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庆臣 《税务纵横》2003,(12):72-73
国家近期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出口退税政策的重大调整,除加大中央财政对出口退税的支持力度、建立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新机制、结合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推进外贸体制改革及确定了累计欠退税由中央财政负担等四项政策外,最主要的是对出口退税率进行结构性调整,适当降低出口退税率。按现行出口结构,这次调整将使出口退税率的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2.
<正>2003年10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决定》,决定对出口退税制度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对出口退税率进行结构性调整,适当降低出口退税率,自2004年1月1日起实行,出口退税率的平均水平降低3个百分点左右。第二,加大中央财政对出口退税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3.
出口退税是国际通行的提高本国出口货物竞争力的一种手段。2003年10月,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决定,主要内容是按照“新账不欠,老账要还,完善机制,共同负担,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原则,自2004年元月1日起调低出口退税率,加大中央财政对出口退税的支持力度,建立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新机制,推进外贸体制改革,对欠企业的出口退税款,中央财政从  相似文献   

4.
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对四川外贸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外贸体制改革,保持外贸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务院决定从2004年1月1日起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此次改革的原则是:新帐不欠,老帐要还,完善机制,共同负担,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具体措施包括五个方面:适当降低出口退税率;中央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收人增量首先用于出口退税;建立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出口退税新机制;推进外贸体制改革,调整出口产品结构;累计欠退税由中央财政负担。其中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和财政分担比例是此次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是在我国外贸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由于出口欠退税问题越来越严重,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的背景下所进行的改革。  相似文献   

5.
编者的话     
《中国外资》2005,(6):1-1
<正>2003年10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决定》,决定对出口退税制度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对出口退税率进行结构性调整,适当降低出口退税率,自2004年1月1日起实行,出口退税率的平均水平降低3个百分点左右。第二,加大中央财政对出口退税的支持力度。第三,建立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新机制。第四,累计欠退税由中央财政负担。  相似文献   

6.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后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10月14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出口退税率的通知》正式出台,主要内容包括:自2004年1月1日起,对出口退税率进行结构性调整,适当降低出口退税率;加大中央财政对出口退税的支持力度;建立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新机制;推进外贸体制改革,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整体效益。从该政策五个月来的运行情况看,新政策的出台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渐显。  相似文献   

7.
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效应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货币市场》2004,(12):24-25
文章介绍了2004年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实施效果,通过分析出口退税分担机制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了改进退税分担方案及实现外向型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并进一步探讨了出口退税率继续进行结构性下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自2004年1月1日起,我国对货物出口下调退税率和实行有差别的结构调整退税政策,出口退税率的平均水平约降低3个百分点,加快了出口退税机制的改革步伐,有利于国家财政税收政策作用的有效发挥。通过对财政税务部门及几家出口企业调查看,实行出口退税改革利弊共存,给外贸企业、地方财政及国库管理工作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据北京市商务局透露,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后,北京市财政局将全部承担由地方财政共同分担的25%出口退税额。去年10月,国家将出口退税率平均下调了3%,由原先的17%下调至平均14%,并且规定2004年1月1日以后产生的出口退税将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分担,其中中央财政负担75%,地方财政负担25%。  相似文献   

10.
2003年10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决定,其核心内容是出口退税率平均下调3个百分点,由目前平均15.11%调整为12.11%,从2004年1月1日开始实施。在本次退税率调整中,多数纺织品由17%或15%降为13%,下调幅度超过平均降幅,是受影响最大的出口产品之一。两家纺织企业的情况说明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近期,国家发布关于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决定,对外贸企业经营和效益将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对有信贷关系的外贸企业进行调研,共同解读有关政策,对银行金融服务如何开展进行思考。 退税政策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一是适当降低出口退税率,综合退税率降低3%。 二是加大中央财政对出口退税的支持力度。从2003年起,中央进口环节  相似文献   

12.
对出口商品实行退税是国家支持外贸出口的重要政策制度,符合国际惯例。2004年1月1日起实施《关于调整出口退税率的通知》后,从宏观政策和具体实践效应看,出口退税改革对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进出口贸易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理顺出口退税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前出现全球性金融和经济危机,国内经济大幅度下滑的背景下,改革和完善出口退税机制是完全必要的。鉴于当前我国出口退税率、出口退税财政负担机制和出口退税预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实行出口退税零税率、由中央财政全额负担出口退税支出、改革出口退税预算制度等措施,既是新时期理顺政府间责权利关系、提高政府效能的基本要求,又是当前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外贸出口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4.
《税收征纳》2005,(10):I0011-I0011
现将多层复合竹地板是否享受出口退税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出口货物退税率的通知》(财税[2003]222号)规定,从2004年1月1日起取消了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其中包括海关商品码的头四位为“4409”章节项下的木材、木地板。由于当时竹地板没有单独的商品代码,与木地板一同归入“4409”章节中,因此使得竹地板的出口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5.
2007年6月18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商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规定自2007年7月1日起,调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这次政策调整共涉及2831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名,一是进一步取消了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二是降低了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三是将10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改为出口免税政策。这是迄今为止对出口退税的最大一次调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张艳纯 《税收征纳》2004,(11):35-36
2003年10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决定》,对增值税出口退税率进行结构性调整,适当降低出口退税率;加大中央财政对出口退税的支持力度;建立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新机制。从2004年1月1日起,执行新的出口退税政策。新政策摒弃了原来的“按月预申报、按季汇总申报”,改为“按月汇总申报”的办法,加快了退税的频率和进度。但是这次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并未涉及“免、抵、退”税政策本身。  相似文献   

17.
1994年以来出口退税率的过度调整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中国出口退税率变化的基本情况,可以发现1994年以来出口退税率调整存在过度倾向。从表面来看,调节出口规模、减轻中央财政压力和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等多重政策目标是出口退税率过频过大调整的原因,但是问题的根源还主要在于出口贸易调控工具的有限性、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的不彻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体系的不健全。  相似文献   

18.
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确定了“完善出口税收政策,继续支持具有优势的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高科技产品出口,严控‘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的出口退税精神,先后连续7次调高了出口退税率。政策调整共涉及3770余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从出口退税率上调的主导产品来分析,国家是按不同商品不同行业逐次扩大范围进行调整的。  相似文献   

19.
李炜光 《新理财》2006,(10):18-20
传闻数月之久的出口退税新政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财政部等五部委于近日联合发出通知,对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作出调整,调整范围涉及轻工、纺织、冶金、钢铁、机械等多个行业。这是一次动作比较大的政策调整,其特点是有保有压:“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产品的出口退税被大幅度降低或全部取消,重大技术装备、部分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出口的高科技产品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品出口退税率被调高。[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论农产品出口退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现行农产品出口退税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产品征税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税收流失现象;农产品出口退税率偏低、退税不及时。优化农产品出口退税制度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规范农产品收购业务专用发票的使用,堵塞农产品征税过程中的漏洞;科学合理地设置退税率,大力提高征管水平,充分发挥出口退税应有的出口鼓励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