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银行是金融市场的核心部门,而银行不良资产作为能造成经济波动和引发金融危机的重大隐患,因此银行不良资产成为被世界各国所关注的重点。在目前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仍然普遍存在呆账、坏账比例较高,逾期贷款累积不还等多种不良资产问题,如何妥善地处理和治理数额巨大的银行不良资产是一直困扰着中国银行业的难题,本文着重分析了形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几个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资产证券化是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稳定的、可预见的现金流的资产,转换成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行为.资产证券化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优势,在一些国家的实践中已经被证明能够较好地解决不良资产的困扰.在我国,包括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都已在不良资产证券化方面进行了尝试.本文基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初步探讨了商业银行实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化解我国银行不良资产新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慧玲  冯丹 《商业时代》2003,(18):29-30
我国银行的巨大不良资产一直是困扰我国金融行业的一块心病。特别是加入WTO以后,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放开,外国金融机构的进入会对我国金融行业带来巨大冲击。因而,其不良资产的问题也必定会成为其发展的绊脚石,虽然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已经使其不良资产情况大为改观,但问题仍旧存在,本文拟从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及成立常设机构随时化解银行不良资产两个角度对我国的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进行探讨,旨在对银行不良资产的化解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4.
银行不良资产引发的金融危机已令世界各国震惊,如何有效解决不良资产便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说明了解决不良资产的几种方法,并分析了将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曾群 《北方经贸》2001,(12):136-137
银行不良资产引发的金融危机已令世界各国震惊,如何有效解决不良资产便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说明了解决不良资产的几种方法,并分析了将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汪慧玲  冯丹 《商业时代》2003,(253):29-30
我国银行的巨大不良资产一直是困扰我国金融行业的一块心病。特别是加入WTO以后,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放开,外国金融机构的进入会对我国金融行业带来巨大冲击。因而,其不良资产的问题也必定会成为其发展的绊脚石,虽然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已经使其不良资产情况大为改观,但问题仍旧存在,本文拟从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及成立常设机构随时化解银行不良资产两个角度对我国的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进行探讨,旨在对银行不良资产的化解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7.
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若干判断与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针对一些人提出的运用资产证券化方式解决我国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问题的思路,本文提出,资产证券化仅仅是一种新型的增强银行资产流动性的有效手段,而不是解决银行资产质量问题的“灵丹妙药”;并非所有的资产都可以证券化,特别是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的特殊形成根源决定了资产证券化运用的有限性;资产证券化不是当前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主要方式;我国实施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还十分脆弱,制度条件尤其缺乏,不要把化解银行不良资产的希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对策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方良 《商场现代化》2010,(14):151-152
银行不良资产的长期存在在整个国际金融领域都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尤其是进入到新世纪以来,不管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一些发展中的国家,都为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所深深困扰。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创新工具在当前金融领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当前商业银行管理不良资产的一种新型的手段与方式。因此,本文就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问题进行论述,文章首先论述了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处理的必要性,继而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提出了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几点对策措施,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证券化问题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9.
胡波  胡华安  刘辉 《商场现代化》2007,(20):375-376
本文通过对国际上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经验予以了总结和探讨,认为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宜早不宜迟,政府的支持,完美的法律,加快银行改革、多元化处置手段等因素是加快不良资产处置的重要保证。国际上各国根据具体国情对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仅就这些经验予以粗浅的总结,进行初步分析、探讨,对转轨时期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化解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十分重视对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力争将银行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分析了美国、瑞典、波兰、韩国、马来西亚等国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若干经验,并对之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1.
帮助中国银行业走出困境的方法之一就是剥离不良资产。以企业价值为参照,考查了银行不良资产的价值评估特征,提出了为银行不良资产处理专门立法,明确赋予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重组企业资产的权利;由于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集中于大企业、大项目,可考虑先刺离这类单位的不良资产进行评估重组;协调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的关系等对银行不良资产价值评估工作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孙险峰 《商业研究》2003,(12):91-93
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是指不能为其带来任何经济效益的资产,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银行资金财政化,以及银行自身经营体制存在缺陷。在全面分析不良资产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化解不良资产不但要运用政策手段、健全商业银行的管理体系,同时还要积极创新包括资产证券化在内的各种金融工具。  相似文献   

13.
孙亚洲 《商》2014,(45):146-146
当前,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成为困扰国内银行业的难题,不良资产不仅影响着银行本身的正常经营,对其长久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并且还会影响我国银行业的改革进程;资产证券化成为解决不良资产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资产证券化进行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发展缓慢、市场不完善等严重影响银行业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从我国实际出发,对证券化过程提出一系列合理化建议,希望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长久发展进程有益。  相似文献   

14.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体系内存在着巨额不良资产,这些巨额不良资产降低了资产的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与我国《商业银行法》所规定的经营原则相背离,危及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蕴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入手,结合中国特有的市场环境,提出其原因,以及解决该问题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朱萍 《商业研究》2000,(7):70-71
目前,我国的国家国有专业银行大约有近2万亿元的坏债,占其贷款总额的25%,这直接影响到我国银行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寻找有效方法化解银行不良资产问题亟待解决。可采取成立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银行不良资产,或由资产管理公司对债务公司进行重组来间接盘活银行不良资产。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以经营货币为主要手段获取利润的银行,成了政府推行行政的组成部分,这样的经营机制无疑给银行业造成了很多不利的影响,并遗留了大量的不良资产。资产证券化是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现金流的资产,转换成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行为。为此具体探讨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提出了资产证券化防范措施:合理资产重组、实行破产隔离和建立资本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7.
危慧惠 《商业时代》2005,(32):40-41
不良资产问题一直是制约银行改革的瓶颈,也是其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究其原因,除了银行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产权制度不合理、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等微观层面的原因外,宏观经济政策、金融市场体系、社会信用状况、法律环境等宏观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由于政府对此问题的重视,已经采取了如成立资产管理公司进行资产证券化等措施.但从财政政策上看,逐年攀升的国债项目的政策性配套贷款带来的不良资产,造成了在不良资产存量未完全解决的情况下增量的不断产生,从而导致了新的金融风险的不断产生.  相似文献   

18.
一、不良资产的涵义与分类1、不良资产的涵义关于银行不良资产(Non-performing Assets)的定义,迄今还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在参阅了相关资料之后,我们认为,银行不良资产是指处于不良状态的银行资产。所谓不良状态,就是在现实条件下不能给银行带来预期收益的资产状况,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资产证券化出发,探讨在我国市场环境下如何推动我国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为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理找到一条光明的出路。  相似文献   

20.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红夏 《商业时代》2005,(17):62-63
不良资产证券化是处置银行不良资产的一种有效的金融工具,本文通过对不良资产的发展历史及对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实践分析,得出我国商业银行应根据资本市场发展分阶段、逐步地改善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制度环境,提高政策明朗度,降低资产证券化的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从而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