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评估增值率和评估方法的选择作为掏空或支持行为的观测变量,实证检验了2001-2010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过程中控股股东与地方政府的掏空或支持行为,并考察了不同盈亏状况下所存在的行为差异。研究发现,关联并购交易和同属并购交易中存在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和地方政府的支持行为;盈利企业的控股股东将通过操纵资产的评估增值率来实现其对上市公司的掏空,并试图通过选择评估方法来掩盖其行为,而亏损公司所属地方政府则可能通过干预同属公司间并购交易的资产评估实现对上市公司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张静怡  甘婷 《现代商业》2023,(4):110-113
资产评估增值率在并购重组等交易中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本文通过选取支付方式、固定资产比重、交易板块、评估方法、是否属于关联交易5个因素,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资产评估增值现状特征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支付方式、评估方法、是否属于关联交易对资产评估增值率具有显著影响,固定资产比重、交易板块对资产评估增值率影响不显著。最后,结合增值率的影响因素,分析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资产评估存在的问题,为政府、上市公司、评估机构在进行资产估值时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马建威  李薇益  黄文 《商业会计》2023,(3):47-51+63
文章以我国2015—2021年在A股上市的公司作为样本,通过实证方法就公司绩效对控股股东资金占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绩效发展水平不同,控股股东对公司资金的侵占程度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如果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较为良好,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数量也就越多,上市公司会出现“掏空”现象;如果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较为一般,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数量也就越少,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会更支持公司发展;如果上市公司经营业绩非常差时,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数量也就越多,使得上市公司出现掏空问题;上市公司为满足配股再融资所要求的条件,控股股东会降低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的水平,以便于对公司发展给予支持。  相似文献   

4.
杨金鑫 《商》2013,(17):87-87
在股权集中的上市公司,大股东会利用其控制性地位,将上市公司的现金资源和利润转移到大股东及其附属公司中,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本文将大股东的掏空行为与公司并购结合起来作为研究对象,探析大股东通过公司并购来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关联交易作为一种意义特殊的并购方式,在并购市场上十分常见。但是,关联交易是上市公司经营活动中的一把"双刃剑",大股东可能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标的公司实行掏空;也可能出于公司的利益,对标的公司实行支持。而机构投资者作为一种新的投资主体,其在公司关联交易中的作用有待考量。本文选取国企并购样本,考察异质的机构投资者对国企关联并购中大股东的支持行为或掏空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国有企业关联并购中,大股东的支持行为远多于掏空行为;(2)更稳定的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国有企业关联并购中大股东的支持行为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对于其掏空行为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舍得酒业为例,分析了其控股股东天洋控股集团及其关联方通过非经营性资金占用,投资成立商业保险公司为已所用等较为隐蔽的手段侵占上市公司资产.从中发现控股股东资金匮乏,股权过度集中、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是导致上市公司被掏空的主要原因.最后分析了掏空行为给上市公司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从股权结构、董事会制度、内部控制、惩罚力度等...  相似文献   

7.
当前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通过各种"掏空行为"对中小股东的利益进行侵占的现象十分普遍,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公司治理研究的核心。文章主要是通过构建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来分析控股股东在实施利益侵占行为时会面临来自与其利益不一致的组织或个人的博弈行为,在此基础上探讨对控股股东的制衡机制,提出对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的治理举措。  相似文献   

8.
"掏空"(Tunneling)是Johnson等(2000)首次提出的概念,其含义是指能够控制公司的股东为了自身利益将公司的财产和利润转移出去的行为。我国也出台了相应法律抑制控股股东掏空,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但掏空行为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依然猖獗,本文将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内外部治理现状,并与西方国家进行对比分析,从内部治理、法律原则、监管现状、制度环境等方面分析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提出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9.
民营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在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权之后,采用各种资本运作的方法掠夺和掏空上市公司的案例可谓屡见不鲜。民营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通过上市公司不公平关联交易、违规担保等手段侵害外部投资者利益的第二类代理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并且上述的控股方式为控股股东这种行为提供了便利。本文分析说明了民营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可能对企业价值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标的资产“高溢价”导致上市公司业绩下滑、资产承诺业绩未达标事件激增,其中尤以定增并购标的资产与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关联交易最为突出。本文以我国沪深A股2007-2018年对终极控制人及其关联方实施过定向增发资产注入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终极控制权特征对标的资产估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终极控制人的控制权与定增标的资产评估增值率呈“U”型关系,现金流权与定增标的资产的资产评估增值率负相关,两权分离度、控制权复杂度、定增前后终极控制人控制权的分离程度与定增标的资产评估增值率正相关;终极控制人在董事会占据席位的比例越大,经理人由终极控制人任命或担任的,定增标的资产评估增值率更高;民营性质的相较于国有性质的终极控制人,定增标的资产评估增值率更高,反映了机会主义行为动机下终极控制人的控制权地位显著影响定增标的资产估值,虚增的注入资产价值加剧了定增并购中的业绩承诺风险。终极控制人借助定增并购资产估值转移上市公司财富行为更具隐蔽性,投资者和监管部门需关注定增并购资产估值环节,有效预防业绩承诺风险。  相似文献   

