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计算技术的发展和施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高层和超高层建筑迅猛发展,钢筋混凝土结构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中由于自重大,柱子所占的建筑面积比率越来越大。在超高层建筑中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到质疑;同时高强度钢材应运而生。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中采用部分钢结构或全钢结构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建造可说是同步前进。使得高层和超高层钢结构建筑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2.
计算技术的发展和施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高层和超高层建筑迅猛发展,钢筋混凝土结构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中由于自重大,柱子所占的建筑面积比率越来越大。在超高层建筑中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到质疑;同时高强度钢材应运而生。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中采用部分钢结构或全钢结构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建造可说是同步前进。使得高层和超高层钢结构建筑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3.
杲灵娟  李鹏卫 《魅力中国》2014,(26):316-316
在建筑工程整体施工中,施工技术与方式及设计对整体建筑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采取合理有效的建筑技术及施工形式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建筑物的整体质量和有效缩短工期。现代建筑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我国建筑业亟需这方面的发展注。本文对建筑技术中的土方工程施工技术、混凝土预制桩的建筑技术以及低碳建筑的高科技技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希望能引起共鸣。  相似文献   

4.
冯慧敏 《魅力中国》2014,(21):351-351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而且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在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过程中,各种施工技术与方式及设计对整体建筑都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采取合理有效的建筑技术及施工形式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建筑物的整体质量和有效缩短工期。现代建筑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给我国的建筑业得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本文对建筑技术中的土方工程施工技术、混凝土预制桩的建筑技术以及低碳建筑的高科技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直埋敷设热水管道应采用钢管、保温层、外护管紧密结合成一体的预制管。其技术要求应符合《高密度聚乙烯外护管聚氨酯泡沫塑料预制直埋保温管》和《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外护层聚氨酯泡沫塑料预制直埋保温管》的规定。  相似文献   

6.
被誉为“中原第一高楼”的郑州会展宾馆主楼66层,建筑总面积18万平方米,总投资22亿元。计划在2009年底建成。该项目已确定由美国SOM设计事务所与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同组成设计团队。SOM设计事务所拥有美国芝加哥西尔斯大厦(高443米)、芝加哥汉考克中心(高343米)、上海金茂大厦(高420米)以及在纽约世贸中心旧址兴建的自由大厦(高541米)等多个排名世界前十位的超高层建筑的设计经验。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也是国内拥有超高层建筑设计经验最多的设计单位之一。为确保“中原第一高楼”的建筑品质,投资方透露,已专门组建了一支国际超一流团队,其中灯光顾问为美国PHA、景观设计顾问为美国SWA、电梯顾问为美国LBA、消防与生命安全顾问为美国RJA。[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中建三局承建的成都来福士广场项目是国内首座、国际罕见的超高层浅色清水混凝土建筑,科技含量极高,既是工程最大的特点与亮点,也是最大的重点与难点。而平均年龄只有26岁的“来福士”项目技术团队,成功攻克浅色清水混凝土配置难题,并于日前成功浇筑第一根浅色清水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复杂节点。  相似文献   

8.
《江苏科技信息》2006,(5):I0009-I0009
江苏地龙管业有限公司创建于1983年。为适应城镇集中供热的需要,公司于1987年引进了天津大学研制的保温管技术,制造了第一代聚氨脂泡沫塑料预制保温管。经过不断改进提高,现已发展到第四代直埋蒸汽供热管,形成两大系列产品:蒸汽埋地管、低温管。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建筑行业中BIM技术与预制装配式建筑得到广泛应用,为建筑业提供更多可行性方案。但这项技术的推广和发展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本文就BIM技术与预制装配式建筑如何发展和应用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RBS快速建造系统。该系统是采用特殊混凝土小型砌块建筑住宅的一种成套技术,因建筑速度快于普通现浇混凝土和预制混凝土结构而得名。目前已在美国、土耳其、哥伦比亚等国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业也在迅猛发展,高层、超高层建筑比比皆是,高层、超高层建筑人员集中,人数多,影响面大,疏散困难.给排水在高层、超高层建筑中是相当重要的,既关系着居民的生活,也关系着居民的安全,还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发展.管理好高层、超高层给排水设备,是保障给排水设备正常工作,使各用户有一个正常的生活环境,并确保楼宇内消防灭火设施遇警显效的前提条件.同时,又因高层建筑给排水设备较多,系统较复杂,如何搞好高层、超高层建筑给排水设备管理,是一个非常需要重视而又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就此作些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12.
李济周  王咏梅 《魅力中国》2014,(21):326-326
当前建筑工程结构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朝着高层以及超高层的发展,而这个趋势给建筑工程的框架结构特点带来了新的思考。在探讨当前建筑结构特点的基础上,从钢筋工程、模板施工以及混凝土工程几个方面阐述了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给提高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提供了一个建议。  相似文献   

