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种了20多年的八渡笋,共有118亩,每年卖鲜笋大概能挣7万元。"作为八渡笋产业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广西田林县平细村脱贫户吴再梦说,实施低产改造后,八渡笋产值翻了两倍,如今柳州螺蛳粉龙头企业入驻,开启了笋农致富的新门路。田林享有"中国八渡笋之乡"的美誉,全县种植八渡笋面积约20万亩。曾经,因竹林衰退老化,竹笋产量和产值明显下降,不少笋农选择外出打工。近年来,该县实施科技增产、示范带动、  相似文献   

2.
八渡笋母竹为楠竹,属于丛生竹类,是田林县著名传统特产,因产于八渡乡而得名。据《田林县志》记载,“八渡笋营养丰富,脆嫩无渣,且有消腻、滑味、爽口之功,食之可促进食欲,降低胆固醇等,曾是清朝贡品之一”。田林县八渡笋已有上百年的栽培历史,1994年,面积已发展到853公顷,产量达1500吨,仅八渡笋一项,使1060多户脱贫,其中有5户超万元,因此,开发田林八渡笋资源,加快建设八渡笋商品生产基地,对于推进这个区  相似文献   

3.
镜头一:4月25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高云竹笋专业合作社崭新的教学大厅里,"临安市优新笋用竹及珍稀观赏竹培育培训班"正如火如荼地召开,来自临安市各个街道、乡镇的60多个学员参加了为期一天的课堂培训.培训的主要课程包括竹笋产业转型升级林、珍稀观赏竹介绍及栽培、优新笋用竹生态高效栽培技术、竹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实用生产技术.次日,培训班的全体学员赴浙江竹业大县——安吉参观毛竹林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4.
水稻病虫害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有效的水稻病虫害防治措施有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可以切实的维护农民对种植水稻的经济利益,能够有效的促进水稻生产的发展。本文以江苏响水县的水稻病虫害防治情况为例对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冉华伦 《山西农经》2017,(13):50-51
玉米栽培中,为了能够有效提升产量和品质,需要选择适宜的高产品种、适宜土质、优良的农艺措施,并做好配套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本文就玉米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客观阐述栽培技术要点,推动我市玉米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创新,提升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6.
果树在生长过程中,病虫害是影响水果产量及品质的重要因素,制约了果树生产能力,降低了果品外在商品属性和内在品质。本文分析了果树常见的病虫害类型,从生态防治的角度探讨了如何有效防治病虫害的措施,以针对性的防治策略来降低果树病虫危害,提高果品品质和产量。  相似文献   

7.
在粮食需求量较大的情况下,增加水稻的产量是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内容。通过推广水稻高产技术,能够有效促进水稻种植业的良性发展。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病虫害的威胁,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也是保障水稻产量的重要内容。论述了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分析了病虫害防治技术,提出了通过创新农业生产手段,提升水稻产量与质量的措施,为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毛竹是一种生长快、产量高、用途广、效益好的优良经济竹种,我国毛竹林资源十分丰富。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由于经营体制的原因,毛竹林的经济效益始终没有得到发挥,毛竹林呈现出低产、低质、低效的现象。为了充分发挥毛竹林的经济效益,针对毛竹林特性,八十年代初,各地对毛竹林经营都推行生产经营管理承包责任制,以家庭经营承包责任制占多数,通过这一政策的贯彻落实,加上科学管理,毛竹林的面貌得到了大大的改善,竹林效益得到了逐步的发挥,尤其是毛竹重点产区,竹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是“民富、村富、乡富、县富”和农…  相似文献   

9.
把现有的竹林进行改造,培育成笋、竹两用林,可提高竹林的经济效益,其培育技术如下:   一、适时培育 培育笋、竹两用林,以秋末冬初开始为宜,此时竹子基本上停止生长,采取各种改造措施对竹子的影响较小。   二、选择竹林 培育笋、竹两用林宜选择竹龄 2~ 3年的竹林。要求竹林地土质疏松、肥沃,土层深厚,林地坡度较缓,并挑选来年是小年收获期的竹林为佳。   三、适度间伐 伐去竹林中 4年以上的老竹和受病、虫、风、雪等损害的竹子,每亩留 1~ 3年生的健壮竹子 60株左右,留养的竹子要分布均匀。   四、深翻埋鞭 翻挖竹林地 …  相似文献   

