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动是新时期农村人口的一大特征.要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农村人口的这个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给以高度重视,并及早进行研究和采取措施加以应对.描述了流动人口的群体特征及其医疗保障现状,并据此提出解决流动人口医疗保障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社会流动成为人口结构变化的新常态。本文以某区为例,从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对流动人口计生基本公共服务现状进行分析,积极探讨流动人口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3.
丁安东 《消费导刊》2014,(8):227-227
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发展、变化以及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人口流动逐渐呈现出大规模和大幅度流动的特点,由此所产生的流动人口子女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流动也逐渐频繁起来,外来的流动人口成为了城市人口的一部分,并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的关系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该文从宏观方面分析了我国人口流动的现状以及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并提出了协调流动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农村人口流动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河北省与我国其他省市一样,流动人口由改革开放初期较为单一的流动模式向多元化流动转化,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河北省在农村人口流动上表现出特有方式。本文首先对河北省农村人口流动的各方面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这种特有的农村人口流动模式做原因剖析,从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上和更深的层次上认识和把握农村人口流动规律,对农村人流动宏观和微观调控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刘凯 《致富时代》2011,(5):132-132
人口的大规模、跨地域的迁移流动已成为了城市社会建设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负面问题,给政府管理与服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该文将主要围绕流动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以贵阳市为例展开专门研究,探讨完善贵阳市流动人口治安管理的对策,以期更好的服务于流动人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进程中流入地城市规模对流动人口生育意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对降低生育意愿起着关键性作用.在我国处于低生育水平时期,人们的生育意愿主要集中在是否生育二孩的意愿上.利用全国流动人口监测数据分析后发现:农村流动人口流向不同规模的城市,他们在二孩生育意愿上也存在差异,基本趋势是流入地城市规模越大,流动人口二孩生育意愿越低.城市化降低生育意愿的机制除了通过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来降低生育意愿,还存在于不同规模的城市对流动人口生育意愿降低程度的不同.我国流动人口向大城市聚集的流动特点加剧了生育意愿的降低程度.  相似文献   

8.
《商》2015,(42)
在长期城乡二元体制影响下,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的身份认同度低、政治参与度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以及居住条件差等因素,都对其市民化进程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社会工作以其"专业助人"的特点成为推动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本文将从社会工作专业角度探讨其介入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的理论支持范式和专业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9.
马众  贺娜  唐银 《科技转让集锦》2012,(19):270-270
目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出现大量的人口流动现象,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加,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流动人口大量涌入,人口总量不断增长且老龄化加快,对城市管理不断提出新的挑战。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对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政策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根据北京市的流动人口管理政策进行分析,为完善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政策提出各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口流动政策的转变,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快速增长。在此背景下,聚焦人口流动的消费市场,对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2011-2021年我国32个大中城市数据(人口净流入城市),探讨人口流动对消费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口流入对大中城市消费市场规模扩大具有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具有异质性。具体而言,在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大中城市,人口流入促进了消费市场规模的扩大,而在西部地区人口流入对消费市场规模的影响不明显。机制检验发现:工资水平在人口流动影响城市消费市场的过程中具有中介效应。人口流入提高了大中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增加了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从而对消费市场规模扩大产生积极影响。基于此,挖掘流动人口消费潜力、完善流动人口就业市场、提高流动人口收入,是扩大消费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流动人口是艾滋病感染和传播的脆弱易感群体,是控制艾滋病性途径传播的重点人群。人口流动本身并不是导致HIV/AIDS扩散的根本原因,而是人口流动与艾滋病病毒传播因素相结合,才真正导致了艾滋病病毒的加速传播。我国流动人口与艾滋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在预防知识缺乏、高危行为发生较多及性病、艾滋病发病率较高等。  相似文献   

