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斌 《信息与经营》2012,(6X):162-163
<正>透过窗棂,惹人的绿色,偶尔穿插白色花瓣飘落的瞬间。于此情景,最是人间四月天。在这样的季节,与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建筑师李越莺随性而谈,一切是那么的自然。初见李越莺,那灿烂的笑容和无拘无束的谈话充分展现出了女性工程师的知性魅力,更是拉近了作为普通人与建筑师之间的那道无形的隔阂。做不断前行的建筑师"做建筑是必须要不断创新的,更要不断地去用高标准来要求自己。"火神庙商业中心、天津于家堡金融起步区03—21地块、今典集团青岛红树林度假酒店……随着一座座城市  相似文献   

2.
设计的开始     
正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年:2002-8ISBN:97871120523252002年,建筑师王澍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建筑学文集:《设计的开始》。在书中的作者介绍里,王澍被这样描述:"他抨击专业建筑学,但他的所谓‘业余建筑'活动超越一般而言的设计而指向某种关于建筑的建筑;他坚持感悟建筑本身,执着于功能解读,贬低造型艺术的重要性,但他的作品具有某种超越风格争论的艺术质量;他反对关于建筑的文学化叙事,但无论他的设计还是写作都具有某种难以辨别其来源的文学气质。他强调建筑师首先应是一个文人秉承某种批判使命但锋利的矛头不仅指向自己之外,更始终指向自己,甚至以嘲讽与自嘲消解着‘批判'的戾气。"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上50%的建筑项目发生在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及大量人口向城市移民令新建筑成了中国着迷的事。与之相比,西方建筑师在进入职场后的前20年里一直在思索居住意味着什么。何为中国艺术?是当今中西方普遍关注的问题。结合当今的房地产行业建筑设计发展,西方建筑思想越来越多的融入中国建筑领域,越来越多的建筑融入欧式、美式符号,大批以欧洲地名命名的项目楼盘。中国建筑究竟是什么?人们开始了不同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街道的美学     
正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年:2006-6ISBN:9787530644768作者芦原义信(1918-2003),系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历任日本法政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和东京大学教授,曾担任日本建筑学会主席、日本建筑师协会主席。1956年成立建筑事务所,其设计代表作包括东京驹泽体育馆、索尼大厦、东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东京艺术大剧院等。收入本书的《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集中体现了他以"外部空间设计"为中心的建筑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泥土,作为一种建筑材料,一直以来都被水泥森林中的建筑师"困兽"们怀念着。当水泥厂的高污染排放给我们带来困扰,当钢筋水泥的保暖通风建筑性能广受诟病,大家开始怀念那些冬暖夏凉的传统木建筑和土夯建筑。日本设计师的泥土修复奈良老屋、巴黎建筑师的沙漠泥土"绿"屋、抑或是国内同行以西北土房拿下RIBA(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大奖,纷纷暗示了著名建筑师重新审视泥土、对其进行研究和尝试的潮流。  相似文献   

6.
从软件科技园出发,论述了其主要建筑空间和环境的类型、特点以及设计理念,提出信息时代工业建筑在功能、环保和建筑艺术方面创作的趋势,强调了建筑师在工业建筑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宋戈 《商》2014,(50):99-99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与文化两者之间有着割不断的渊源,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古代建筑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建筑体系。这种“会通”精神体现于古建筑中,就是建筑技术和艺术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以及传统建筑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兼容并蓄。中国传统建筑很重视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在自然环境中揉入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中国传统建筑体现出传统文化追求多样性统一的特点,即所谓“和合不同,奇偶结合”中国传统建筑中体现着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8.
著有《幸福的建筑》一书的作者阿兰·德波顿,近年发起建立了一个“活着的建筑”项目。他邀请世界知名建筑师在全英国范围内设计现代建筑.并以最低每人每晚二十英镑的价格出租给度假的人们。此举的目的是让更多的普通英国人感知现代建筑的舒适与美学,“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体验在最优秀的建筑空间中生活、睡觉是什么样的。”目前已经建成的别墅有三幢,另有三处将于今年下半年和明年竣工。  相似文献   

9.
余琨 《信息与经营》2011,(9X):128-129
<正>有人说:一个城市的建筑和生活方式,就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所在。在互联网时代中,地球变得越来越平坦,我们的生活方式经历了超乎想象的改变。而城市的建筑和生活方式,也经历了独立到融合的变迁。在异域人文与本土风格相交的碰触中,建筑随着时代的历练不断适应着都市多元化的需求与价值观,并孕育出适合于时代的建筑"混血儿"。放眼世界,我们经常能看到建筑艺术与文化相杂糅的  相似文献   