13.
卢辉 《科技和产业》2020,20(8):87-91
针对装配式建筑成本风险管控,通过熵权法确定出装配式建筑决策设计、构件预制、预制构件运输、现场施工四个阶段成本影响关键因素,以此因素量化数据训练BP神经网络,建立基于BIM技术和BP神经网络的装配式建筑成本风险管控模型,收集装配式建筑项目类似工程数据用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是比较理想的装配式建筑成本风险管控与考核方法,可以提高装配式建筑管理者对于成本风险的管控水平。  相似文献   

14.
梁欣 《辽宁经济》2014,(3):63-65
正编者按:所谓现代建筑产业即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大量的预制混凝土构件在工厂里预制完成,施工现场以机械安装为主。相对于传统建筑来说,现代建筑产业更节水、节能、节材和节地。2011年,沈阳作为首批国家级现代建筑产业化试点城市,率先在全国掀起了推进现代建筑产业化发展的热潮,在装配式建筑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编制和完善、产业园区建设、扩大构件产能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正在向国家现代建筑产业化示范城市迈进。  相似文献   

15.
BIM系统是一种全新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正越来越多应用于建筑行业。近年来建筑行业中超高层建筑的兴起对项目信息化、精细化要求日益增高,传统建筑模式不能完全满足其需要,提高工程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工程管理工作的效率,成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心。分析BIM系统的概念和特点,针对超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BIM系统在超高层建筑建设施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顾明星 《魅力中国》2011,(10):55-55
随着建筑事业的迅速发展,高层、超高层建筑已成为城市建筑工程建设的主体,高层建筑物一般都设置有地下室。文章结合平常的工作经验及相关规范要求,详细阐述了高层建筑结构地下室与基础的设计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以供交流。  相似文献   

17.
《山东建设》2005,(9):53-54
方兴未艾的玻璃幕墙 建筑玻璃幕墙自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面世以来,20多年来呈现了大规模、高速度的发展态势,从东部沿海的大型城市,到西部边远的山区小镇,几乎都可以看到玻璃幕墙的建筑。特别是在城市的超高层建筑上,玻璃幕墙占据了绝对优势:北京国贸中心、深圳地王大厦、上海金茂大厦、恒隆广场……,  相似文献   

18.
《首都经济》2012,(7):20-21
中国的高楼建筑正在以大跃进的速度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在建的摩天大楼中有87%在中国。摩天大楼又称为超高层大楼,在中国大陆,建筑规范规定100米以上高度的属于超高层建筑。一份由全国摩天高楼“粉丝”和建筑业、传媒业专业人士总结发布的《摩天城市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在建的摩天大楼总数已经超过200座(仅计算写字楼与酒店),相当于美国现有摩天大楼的总量。上述报告测算,5年后中国将拥有800座摩天高楼,相当于美国今天的4倍,而其中80%将建在经济不发达的内陆地区。  相似文献   

19.
7月13日,哈尔滨市召开建筑署名工作会议,成立了建筑署名评审领导小组。据哈尔滨市建委的建筑署名评审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凡在2006年1月1日后竣工的建筑都可以申请登记建筑署名。其中,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单体建筑、具有一定规模的建筑组团;城市中心区重点地段标志性景观及建筑小品;重要桥涵、标志性建筑及其他应署名的重要建筑物、构筑物都应署名。署名内容包括建筑或建筑组团名称、建设单位名称、方案设计人员、主设计人员、设计单位名称、施工单位名称、工程竣工日期、署名标识牌或碑铭的监制部门。署名应制成标识牌悬挂在署名建筑上,或制成碑铭立在署名建筑附近。今后,哈尔滨市还将设立年度优秀建筑设计奖、当代优秀建筑设计奖和个人荣誉称号,以促进哈尔滨市建设工程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0.
李准 《魅力中国》2014,(26):355-355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特别是超高层建筑日益增多,其抗震设计的分析与研究也被提上各国建筑设计的日程,特别是我国处于地震多发地带,高层建筑的抗震设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上海中心大厦为例,简要对其抗震合理性与适应性进行评述,同时提出抗震优化与改进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