12.
对社会网络理论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回顾,重点评述国内外关于流动人口的社会网络研究。国外利用社会网络视角系统研究流动人口的成果相对较少,而国内的流动人口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村流动人口的网络结构分析和求职网络研究。多数研究只是对个体网络的基本特性作描述性分析,将社会网络作为研究对象而不是研究方法。对未来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进行农村流动人口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对社会网络理论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回顾,重点评述国内外关于流动人口的社会网络研究.国外利用社会网络视角系统研究流动人口的成果相对较少,而国内的流动人口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村流动人口的网络结构分析和求职网络研究.多数研究只是对个体网络的基本特性作描述性分析,将社会网络作为研究对象而不是研究方法.对未来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进行农村流动人口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流动人口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现象。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以及原有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逐步打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迅速增加。数据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之初的1982年,我国流动人口的总量仅为3000万人,占人口总数的2.97%;而到2000年,流动人口规模已经发展到12107万人,占人口总数的9.55%,其中省内流动的有7865万,占流动人口的65%,跨省流动的有4242万,占流动人口的35%。由此可见,大规模、跨地区的人口流动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考察了东北地区不同流动范围流出人口就业身份选择的特征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东北地区流出人口,省内跨市、市内跨县流动人口选择自营劳动者的可能性大于跨省流动人口,省内流动人口选择自营劳动者的可能性大于跨省流动人口,市内流动人口选择自营劳动者的可能性大于市外流动人口;市内跨县流动人口选择雇主的可能性大于跨省流动人口。说明总体上本地流动人口更倾向于自雇就业。因此,各地政府在加强流动人口就业促进工作的同时,流出地省、市政府更要结合本地流动人口就业身份选择的特点,为流动人口自雇创业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相似文献   

16.
农村流动人口高质量就业是中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达成共同富裕目标的关键所在。利用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监测微观数据与滞后一期的中国城市宏观数据进行匹配,考察了数字经济对农村流动人口就业质量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表明:总体上,数字经济将促进农村流动人口就业质量的提升;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农村流动人口工资收入、社会保障、单位福利、签订劳动合同,但对本地工作年限、职业预期稳定性产生消极影响;同乡聚集、密集劳动力市场是数字经济提升农村流动人口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进一步考察特定的就业人群,发现数字经济对女性、高技能水平、市内跨县人群的“促就业”效果更加明显。研究结论为中国数字经济背景下的“稳就业”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7.
社会变迁让人口流动成为一个社会现象。近年来,流动人口发展为一个庞大群体,因此这一群体的社会融入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从文化目标和实现方式不平衡的角度解释了个体行为的失范,这一理论能够被运用到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当中,深入剖析社会融入的障碍。理论的深度分析也为社工的实务介入提供了一定思路。  相似文献   

18.
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一次又一次被政府部门提案,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也是重中之重,如何利用美术教育对流动儿童心理安慰与治愈,并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儿童健康成长,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从八十年代末改革开放开始,随着城市建设与发展,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由此城乡结构由二元转化到三元化特征的社会格局。具不完全统计,2016年我国流动人口总数为2.45亿人。  相似文献   

19.
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流动人口这一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是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与城市化进程交织下所产生的特有现象 ,表现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过程与城市化过程的不同步性。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保障制度缺失 ,城乡二元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造成流动人口的权益受损 ,也延缓了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进程。因此 ,必须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 ,构建有利于流动人口市民化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20.
基于“六普”、“七普”资料,运用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对33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流动人口空间分布与集聚特征进行分析;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究2020年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人口流动规模空间差异明显,整体上呈现空间集聚,但集聚程度有所下降。(2)东部发达地区的人口集聚区逐步发挥溢出效应,流动人口由核心区向周边辐射;中部地区的空间分布不均范围进一步扩大,人口流出空心化程度加强;西北地区的人口流入显著性增强。(3)地理探测器因子探测结果表明,经济与就业因素是人口流动的核心驱动指标,第三产业对流动人口的吸纳能力更强;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交通因素都可显著解释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异。(4)地理探测器交互探测结果表明,社会保障因素、高等教育因素分别是省际流动人口、省内县际流动人口的重要的交互解释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