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规定:“经营不得采用财物或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购买商品。”因此,商业贿赂的法律特征:一是商业贿赂行为的主体是经营,即从事商品经营或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二是商业贿赂行为的目的是为了销售商品或购买商品,即为了达到争取交易机会或交易  相似文献   

2.
行政性垄断,是指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以下简称政府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七条对其做出禁止性规定:“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正当的经营活动(第一款)。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或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第二款)”。  相似文献   

3.
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无疑深受企业所在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和金融市场环境的影响。自1992年《企业财务通则》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己从原来的计划调节市场、市场调节企业的模式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伴随着这一转变,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强度、广度发生了深刻变化,政府职能从通过计划直接调控企业和市场逐渐转变为通过财政与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间接调控市场;企业从原来的政府附属物转变为独立经营的市场主体;伴随着资本市场等要素市场的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现在各地都在进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但人们却忽略了另一种“下乡”,那就是政策“下乡”。为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农村和农民问题,从中央到地方都下发了不少文件,制定了不少规定、政策,既符合农村实际,又深受农民拥护。可是一些政策到了乡、村两级便出现了“断层”,政策入不了户,政府给农民的优惠政策被“卡”在了干部的抽屉里。造成政策脱节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干部奉行“愚民”政策,将上级的政策“贪污”起来,上面来了文件,抽屉里一锁,口袋里一揣,并不向下传达。有些干部竟然还振振有词,说做不…  相似文献   

5.
董驰  郑嘉涵 《企业研究》2012,(8):136+141
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把地方政府界定为一个特殊的利益主体,分析地方政府的行为,以地方政府作为制度因子,探讨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揭示地方政府在园区经济中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以及园区经济政策制订实施的内在机制,为地方政府制定适当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刘旦 《经济界》2009,(3):87-90
2008年以来,一向只涨不跌、成交旺盛的中国楼市出现了一些引人关注的变化。在房地产市场下滑迹象的刺激下,一些地方政府悄然推出“暖市”优惠政策。本文通过对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中的行为分析,探讨了地方政府出手“救市”的行为根源。  相似文献   

7.
企业经营需注意十大信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注意收集以下一种信息,以保证在经营中的主动和灵活。1.政策信息包括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政治局势变化,体制改革等情况。2.法律信息包括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发的各项法规和规定、下达的指令等。3.经济信息如工农...  相似文献   

8.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在本质上是制度创新和制度结构变迁的过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制度创新的主体由改革初期单一的中央政府转变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等多元的制度供给主体。与此相适应,在国家规范的各项经济政策约束下,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的特定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经济政策,从而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一)重视政府体制创新,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体制创新,就是要结合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明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行为边界。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要让市场机制充…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区域性的税收政策,它作为各级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能够引导资源配置,增强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和促进地方公共品的充分供给.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正式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主体功能定位,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将区域性的税收政策与功能性经济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制定、落实更有针对性的区域税收优惠政策,助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济南市工商局历下分局为适应机构改革后“小机关、大基层、执法重心下移”的新形势,以“经济户口”管理为基础,认真探索区域经济监管责任制。通过明确监管、市场开办(经营)、消费三方责任,理顺政府行政管理、行业协会管理、市场开办单位管理和经营、消费自我管理四方关系,从而建立起“四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实现了对各类经济主体和经营活动的有效监管,维护了良好的市场经营秩序。  相似文献   

11.
对区域经济政策的功能、制定实施主体、种类、性质、制定依据与制定原则等若干基本理论要素进行逐一解读。区域经济政策的功能是要缩小区域之间过度的、不适当的经济差距,促进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避免区际过度发展差距下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此外,区域经济政策还有民族、国防等特殊向度的扩展功能;区域经济政策制定主体是以中央和省级政府为主的整个政府体系;公共性是区域经济政策的根本属性,当然这种公共性的发挥,要有利于形成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政市协调的破解"区域问题"的长效机制。相关的解读为制定有效的区域经济政策体系,乃至促进区域经济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基础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成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地方政府的行为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地方政府行为正负效应及其产生机理的分析,提出规范地方政府行为的建议,以促进地方经济进一步发展.一、地方政府行为的正负效应及产生机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以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企业的行政性、经济性分权为主线的.地方政府在这一改革过程中逐渐成为具有相对责、权、利的经济主体,其经济行为产生的后果:一是靠“地方积累”的支持,带动并得到市场响应的地方经济和国民经济的正常增长;二是由地方政府不规范  相似文献   

13.
一、日本市场经济中的法运用的一般的原则 “经济发展优先主义”或者说“经济发展至上主义”是其法运用的一般原则。也就是说,日本政府主要是从经济发展角度来决定对法的态度,当认为“严格执法”对经济发展有利时,就严格依法办事;当认为不利于经济发展时,就不依法办事、而去进行政策性运用。如果把那些规定经济主体的所有权、经营自主权及经济主体间活动的法律称为“微观法”,把那些规定国家经济政策的法律称为“宏观法”的话,可以说,日本政府基本上是对〔微观法〕严格依法办事、而对“宏观法”则是进行“政策性”运用。后者突出体现在其反垄断法的运用上。联合国占领军当时强迫日本制定反垄断法的  相似文献   

