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1 毫秒
1.
榕江县自1998年实行县、乡两级财政“分灶吃饭,自求平衡”财政体制重心下移(试行)以来,一方面县级财政财力明显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县级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财政干乡镇后,使乡镇党委政府真正体会到当家理财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调动了乡镇党委、政府发展经济,振兴财政的积极性。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与完善的问题,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2010年,财政部出台《关于建立和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的意见》(财预[2010]443号),部署建立和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明确提出“积极推进‘省直管县’改革”。为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激发县(市)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吉林省在2005年7月1日,就将原来实行的省管市、市管县(市)财政体制改为省管市,同时管县(市)的财政体制(简称“省管县财政体制”)。现在这一体制实行了7年,体制对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效果如何?是否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3.
《上海会计》2008,(2):15-18
财政体制是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总和,它由五个主要内容组成:支出责任的划分(事权划分)、收入划分、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体系、财政支出标准的确定权、税种权与非税收入的确定权。我国财政体制从1980年确定“分灶吃饭”的分配体制,到1994年,推出了“分税制”。上海则在2004年实行了“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财力”体制。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河南省城区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但是,与市、县相比,城区财政体制还不尽完善,城区财政运行的困难也较为突出。现行按隶属关系和按税种划分收入并存的城区财政体制,市与城区在收支划分上不尽完善,其主要原因一是城区财力与事权不匹配;二是市与区间财政体制不规范,部分市与区体制改革滞后。应从城区财力与事权匹配入手,调整城区域内财力配置格局,以省适当下放财力为先导,吸引市级财力向城区倾斜,进一步理顺城区财政体制,以调动城区政府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壮大城区财政实力,实现城区财政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从此迈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而财政体制改革是这一改革的突破口,开启了引领中国体制改革的先河。我国的财政体制,根据集权与分权的程度,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高度集中的财政体制,或称统收统支体制。其特点是:财权和财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对地方基本上实行统收统支的办法.地方财权很小,机动财力很少。从新中国成立到1980年财政体制改革之前,这段期间,尽管多次进行体制调整.集权分权的程度也有过变化,但就总体来看,基本上属于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类型的财政体制。第二种是包干体制.即“分灶吃饭”体制。其特点是:在划分收支的基础上.分级包干,自求平衡。在这种体制下,地方有较大的财权,地方财力大大增强。但它还不同于分税分级财政体制。1980-1984年实行的“划分收支、分级包干”.1985—1987年实行的“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和1988-1993年实行的“改进包干办法”.都属于这种体制。  相似文献   

6.
丁胜利 《金融会计》2011,(10):58-62
一、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现状 (一)转移支付制度的产生和分类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我国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后,为了解决政府间的财权事权划分问题以及平衡地方政府间财力失衡状况而建立的。  相似文献   

7.
“省管县”财政体制是在“省市县”三级行政体制不变的条件下实施的。建立“省管县”财政体制后。一方面由于县级财政留成比例增加,可以使县里集中更多的财力来发展县域经济:另一方面,如果县域经济发展不起来,农民收入上不去,城市经济也就会受到拖累,诸多社会矛盾就无法解决。而提出市财政对县财政指导的命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科学的财政体制应该兼顾激励与公平。自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以来,虽然财政收入增长迅速,但地区间财力差距反而拉大了。通过对分税制激励效应与均衡效应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现行分税制是激励有余而均衡不足,必须对我国现行财政体制进行改革,使之兼顾激励与均衡。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04年起,改革省管市、市管县(市)的财政体制,实行省管县(市)的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10.
宁波市从2005年1月1日起,在按企业所在地原则划分收入预算级次的基础上,对县(市)实行“增收分成”的财政体制,对区实行“比例分享”财政体制。同时将地税机构上划,实行市垂直管理。该体制执行期间,随着企业的上下划和事权的调整,市对区财政体制基数做了一些微调。从市里角度看,市与区财政体制顺应分税制改革趋势,集中财力显著,在推进城市建设、扶持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2006年.全国县乡两级可用财力占全国地方可用财力的44.1%,承担着占全国地方56%的财政供养人员的工资发放和绝大部分政府机构的运转支出。这表明,改革现行县乡财政体制、构建合理的城乡公共财政体系势在必行。本文拟结合福建省的实际,谈些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省以下财政体制是国家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对地方财政体制的贯彻和延伸。随着经济、财政形势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中央陆续对1994年分税制体制作了进一步完善。各地也根据自身实际,分别对省以下财政体制作了改革。但由于各地情况差别较大,步调不一致,进展也不统一,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影响了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加以尽快解决。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要适应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体现"五个统筹",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财力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原则,二是基本公共服  相似文献   

