担圩甲,从而参与到徭役佥派、税粮征缴之中。地方政府对赋役制度的调整,不能不与这种新的土地市场秩序相适应。  相似文献   

3.
科举时代,给予赴试举子经济上的资助,是国家人才选拔制度正常运作的基础。成化年间,以陈献章为代表的广东在地举人群体的不断壮大,引起了主持地方均徭改革官员的注意,成为举人路费出现的契机。举人路费在为士人科举生活提供保障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随着赋役改革的推进,定额化成为包括举人路费在内地方科举经费的发展趋势,进而影响到科举取士的制度设计。从明代举人路费的演进过程,可以看到科举制度与赋役制度相互交织的历史,以及举人这一社会群体不断被形塑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察南直隶这个特殊行政区域的养马徭役问题,探讨了环境上不适合养马的腹心地区马役的编派、变化、地方应对、负担轻重,即研究马役佥派下的养、买、折问题。虽然南直隶普遍论地派养马匹,但种马派征仍以丁为系,整个赋役体系“丁粮兼论”的框架并未完全打破。而从寄养马匹于北方,到往凤阳以北买马,再到直接买补马匹递解、帮马户买马,明代赋役体系的变化过程清晰可见,但养马徭役一直存在而且并未完全折纳,折银进程也不是线性的替代过程。折征、买补、朋养、预借本折马银两,一系列变动反映出赋役被逐渐纳入更易操作的财政核算框架之内。养马徭役作为赋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揭示了明代国家的财政困境和前近代政治组织在制度运作层面向现代国家演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粮户归宗是清初在中国东南地区推行的一项重要的赋役制度改革,对清代福建、广东等省的赋役制度和社会结构曾产生过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通过仔细解读近年在闽南发现的族谱、碑刻、笔记与地方志资料,侧重考证了这一改革在闽西南地区推行的背景、缘起、过程与影响,从而加深我们对这一改革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明洪武到弘治年间,州县官府的赋役管理从基本不依赖核算向需要且能够进行核算的状态转变。洪武、永乐时期,在官府体系内部,只有田赋被部分地纳入核算管理,其他赋役征发则完全或绝大部分无法计量,也没有计划性。宣德以降,地方官员吸收民间粮里阶层分担赋役负担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旨在“均平”的改革,以确保赋役的可持续征发。在探索均平之道的过程中,不同地方官员多采取量化赋役负担、预定征收计划、将派征对象标准化并进行摊派核算的方式。其中,田赋额等开始扮演摊派对象的角色。这开启了州县层面赋役征收核算体系的发展之路,也导致府、州、县与户、工等部及布政使司之间产生了赋役核算信息不对称,出现了二重会计结构。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江西推行义图制的尝试及其失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义图制是一种以图甲为单位,由图长甲正先行垫付田赋尾欠,然后在各图甲内拢图清算的田赋催征方式,在清代江西田赋征收过程中发挥过积极的作用。20世纪40年代初,江西省政府一度尝试在全省重新推行义图制来解决当时田赋催征中遭遇的困难,但由于地方政府敷衍其事,乡绅逃避责任,收效甚微,最后草草收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义图制已经不能适应近代社会环境变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在东南山场产权确认的历史过程中,契约和乡约族规发挥了关键作用,国家权力的介入则可以说是这整个过程的背景,它还通过赋役和诉讼制度提供了确权的工具。一方面,国家把人们在山场中居住、生产的权利与他们的户籍身份相联系,部分山场也被作为“事产”编制入户籍和地籍;另一方面,民众在山场开发中报税报垦,在纠纷中诉诸官府裁断,并使用各种赋役文书作为确权凭据,用户籍地籍中的税亩分庄记录山场股份的分配。由此从制度到实践,山场确权与赋役制度捆绑在了一起。由于东南山区的快速开发,同一山场空间的产业形态和地籍类型都处于变化之中。田地山塘是赋税科则的分类概念,官府在争讼理处中对田、山产权认定的不同处置,也与它们在赋役系统中的不同地位有关。户籍和地籍作为国家控制和汲取资源的主要工具,是赋役制度下规定、控制民众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文书,当它们被用作确权时,也是在重申和强化这种控制关系,而不仅是证明产权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中央、地方分税比例测算结果当前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实行分脱制。按新的分税体制方案测算,今后中央财政直接组织的收入将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60%左右。地方组织的收入加入中央返还的税收,地方可用于支出的财力也将占全国财政支出的60%左右。中国税制的这一改...  相似文献   

10.
解决地方债务首先应整理地方税与转移支付捆绑的问题日本的地方交付税制度成立于1954年,它是在夏普税制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转移支付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在总额确定及分配方法、方式上不断地改革和完善,现今已演变成为技术性、科学性相当强的体系。日本的地方交付税是不指定用途的一般补助金,它的实质是一种税收分享制度。作为一种均等化转移支付,由中央直接向两级地方政府分配。它包括普通交付税(占94%)和特别交付税(占6%)。前者主  相似文献   