14.
李建华 《活力》2005,(6):48-48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是市场中的利益主体,而应是市场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监督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了国营企业私有化进程,新的私营企业纷纷建立,企业私营化程度大大提高,但仍存在政企不分的情况,有些方面、有些地方甚至还相当严重。如政府经营,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土地”经营热潮,可以说就是政府经营推动的。违规批地、越权批地、征地成本与出让价格之间的巨额利益大部分被地方政府和其钦定的开发商获取,而地方政府的收益又有很多作为预算外资金进行体外循环,政府成了市场的利益主体。再如领导干部经商,领导干部大多数以隐蔽的身份经商或以子女名义开办企业。一些污染严重、事故频发,屡禁不止的行业:小煤矿、小铁矿等总有一些地方干部以入股的方式暗中经营。  相似文献   

15.
王耀光 《活力》2006,(4):50-50
一、依靠农产品市场营销工作来解决长期存在的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生产决策之间不协调的问题 中国的农业生产是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基础的。每一个家庭都是一个生产决策单位。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是由农民自己做主。宏观经济政策再好,也要农民自己理解认可才行。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是由各级政府逐级下达的,可政府不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政策指导不是经济合同。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要发挥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作用,就必须有一个介于农民与市场之间的独立经济主体将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理解转化成具体实施方案。并依据具体的经营政策与农民签定相关的经济合同,引导农民进行生产经营。让作为独立生产者的农民切实地感到自己的利益是能够得到保证的。这个独立的经济主体就是从事农产品市场营销工作的企业。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发展商品经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统一市场,反对不正当竞争行为,形成公平交易,平等竞争的市场运行机制,以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然而,要达到目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必须清除地方保护主义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庇护,对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阻碍.地方保护主义,是少数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把地方的局部利益置于全国的整体利益之上,不适当地夸大地方的特殊性,甚至借口“特殊”,采取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相违背的手段,滥用行政权力,对本地各类市场主体之间,本地与外地间的经济往来活动施加各种限制的消极行为.地方保护主义一般表现为:(一)地区封锁.随意设立关卡,进行非正常的检查活动,限制商品正常流通.在本地商品过剩时,限制外地商品运入,参与公平竞争,当本地商品供不应求时,又滥用行政权力禁止本地商品运出,参与市场调节.(二)行业垄断.对国家明令放开经营的商品,强行划归某单位、行业、部门经营,禁止其他经营者经营.有的以搞“行业经营许可证”为名,限制别人经营.有的发文件,指定到某地购买其  相似文献   

17.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其存在着“名不副实”的异化现象,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均和政策效率的损失。本文基于河北等五省调研数据,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政府支持、市场环境、自身发展关键要素变化等可能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异化造成影响的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在纠正了政府支持的内生性和控制主体类型、个人和家庭特征以及省份等变量后,政府支持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异化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土地、资本、要素价格比表现出显著的负向影响,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身发展关键要素变化、劳动资本要素价格比、土地和资本的投入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并不明显。这些结果对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等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由于社会投资机制的不成熟性,我国政府在科技园区和科技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既要制订相关政策,还要设立发展基金,作为大半个投资主体存在。本文认为:一方面,政府财政支出无需“回报”,从而导致缺乏风险投资结果受益或者偿失的承担对象;另一方面,经验证明由于运行方式的根本性差异,政府没有可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经营好风险投资基金。因此,政府无需扮演科技园区、科技企业发展风险投资主体角色,直接参与风险投资市场,政府作为投资主体设立科技企业创业基金的这种风险投资政策值得商榷。最后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郑志瑛 《经济界》2002,(1):49-51
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下称“开发区”)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产物,是邓小平“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发展起来” 思想的具体实践,自1984年首家开发区建立以来已走过了17年的发展历程。在我国,开发区是指有明确的地域界限,实行类似经济特区的某些优惠政策,以母城、交通、市场和智力等资源条件为依托,以改善投资环境为前提,以招商引资、聚集开发为手段,以推动区域发展为目的,经国务院或省级政府批准设立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开发区符合市场经济之规模经济效应规律和不平衡发展规律,符合邓小平理论和对外开放政策,符合国…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作为法制经济,要求政府的最基本职能,就是制定法律和严格运用法律,以确立和维护以市场经济秩序为核心的社会秩序.具体来说,其立法和执法职能包括制定“宪法”;制定“民、商法”;制定各项“行政法”;制定“刑法”.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另一项基本职能,是掌管和行使国家财产所有权.但该项职能的目的仅限于4个方面;1.保证政府有效活动的行政开支;2.为公益需要而投资;3.支助民营的公益事业;4.对个别地位重要的市场营利主体进行参股,以从社会利益出发制约其行为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