10.
一、发展竹业 商机无限 竹林是世界第二大森林。我国现有竹林面积5000平方公里,占世界首位;竹子年产量180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3以上。1999年底,全国竹业年产值已达170亿元,加工产值90亿元,出口创汇5亿元。是90年代初的3倍多。我国竹林主要分布在云、贵、川、渝、桂、赣等省区。竹类具有再生能力强,生长迅速,成林期短,产量高等特点,已成为我国速生绿化林的主要树种,也是我国林业建设中四大“朝阳产业”(即竹产业、花卉产业、森林旅游业和森林食品加工业)之一。我省赤水市近年来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政府扶持等措施,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水稻是目前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技术直接关系水稻的最终产量和质量。水稻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效率也对水稻的产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保证并提高水稻产量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工作,因此需要农业部门加强对水稻种植技术的关注与研究,积极提高病虫害防治水平。在水稻种植与生长的过程中,只有避免病虫害才能促进水稻生长并提高经济效益。本文重点解析了水稻种植技术的主要环节,分析了病虫害防治相关问题,提出了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以期促进水稻生长,保证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2.
我国森林资源十分短缺,木材供需矛盾非常突出。竹子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个极有开发利用潜力的行业。竹子全身都是宝,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我国有着发展竹业的良好基础和优越条件,积极争取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改造低产竹林,建立笋材两用竹丰产林基地,进一步搞好竹材加工利用,扩大竹林资源,是一条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促进山区经济发展,使山区群众尽快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3.
病虫害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因素,加强玉米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能够稳定粮食总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基于此,结合近些年玉米常见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布局等,总结玉米的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其危害,同时提出了综合防治技术,旨在为种植户更好地识别玉米病虫害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14.
玉米作为我国最常见的农作物,对我国的粮食储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对玉米病虫害的防治研究,寻找最科学的解决措施与防治方法,是实现我国玉米优质高产,维护我国粮食稳定的途径。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种植户一定要认识到玉米种植的重要性,通过对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来提高玉米的产量,根据当地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生长时期不同地区所对应的病虫害的防治方法。种植人员需要根据河北省当地的气候,选择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因为病虫害的问题为农户带来的经济损失,以此来确保玉米的增收与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15.
无公害茶叶指的是在没有任何病虫害的基础上生产出来的现代化茶叶,无公害茶叶口感好、产量高、销路。为了更好的提升无公害茶叶的质量,需要对茶叶的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引起高度重视。本文将围绕凤凰窝古茶茶叶病虫害防治技术的不同措施进行全方位解读。  相似文献   

16.
在辽宁的玉米种植过程中,病虫害问题时有发生,频繁的病虫害问题使得玉米作物的产量下降,对粮食安全造成损害,不利于农业产业的发展.在经济、自然环境都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处理好玉米病虫害问题十分重要,应针对其病虫害的防治采取有效措施.本文列举了几种常见的玉米病虫害的类型,并根据病虫害的类型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竹林游憩动机及模式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368名游客的问卷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竹林游憩者的游憩动机、游憩满意度展开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构建相应的竹林游憩模式。结果表明:竹林游憩者的主要游憩动机包括身心康养、自我提升、社会交往、向往自然四大类;身心康养、向往自然、自我提升是对竹林游憩者总体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力的游憩动机;竹林游憩模式可分为竹场所身心康养、竹主题科普教育、竹空间休闲互动、竹景观欣赏体验四种;当竹林游憩者的生理、心理、社会需求被满足时,可以激发人们对于竹林游憩的参与感,充分发挥竹林环境的特色优势,提升人们的游憩满意度与重游意愿。  相似文献   

18.
竹类资源是森林资源中的特种资源。我国竹林面积333万公顷,占世界竹林总面积的15.6%,是世界竹类资源主产区之一。我国竹林面积仅占森林总面积的3%,主要分布在我国南部,南方集体林九省区的竹林面积就占全国的87%,其中毛竹占全国的98%。毛竹资源不仅对产区的生态平衡和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以多样的竹产品满足全  相似文献   

19.
浅谈小麦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为了能够有更多的收获,不断的提升小麦种植的质量,就需要关注小麦的田间管理还有病虫害的防治。一旦发生病虫害现象就会影响到小麦的成长,会降低小麦的产量,因此,以下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进行研究和分析,旨在促使小麦生长质量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20.
防治保护地蔬菜病虫害,应本着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原则,协调使用农业、生物、物理和化学等多种措施。但目前化学农药仍是防治的重要措施,科学用药,才能既有效防治病虫害,又把副作用降到最低。1.合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对路品种,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