13.
2005年我省出台了《关于深化县乡财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提出规范县乡财政体制的两种模式。即对于财政收入规模较大、自有财力相对宽裕的乡镇实行“相对规范的分税制”体制模式。对多数非农产业聚集度低的乡镇实行“统收统支加激励”的体制模式。目前85个县(市)开展了“相对规范的分税制”和“统收统支加激励”两种体制模式的试点工作。深化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不但调动了乡镇发展经济、组织收入的积极性。而且使乡镇公用经费标准和支出保障水平大幅提升。还增强了乡镇公共服务能力。改革成效初步显现,但改革试点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一)进一步理顺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县乡财政体制重建和改革的整体思路是:“一级政权,一级事权,一级财权.一级监督权”,并配之以自上而下的转移支付手段,来完善分税分级财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石家庄市将深化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作为推进农村综舍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加强组织,全面推进。到年底.全市17个县(市)和矿区的214个乡镇全部实行了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其中。86个乡镇实行了相对规范的分税制体制.占全部乡镇的40.2%;128个实行了统收统支加激励体制,  相似文献   

16.
省财政直管县即省级财政对县级在财政体制、财政政策等方面实行直接管理。其体制模式主要包括财政收入划分(调整省市县三级财政收入体制,设区市原则上不再分享直管县的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责任(与财政收入划分体制相对应,设区市不再承担相应支出责任)、体制基数核定(按照不挤不占、保各级既得利益的原则处理)、管理方式(省对直管县的体制上解或补助基数和体制改革收支基数的核定,以及税收返还。  相似文献   

17.
省财政直管县即省级财政对县级在财政体制、财政政策等方面实行直接管理。体制模式主要包括财政收入划分(调整省市县三级财政收入体制,设区市原则上不再分享直管县的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责任(与财政收入划分体制相对应,设区市不再承担相应支出责任)、体制基数核定(按照不挤不占、保各级既得利益的原则处理)、管理方式(省对直管县的体制上解或补助基数和体制改革收支基数的核定,  相似文献   

18.
一、我省财政体制改革情况 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我省根据中央关于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的要求,结合全省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2002年和2007年先后两次对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完善。通过调整规范.基本建立起各级财政稳定的收入增长机制;加大对困难县的转移支付力度,彻底解决县级拖欠干部职工基本工资的问题,缩小县级间财力差距;建立增收返还机制,激发县级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实现了财力下移,增强了县级财政实力和经济发展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一、实施“三个倾斜”。增加基层财力 一是转移支付向乡村倾斜。近年来,五莲县财政将上级拨付的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和农业税下凋补助转移支付全部分配到乡村。其中乡镇3421万元,平均每乡镇285万元,村级1012.5万元,平均每村1.6万元,分别相当于税费改革后乡村两级财力减少额的100%和73.6%。同时,对上级增资和困难性转移支付,也全部分配落实到乡镇。二是财政体制向基层倾斜。农村税费改革后,五莲县及时调整了县乡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20.
财政可持续发展,是指在财政收支稳定增长的基础上.通过不断调整、深化、创新财政体制和机制,确保财政运行能持续满足当前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财力的正常需求。财政可持续发展是公共财政管理的基本要求,财政国库管理作为公共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财政可持续发展联系紧密,加强财政国库管理有利于促进财政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