11.
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的行为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购重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上市公司与其控股股东之间的资产注入重组成为我国资产重组的一种重要形式.2006年1 2月1 8日国务院转发国资委<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积极支持资产或主营业务资产优良的企业实现整体上市,鼓励已经上市的国有控股公司通过增资扩股、收购资产等方式,把主营业务资产全部注入上市公司.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注入重组绩效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重点关注面向大股东的定向增发而大股东又是以资产作为对价支付过程中的利益输送问题。到底是大股东向上市公司的利益输入呢?还是上市公司向大股东的利益输出呢?文章从两方面加以分析,一是资产质量,二是资产评估增值率。就资产质量而言,无论是单变量分析还是综合检验都显示,资产的较长期收益率是普遍下降的,说明大股东注入的并非是优质资产。从增值率上分析,结果显示资产评估增值率普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而评估方法和控股股东背景是影响非正常增值率的两大重要因素,审计委员会设置能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在资产注入定向增发过程中,大股东确实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实现了利益输出。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高比例、高频次股权质押融资现象愈发普遍。股权质押行为引发诸多经济后果,成为资本市场的研究热点。文章以我国A股2007—2021年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越高,越倾向于在股权质押后进行重大资产并购重组,且并购溢价率会更高。民营企业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后更有动机进行并购交易以推升股价,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企业并购之间的正向关系在股价下行期间显著。其研究结论为股权质押资产融出方、中小投资者、监管者等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4.
彭小平 《中国市场》2011,(24):52-56
控制股东的掏空行为成为近年来公司治理研究关注的主要问题。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控制股东通过掏空侵占其他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更是普遍存在。本文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控制股东掏空行为发生的历史和制度背景,总结了控制股东所采用的主要掏空手段或方式,指出了控制股东掏空行为的危害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提出加强中小股东利益法律保护是限制控制股东掏空行为的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18年上市公司中南文化公告披露公司未履行内部审批决策程序开具商业承兑汇票、对外担保、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资金占用等事项,揭开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掏空的冰山一角。以ST中南为例,分析控股股东掏空的行为,研究在掏空意图下控股股东如何利用股权质押降低掏空成本以及掏空的经济后果,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2002~2007年民营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研究了市场化进程、超额控制和"掏空"的关系并得出以下结论:终极控股股东超额控制程度与控股股东"掏空"行为显著正相关;市场化进程显著影响终极控股股东"掏空"行为;在不同的市场化进程水平上,因"掏空"成本的差异,超额控制对"掏空"的影响也会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刘孔丽 《华商》2008,(8):24-24
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已屡见不鲜,造成了一些上市公司无法正常经营,甚至使上市公司沦为空壳。本文结合具体案例,对民营企业"掏空"国有上市公司的行为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张倩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21):158-159
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时间不长,对投资者的法律保护还不完善,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的现象屡见不鲜,控股股东利用各种方式掏空上市,对我国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发展都产生不利的影响。通过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因素作回归分析,得到相关影响因素从而提出整改建议。  相似文献   

19.
袁乐 《现代商业》2023,(14):146-149
本文以2018年、2020年的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利用stata做出的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以及调节作用分析,实证研究新冠疫情大背景是否抑制大股东对公司的支持行为。本文发现,企业盈利能力与大股东掏空呈现负相关关系,即控股股东对企业表现出支持行为。与此同时,本文认为虽然在新冠疫情期间控股股东仍旧对企业表现出支持行为,但对这种支持行为受到了新冠疫情的抑制。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了解及进一步探究疫情期间大股东对公司掏空与支持行为的变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我国A股市场2007-2012年1386个公司为样本,研究不同特征最终控股股东行为对上市公司盈余平滑程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与上市公司的盈余平滑程度显著正相关;相对于非国家最终控制的上市公司,国家最终控制的上市公司有较低的财务报告盈余平滑程度;最终控股股东的控制权比率与盈余平滑程度呈现U型关系;财务报告的盈余平滑程度与其他股东的制衡能力负相关.本文首次验证了控股股东行为对财务报告盈余平滑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