10.
引言:有人说建筑是批判的历史。的确,关于中国当代建筑我们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探讨。改革开放30年,当代中国建筑走过了一段怎样的路程?中国建筑创作在借鉴西方的道路上如何实现融合与创新?现代与传统如何调和?保护与重建孰轻孰重?中国建筑的个性在那里?……诸多问题需要求解。房子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在汹涌的房地产开发浪潮中,我们对建筑文化的思考,建筑设计的自主创新,却是如此微乎其微。作为专业地产媒体,《安家》一直密切关注着这一领域,我们希望推动中国地产建筑文化的健康发展,亦期待更多的人来关注中国建筑——这一十分重要的民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表征。本文集中了十几位中国当代建筑界的翘楚人士,他们中间,既有在建筑业实战多年的著名建筑师,也有知名的建筑理论家、评论家,还有建筑教育界的教授学者。老辈与新辈的专家们或批判或褒扬、或激昂或淡定,无一例外都流露出对中国当代建筑艺术与文化发展的深刻体味与执着热情。  相似文献   

11.
牛巍 《中国电子商务》2012,(14):211-211
住宅是任何时代建筑行业的基本任务,各个时代的住宅建筑又是其所处时代社会面貌的反映。在中国目前规模空前的城市化进程中,住宅建筑是在大型公共建筑外一个极为重要的、也是最贴近生活而需要建筑师最为投八的设计领域。那种认为只有大型公共建筑才值得认真设计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几乎所有的建筑大师都对住宅建筑关注,创造出符合当今时代的住宅应是建筑师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民用建筑工业的不断发展,混凝土不仅用于建筑的承重结构,而且施工单位还直接利用它作为建筑作品的室内外饰面材料,来显示出建筑师的创作意境和混凝土的艺术表现力;由于清水混凝土的饰面效果在拆模之前具有超强的未知性,施工中不允许有失败,所以就算是经验再丰富的工程师在拆模的时候都会有惴惴不安的心情.混凝土浇筑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质量安全.所以,对全过程混凝土施工的技术要求清晰明了,有助于确保工程质量.从而保证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3.
施罗德住宅是里特维尔德一生中最重要的,也是建筑设计史上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它的设计思想和手法与他早期的"红蓝椅"如出一辙,同时也贯彻着"风格派"的设计和艺术理念,是风格派建筑的最典型代表。通过对建筑师里特维尔德的介绍,对施罗德住宅的解析,再度赏析风格派建筑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位于澳洲墨尔本的莱昂住家博物馆是一个实验性的建筑项目,它将居住空间与一个当代艺术展览空间结合在一起.通过一种崭新的建筑形式——住宅兼博物馆。发掘艺术与建筑、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全新的对话形式。  相似文献   

15.
正闭馆三年,这是个艰难的决定。没有建筑,艺术馆何在?看SFMOMA如何"苦中作乐"。当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下称SFMOMA)关闭时,与这座城市相关的人们都在纳闷:游客们在询问,艺术艺术馆为何关闭了;出租车司机想知道,它什么时候会再开;教师们则在哀叹,学校又失去了一个出游好去处。SFMOMA创建于1935年,是美国西海岸第一座专注于现当代艺术的博物馆。不过,从2013年6月2日起,由于要进行扩建,SFMOMA  相似文献   

16.
李蕾  华峰 《中国市场》2011,(26):171-173
建筑从远古时代是人类追求安全的庇护所,一直发展到如今不仅是庇护所得功能需求,更是文化,甚至标志象征的地步,在疯狂的土地上建造者大量疯狂的建筑,建筑师回归理性建筑,思考建筑原本,通过地域性建筑适应性建筑理论发展和实践,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7.
在建筑发展多元化的今天,人们对建筑的审美也有了深刻的变化,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促使形式的创新成为建筑设计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能创作出"新形式",许多建筑师殚精竭虑、挖空心思地经营着他们的创意,探索着建筑形式的创作新途径.本文所论述的加法形式就是建筑形式的一种创作途径,是形式创新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8.
姜玢 《信息与经营》2009,(4):130-135
谈到当代建筑,日本,西班牙、美国都是建筑大国,在那里孕育出无数当代建筑大师,也为将来的世界培养着新生的力量。无论成名已久的建筑师,还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一代,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个性极为鲜明,伦敦、纽约、巴黎,东京.巴塞罗那……在这些超级大都市中,让人们能够一眼认出的设计,就代表着这个建筑师已经成功。  相似文献   

19.
中国建筑的营造方式在工业革命之后似乎被淹没了,曾经一切的存在似乎都不适合当代社会的发展节奏。而时下更处于现代转型期的中国建筑,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承上启下、新旧接替的过渡时期,一个出色的建筑师需要努力与各种社会阻碍因素相抗争。  相似文献   

20.
一个城市的城市建筑构成这个城市的基本特色,现代社会城市文化趋同的趋势正在加速,这是目前整个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它体现了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地区界限的打破,但这并不等于抛弃特色 "和而不同"是当今世界城市建筑发展的方向,只有弘扬各具特色的城市建筑文化,才能维持城市的生命力.因此,如何结合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和其他建筑设计要素来做好城市建筑设计,这是需要建筑师们不断深入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