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地域内,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兴衰关键因素,而县域产业又是决定县域经济强弱的关键因素。本文从辽宁县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辽宁县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县域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
县域经济作为社会经济功能比较完整和相对独立运行的综合性经济单元,是以县城为中心,以集镇为纽带,以广大乡村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区域性经济.党的十六大发出了“壮大县城经济”的号召,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是党中央在新形势新时期做出的重大决策.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县城经济发展问题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文章以广西为例探讨了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着重分析了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认为发展特色产业是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甘肃武威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威市是甘肃省重要的蔬菜产区,蔬菜产业是武威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本文从武威市的比较优势出发,就武威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优势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武威市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搞好无公害蔬菜示范园基地建设;扶持优质种苗繁育体系建设;加大贮藏及加工设施建设;完善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行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质量;加强营销体系建设,拓宽市场销售渠道;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4.
县域经济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电子商务为农业产业化、第三产业、县域中小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势必会推动当地县域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本文立足于分析电子商务对我国县域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对电子商务如何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作了相应思考.  相似文献   

5.
一、县域经济的定位及发展意义 县域经济,是一种以县(市)辖行政区域为单元的区域经济,它以县域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基础,连接着城市与农村,对城市与农村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部分,对国民经济起基础作用,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GeoDa软件,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指标,对甘肃省2008、2013、2017年县域经济时空差异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呈显著的正相关;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发展态势;较高和较低水平的县域分别集中在河西和中部地区;陇东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潜力较大。据此提出,应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县域经济的交流融合。  相似文献   

7.
<正>县域是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和服务经济的一个交汇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县域金融体系,是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路径。从发展历程来看,出于对此前发展中出现的农基会等问题的担心,以县域金融机构为代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县域经济发展为研究背景,就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三农”问题为研究对象,探讨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以及“三农”问题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并对更好的协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发展县域经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撑.本文认为,发展县域经济有三个着力点:以特色经济为方向、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创新为动力.只有从这三个着力点入手,才能保证县域经济发展有方向、有主体、可持续.  相似文献   

10.
一、县域经济的定位及发展意义.县域经济,是一种以县(市)辖行政区域为单元的区域经济,它以县域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基础,连接着城市与农村,对城市与农村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部分,对国民经济起基础作用,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县是我国最基本的经济社会活动区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县域,"三农"问题的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离不开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在经历了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的快速发展后,目前面临着新的困难和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开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以地处中部内陆的长沙市为例,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做了一定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县域经济是以县域为单位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是区域经济的基本单元,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和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忻州、朔州两市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查,总结了两县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经验,并提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及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乡村经济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腾飞的基石,而县域经济发展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快慢。只有立足于农业,从农村实际出发,以发挥农业和农村优势为主,着力于“优势转化”,扬长补短,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才能实现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出台,今后五年将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理所当然也将成为县域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县域产业结构如何调,向哪里调就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了。而县域产业选择则是这个"主攻方向"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县域经济已成为承载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等多重战略的综合经济形态。西部地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期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以四川省为例,回顾了新中国70周年以来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分析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演变特征、取得成就和经验启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展望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甘肃武威西甜瓜生产优势及竞争力提升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威市是甘肃省重要的蔬菜产区,也是甘肃省著名的西甜瓜产区之一。利用武威市优越的农业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发展西甜瓜生产,是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和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有效途径。该文分析研究了武威市农业资源状况和西甜瓜生产现状,阐述了武威市西甜瓜发展过程中政策、资源、技术、成本和反季节等方面的优势,针对武威市西甜瓜生产中存在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设施西甜瓜效益差距较大、标准化栽培水平相对较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较弱、抵御风险能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与制约因素,提出了通过加强优质种苗繁育体系建设、发挥标准化示范园区作用、生产基地向优势产区集中、强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有效途径来提升武威市西甜瓜产业优势和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县域经济是新型城镇化及乡村振兴的战略要点,而特色小镇是伴随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而出现的新事物,对振兴乡镇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特色小镇和县域经济的内涵出发,分析二者联系。以肥西县为例,研究特色小镇建设情况及其对县域经济的影响,提出了县域经济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以县域为基本空间单元,以人均GDP为衡量指标分析湖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湖南省县域经济处于空间集聚过程中,经济空间结构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模式。通过模型对经济空间格局的经济增长效应的分析表明,湖南省县域间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不显著。HH型县域集聚区内部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作用有限,区域经济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HL型县域与相邻县域呈负相关,其经济发展剥夺了外围县域的发展机会;LH型县域获得高水平发展县域的辐射获得很快发展,有向HH型转变的趋势;LL型县域之间的经济溢出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武威市食用菌产业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区位商法及比较优势理论,利用2000~2012年的资料数据,测定了武威市食用菌产业的区位优势,分析了武威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武威市食用菌产业在时间发展上呈现出整体上升的趋势,空间布局上集中体现了南部祁连山浅山区与中部平原沿山冷凉罐区等2个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食用菌产业带。此外,该文分析研究了食用菌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原料资源、劳动力资源、产品质量等方面的有利因素与劳动力价格上涨、生产者素质不高、产品附加值低等方面的不利因素,认为武威市食用菌发展优势与劣势同在、机会与威胁并存。发挥资源优势、品质优势及市场优势,提高食用菌产品附加值,是武威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进一步稳定食用菌产业地位、加大扶持力度、加快食用菌菌种引进及繁育技术提升、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是武威市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京津冀区域合作是全国经济协同发展的伟大尝试,也为推进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提供机遇。本文通过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的特征,提出了影响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发展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对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发展进行SWOT分析,最后阐释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对策与建议,以促进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的转型与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