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6 毫秒
1.
<正> 一社会再生产公式Ⅰ(v+m)=Ⅱc的主要含义社会再生产公式Ⅰ(v+m)=Ⅱc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研究了简单再生产规律与扩大再生产规律之后发现的一个重大的经济原理。马克思说:从整个生产过程来看,“生产不变资本的第Ⅰ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的收入,在价值和物质两方面补偿生产消费资料的第Ⅱ部类的资本家的不变资本。”又说:“第Ⅰ部类的收入的价值和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的价值之间的比例,看起来好象是任意的。但是很明显,如果再生产过程正常进行,其他条件不变,因而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出现,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把物质资料划分为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界限进一步扩展,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第Ⅰ部类、第Ⅱ部类的划分继续扩展,形成了生产数据资料的第Ⅲ部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进入到新的领域。本文研究表明,三大部类社会总产品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为:第Ⅰ部类的数据资本、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等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与第Ⅲ部类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三大部类社会总产品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为:第Ⅰ部类数据资本、追加的数据资本与企业家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等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减少的不变资本与第Ⅲ部类不变资本、减少的不变资本之和。本文的贡献在于:第一,根据社会现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了数据资本和数据资料的范畴;第二,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思路与方法,提出了新的第Ⅲ部类;第三,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框架下,论证了第Ⅰ、Ⅱ、Ⅲ部类社会总产品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3.
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是大家所熟知的经济规律。其含义是:在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社会扩大再生产中,生产资料的增长速度快于消费资料的增长速度。对于这一规律,有一种绝对化的理解:认为只要两部类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或者两部类产品价值中物化劳动的比重提高),同时保持I(v+m)>IIc的条件,不论时期长短,生产资料必然优先增长。人们常常用假设的数字例子作短期(几年)的推算,来“证明”生产资料必  相似文献   

4.
<正> 依据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经济理论界和经济实际工作者都比较一致地认为,要保证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就必须保持社会再生产中第Ⅰ部类与第Ⅱ部类适合的比例关系。然而,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究竟怎样才算适合?由两大部类比例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究竟怎样才算恰当?仍然一直是争论的难题。牟以石同志《试论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公式——Ⅰ(v+m)=Ⅱc公式的伟大历史意义》一文(以下简称牟文),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很好的启示。但是牟以石同志得出的结论却难以令人信服。我们特提出质疑,并希望引起对这一难题的更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正> 一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把社会再生产过程划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基本形式,这是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学说的一个重要原理。马克思从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出发,明确指出,简单再生产是“再生产能够按不变的规模进行”,扩大再生产是“规模扩大的再生产”。即生产在原规模上重复进行,是简单再生产;生产在扩大了的规模上进行,是扩大再生产。马克思的这个区分原则,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再生产,而且也适用于社会主义再生产。所不同的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资本主义再生产是剩余价值的再生产。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积累与否是区分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尺度。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力求用最少  相似文献   

6.
以马克思的两部类再生产理论为指导,联系国民经济核算统计的口径,借鉴运用经典的投资乘数研究方式,可以得出,马克思两部类扩大再生产模型中的投资乘数产生条件就是马克思扩大再生产条件VⅠ+MⅠ>CⅡ,由此推导出的乘数表达式与经典的投资乘数具有相同涵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建立加入研发费用的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模型,发现当投入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的研发费用相等时,扩大再生产顺利实现;当两者不相等时,则出现消费品生产过剩。可考虑将第Ⅱ部类的过剩资本向第Ⅰ部类转移,调整两大部类生产部门的比例,增加资本品生产的同时,将部分资本投入到研发领域,进行技术创新。也可考虑扩大内需,创造适应居民消费需求转型的条件,形成对耐用消费品的有效需求。促进消费升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消费品生产过剩。  相似文献   

8.
两大部类生产增长速度快慢是不断交替的过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正> 把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说成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普遍原理,在经典著作中最早见于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马克思的再生产公式不只限于反映资本主义的特点,它同时还包含有对于一切社会形态——特别是社会主义形态——发生效力的许多关于再生产的基本原理。”其中就有“关于扩大再生产下生产资料的增长占优先地位的原理”。我认为,把扩大再生产下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作为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一个普遍适用的原理,是没有根据的。众所周知,马克思在分析社会扩大再生产时,只论证了实现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条件:Ⅰ(V+m)>ⅡC,没有把两大部类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这个因素考虑进去,因而根本没有得出生产资料增长更快的结论。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从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的公式看,“根本不能得出第一部类比第二部类占优势的结论,因为这两个部类在这里是平行发展的。这个公  相似文献   

9.
<正> 有关亚当·斯密价值理论的述评是否都如实反映了斯密和马克思的原意?本文提出质疑。一、关于“年劳动”或“年价值产品”(v+m)与“年产品”或“年产品价值”(c+v+m)的混同。有人说,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序言的第一句话就“犯了严重错  相似文献   

10.
<正> c/v+1判别式可以叫做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式。它是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推导出来的。这个判别式是这样推导出来的:剩余价值率m′=m/v,利润率P′=m/(c+v)。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把这两个式子综合为P′=m′v/(c+v)。我们根据马克思的P′=m′v/(c+v),对m′v/(c+v)的分子、分母同除以v,则得:p′=m′/(c/v)+1。这个式子也可以写成m′=P′((c/v)+1)。一般教科书都不推导这个式子。这个式子推出个c/v,而c/v正是有机构成,1是个常数。这个式子的推导,对有关理论的学习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正> 马克思在分析再生产问题时,着重分析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对比关系,即I(v+m)和IIc的关系,提出了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相互关系的著名公式,即I(v+m)>IIc (1)我国经济学界在学习和讨论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中,对上述公式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第一种看法,认为这是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第二种看法,认为这还只是扩大再生产具备了可能性,“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平衡条件的基本公式”  相似文献   