11.
明初,由于存在大量合法却不可核算、储存的劳役征调,故在集权架构之下,法定财政管理呈现出分散运作的特点,法定与法外征调界线模糊。随着白银成为财政运作的主要手段,不可核算的征调变得可以核算,州县官府形成了不为上级掌握的财赋储备和收支信息。法定财政核算信息在州县与上级官府间出现不对称。16世纪前期抚按等因应于省级财政职责增强的现实,编制覆盖全省、带有固定化倾向的财政计划(赋役经制册籍,后定型为赋役全书),采取类似预算管理的方式来规范财政收支,强化省内财政集中管理。法定财政核算信息的不对称从州县与上级官府之间转移到省级官府与户部等中央衙门之间。明末,户部试图通过掌握赋役全书来了解在外官府收支信息以筹饷,但未成功。清初,户部通过监督各省纂修赋役全书重建全国财政体系,将各地法定赋役收支纳入中央集权控制之下。作为财政集中管理的工具,赋役全书的服务对象从省级官府变为中央(户部)。这消除了法定财政核算信息在官府各层级间的信息不对称,为清朝法定财政管理的全面中央集权奠定了预算基础,并在扩大中央掌控财政规模的同时明确了合法和非法征收的边界。这也是国家财政治理焦点从临民向治官转移的集中体现,折射出明清国家治理的内在逻辑,也提示我们对国家能力的理解要结合具体时空脉络和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2.
随着企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强,我国就业和再就业的矛盾日益突出,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为了保证社会的安定和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实施再就业工程的过程中,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对于中央和地方的这...  相似文献   

13.
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已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一些地方由知识失业引发的“读书无用论”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究其症结,主要在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在户籍、社保等一系列制度改革滞后以及市场信息不畅等因素的激化下,导致一些地方大学生知识失业现象日趋严重。因此,建立较为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将成为我国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14.
敦煌吐鲁番出土的有关手实、户籍、计帐的实证资料较多,从唐代手实、户籍、计帐的实际编成过程入手,更容易厘清手实、户籍、计帐三者的关系,并弥补《新唐书·食货志》与《唐会要·籍帐》相关记叙的缺陷,澄清其讹误。唐代户籍与计帐都是自下而上逐级编制的。里正所责的民户手实是造户籍的主要依据,计帐不是造籍依据。《新唐书·食货志》说的"……为乡帐",就是指乡司将各里基于民户手实的户籍稿粘连在一起(或重新抄录一遍),而成为乡户籍稿的这种行为,而不是说于手实、户籍之外还有一种名为"乡帐"的簿籍。乡里计帐的数据来自这种乡里户籍稿。唐代州县计帐统计的只是当年各类户口的数据,配来年课役则是尚书户部度支司的事。《新唐书·食货志》记籍帐制度脱漏了里正责民户自通手实这一重要环节;说州县计帐"具来岁课役以报度支",也不对,应据新复原的《唐令·赋役令》校正。《唐会要·籍帐》记:"开元十八年十一月敕:诸户籍三年一造,起正月上旬,县司责手实、计帐,赴州依式勘造。"也有重大遗漏与讹误。  相似文献   

15.
根据唐朝史实,本文对"政府购买"概念作出了新的定义,指出唐朝的政府购买应分为两大类:一是直接的政府购买,即以实际持有的财政性资金或物品进行的政府购买;二是间接的政府购买,即动用预期的财政收入(主要是预期的赋役征调)进行的政府购买,亦称为替代性政府购买。由于唐朝前后期的赋税制度、财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赋役的折纳折免与政府购买、地方治理之间的关联有明显变化,所造成的社会经济影响也有不同。特别是替代性政府购买,既可节省政府购买的成本,也容易传导赋役固有的强制性,给纳税人增加额外负担。认识唐朝替代性政府购买的形式、内容、特点及其强制性的由来,有助于重新探析宋代"折变之赋""非法折变"的历史蕴含。  相似文献   

16.
元代寺院僧尼的赋役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寺院僧尼的赋役问题白文固元代寺院僧尼的赋役,是个格外复杂的问题。造成其复杂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元代赋役制度本身杂乱无章的因素,又有历朝在政策执行上因时立制的因素,也有文献记载方面的歧异舛误诸原因,使这一问题混乱难稽。因此,目前史学界在关于这一...  相似文献   

17.
外交谈判谈判是外交工作的重要一环,外交谈判也是外交外事工作者必备的工作技能。作为外交形式的一种,外交谈判与交涉、磋商等有着较大的区别,外交谈判的议题更加具有针对性,更为具体。外交谈判的主体也是多种多样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国际组织等都可以成为外交谈判的主体。与此同时,外交谈判的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政治、军事等高级政治的议题以及经济、  相似文献   

18.
根据唐朝史实,本文对"政府购买"概念作出了新的定义,指出唐朝的政府购买应分为两大类:一是直接的政府购买,即以实际持有的财政性资金或物品进行的政府购买;二是间接的政府购买,即动用预期的财政收入(主要是预期的赋役征调)进行的政府购买,亦称为替代性政府购买。由于唐朝前后期的赋税制度、财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赋役的折纳折免与政府购买、地方治理之间的关联有明显变化,所造成的社会经济影响也有不同。特别是替代性政府购买,既可节省政府购买的成本,也容易传导赋役固有的强制性,给纳税人增加额外负担。认识唐朝替代性政府购买的形式、内容、特点及其强制性的由来,有助于重新探析宋代"折变之赋""非法折变"的历史蕴含。  相似文献   

19.
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京开会,议题之一,便是考虑要对地方政府发放债券重新关上“闸门”。所谓重新,就是曾经开过的这道口子,权衡利弊,考虑再三,这回下决心要重新关上了。书面的表述是:“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此举一出,引发热议,有举手赞成,认为早就该关的;也有表示反对,认为不宜妄动的。  相似文献   

20.
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基础,是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的必然要求。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迫切要求政府守信并做出楷模和表率。政府缺乏应有的诚信是导致当前一系列社会矛盾突发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政府公信力丧失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重新构建政府诚信体系,通过树立服务政府,确立责任政府,加强法治政府等制度体系建设,重塑政府诚信和公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