12.
斯密由于不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因此便否认生产资料旧价值即c的存在;同时,他又认为抽象劳动创造的价值分解为工资和剩余价值即v+m,因此便得出商品价值最终分解为v+m,即c不复存在的结论,这就是"斯密教条"。它使再生产的研究成为不可能,并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用于辩护,如西尼耳的"最后一小时说"、巴斯夏的"剩余价值率下降",凯恩斯的"倍数理论",等等。"斯密教条"在中国也有表现。  相似文献   

13.
学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人都知道,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如果没有积累(包括生产资料积累和消费资料积累),这个国家在这个时期内就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无法进行扩大再生产。现在我们进一步问:积累率(积累同国民收入的比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如以国民收入指标来表示,国民经济增长率就是国民收入的年增长率)之间有没有一定的数量关系?如有,是一种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在我国,这个问题过去不大引人注意,没有经过很好地研究,所以还说不清楚。但是,这个问题却是国民经济计划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积累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数量关系如果搞不清楚,在长期计划中安排的经济增长率,就很可能带有盲目性;经济发展资金到底够不够,如不够,差多少,恐怕也难免心中无数。这种情况,对于加快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实现四个现代化,显然是不利的。本文拟对我国积累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数量关系作一些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4.
<正>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劳动报酬是否构成企业成本的内容,在许多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中都是肯定的。如有的书上说:“在社会主义生产中,成本也是由产品价值中c和v这两个部分合在一起构成的。……c和v都是社会主义的资金,都是社会主义生产组织所有的,用来生产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种使用价值的价值,都是在生产中投入的并在生产中消耗的价值,同时,如果不发生价值革命,同样数量的c和v都是在产品的价值实现之后,必须补偿的价值。c和v的这些共同点使得c和v可以加在一起,变成一个范畴,使得c+v转化成k。”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马克思在阐述资本主义成本价格范畴或生产费用范畴时,说明了v与c之所以会结合起来转化为k,是由于它们两者具有共同点:它们都是补偿商品生产上的耗费的东西,即资  相似文献   

15.
单位商品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新树 《经济学家》2002,(2):116-117
教科书告诉我们,单位商品价值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大家知道,劳动商品价值是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C,一部分是劳动者通过劳动新创造的价值v+m.这部分新创造价值量v+m取决于生产该产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以,这部分价值量与生产该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相似文献   

16.
<正> 读了《经济研究》1979年第6期欧阳胜同志《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平衡》一文,很受启发。但对文中关于马克思扩大再生产公式的表述,我们有一些不同意见,兹略述如下。一欧阳胜同志提出的两个公式能使两部类生产平衡发展吗? 欧阳胜同志在第一节提出了使扩大再生产平衡发展的两个公式:  相似文献   

17.
<正> 卢森贝在其所著《〈资本论〉注释》第3卷中,对商业资本中可变资本部分的补偿问题的解决作了尝试。他的结论是:商人资本中的可变部分须由商业利润予以补偿并且,他认为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率公式180/(900+100+50)=17 1/7%也应改为“(180-50)/(900+100+50)=12%”。卢森贝认为:“商品的价值等于c+v+m。但是,c+v将补偿生产资本的不变部分和可变部分;因此,纯粹流通费用将从m方面得到补偿。”卢森贝进一步又认为:纯粹流通费用的不变部分(不变资本)的补偿是剩余价值总额的扣除,而可变资本部分的补偿则另是一样:商业资本家应当从商业利润中付给他所雇佣的人员  相似文献   

18.
投资分配和产业结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正> 一产业结构的形成与变化研究本问题需要首先说明,从宏观角度来说产业结构是指什么。众所周知,宏观平衡条件乃是涉及国民收入分配中消费与积累两大项的。与之相应的产品结构是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但是,某一部门的产品究竟属于第Ⅰ部类还是第Ⅱ部类,并无不变的尺度。小麦用作食物与用作工业原料时便属于不同部类;输往钢铁厂的电力是生产资料,而进入家用的则是消费资料。产品如此,生产能力亦然。同一个电子工厂,既可生产作为生产资料的工业电视,也可供应民用电子产品。这类两用产品或两用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的基础上,放宽了马克思关于所有可能影响经济增长率因素的数据假定,从一般意义上分别对"两部类"划分和"四部类"划分条件下经济增长的内在规定进行了模型推演。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率与第Ⅰ部类单位预付资本上所包含的追加资本以及第Ⅰ部类总产品价值占全社会总产品价值的比例呈正相关关系,与第Ⅰ部类资本家消费的绝对量和工人消费的绝对量的比值呈负相关关系。此外,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不同经济周期阶段所对应的决定经济增速的三个方面的因素也各不相同,并且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速存在"先升后降"的一般规律。而中国的经济增长事实与从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中得出的结论基本吻合。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的过渡阶段,随着第Ⅰ部类投资份额逐渐趋于下降,消费将成为未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  相似文献   

20.
<正> 简单再生产一般说只是理论上的抽象,人类社会的历史总是在不断扩大再生产中前进的。学习马克思关于扩大再生产类型的分折,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应以何种类型的扩大再生产为主,对我们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关于扩大再生产类型的划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