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旅游地意象空间分析--以江南水乡古镇为例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23  
旅游地意象空间的研究对旅游地的规划与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江南水乡古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游客问卷调查及意象地图描绘等方法,初步探究了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地意象空间的结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地意象空间是以“环状”为特征;而组成意象空间的要素主要有干道、桥梁、节点、标志和区域;其中干道和桥梁构建了“环状”意象空间框架。根据此项研究的成果,本文最后提出了对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郭文  王丽  黄震方 《旅游学刊》2012,27(4):28-38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从资本维、生产维、权力维、阶层维、生活维和社会维6个维度切入,对周庄古镇旅游开发使其原有空间所根植的社会环境发生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空间生产效率取决于开发模式,实践主导更应关注社会效能;(2)旅游空间生产问题存在生存论思考,空间的调适需凸显人文关怀;(3)旅游空间优化关键是提高空间质量,包容性发展应成为未来诉求。文章提出以提升空间质量为核心的包容性发展方向:(1)强化旅游空间生产中居民社会经济保障措施;(2)增进旅游空间生产的社会凝聚能力;(3)提升旅游空间生产的社会包容容量;(4)优化旅游空间生产的居民权能获取层次。当旅游者的凝视和空间生产者的实践使空间原有物质属性更加倾向社会属性时,空间叙事便应该成为旅游空间研究的新方式,把空间生产理论应用于旅游研究中将使旅游研究范式发生改变,丰富现有研究理论,拓展传统研究视角,为社会转型背景下周庄古镇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旅游地聚居空间演化过程、驱动机制和社会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新兴的重要发展力量,旅游正在不可逆转地改变着聚居空间演变进程.随着不同主体对稀缺聚居空间资源的竞争,引起土地资源利用、人居环境变化与社会公平发展等问题.旅游地聚居现象构成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命题.文章综览国内外旅游地聚居空间研究的相关文献,从旅游地聚居空间演化过程、理论解释、驱动机制、社会效应4个方面展开综述.旅游地聚居空间演化经历外部扩展和内部重组双重过程,呈现从非旅游功能向旅游功能转型、利用主体聚居面临着分化重组的分布格局、社会空间分异等特征.国内外关于逆城市化、旅游城市化和流动性转型等理论为旅游地聚居系统重构提供了理论线索.旅游地聚居空间演化的驱动机制取决于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旅游影响许多旅游地聚居系统的社会、经济和空间特征,是聚居空间增长和扩展的主要驱动力.不同利用主体在聚居中扮演重要角色,对聚居空间重构起到重要作用.旅游者、环境移民、房地产开发商、旅游投资商等是住房设计、住房质量、聚居规模和形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聚居空间变迁是透视旅游地社会转型的重要维度之一.研究内容涉及社会关系网络变迁、居住满意度和居住环境影响等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4.
姜辽  李甜甜 《旅游学刊》2016,(2):109-115
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变迁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和热点问题.已有文献主要以本地文化为研究对象,分析在外部力量介入情况下,本地文化变迁的过程与机理.文章将研究对象聚焦于外来艺术三毛文学,通过对其在周庄古镇旅游地成长过程的考察,揭示了全球化背景下外来艺术地方再生产的内在机理,为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通过对文学旅游者的调查发现:在对文学兴趣和信仰、文学代理人运作的综合作用下,外来艺术三毛文学被周庄旅游业所利用,改造为稳定的文学艺术场三毛茶楼,成为古镇新的地方文化.文章为正确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对地方旅游业的经营管理,尤其是旅游市场营销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机制试研究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5  
杨俭波 《旅游学刊》2001,16(6):70-74
本文探讨的重点,包括以下方面:①制约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的动因在于外界旅游流对旅游地的静态平衡系统产生冲击和干扰,分析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必须从构成“流“的要素入手;②旅游者及其携带而来的物能流与旅游地各主体要素(政府机构、旅游企业、旅游地原生居民等)的竞争与协调产生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6.
古镇旅游开发及其商业化现象初探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李倩  吴小根  汤澍 《旅游学刊》2006,21(12):52-57
近20年来古镇旅游逐渐受到游客的欢迎,随着古镇旅游热的迅速升温,所呈现出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特别是商业化问题成为争论的焦点,多数学者认为古镇旅游的开发使古镇受到"商业化"或"过度商业化"的影响,而关于两者却没有明确的界定.本文尝试对"商业化"、"过度商业化"进行区分,指出商业化是古镇社会-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转移的过程,其本身是旅游开发必然产生的现象;通过探讨旅游"商业化"与古镇发展的关系进而说明"适度的商业化"将有助于实现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利于商业化适度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文学是唤起游客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的重要符号。但是,现有研究对文学旅游地的游客情感问题仍关注不足,不利于经营者理解游客的情感诉求和进一步优化游客情感体验。文章以阳关与玉门关文学旅游地为例,通过爬虫软件获取国内代表性旅游网站的游客评论文本,运用内容分析和情感分析的方法探讨文学旅游地的游客情感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文学旅游地的游客情感特征以积极与消极情绪为主,且具有情境异质性;2)游客的积极情感主要受文学作品的历史象征意义、人文景观的真实性与自然景观的地方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与互动体验设施的多样性、讲解服务的公益性与交通服务的专业性等要素影响;3)游客的消极情感主要受文学作品的消极情感表征与场所意象、人文景观的失真与不完整、互动体验设施的过度商业化与通信网络设施的不完善、售检票服务的不便与公益讲解服务的缺失等要素影响。  相似文献   

8.
2017年丽江古城因为一系列负面事件而被国家旅游局列入5A景区整改行列,这提醒着我们丽江古城旅游商业化发展方式以及旅游产业亟待改革转型。因此本研究以丽江古城为典型案例地,首先,介绍一些相关的基本理论,归纳国内对古镇商业化的研究现状及成果,确定研究方向。之后运用期望感知理论分析游客与原住居民对古镇地方性的感知。最后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得出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9.
黄华  王洁  明庆忠  王峰 《旅游学刊》2012,27(9):40-45
旅游地空间系统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系统,易受空间内外部各种因素特别是市场要素变化的影响.文章在对以外来旅游需求为牵引的传统旅游空间系统及其不足和形成机理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民休闲和内需扩大战略背景下本地旅游需求不断提升的现实变化,重构了内外需求更为平衡条件下的新旅游地空间系统.该系统应具有良好的空间外部环境、通畅高效的信息流、域面平滑流畅的旅游地发育、便捷立体的旅游通道、趋向均衡互补的内外部旅游市场等内涵,从而对传统旅游空间系统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旅游地面临恢复旅游发展与疫情防控的双重压力。居民作为旅游地核心利益相关群体之一,其对旅游业的态度是影响旅游业恢复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居民政府信任、新冠风险感知为前因变量,以旅游地社会责任为调节变量构建了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居民旅游支持度模型,并选取边境城市博乐市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本研究所构建的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居民政府信任对旅游支持度有直接正向作用,也能通过降低居民的风险感知间接正向影响居民旅游支持度;(2)旅游地社会责任对居民政府信任和风险感知之间的关系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即居民旅游地社会责任感知会强化居民政府信任对风险感知的负向影响;(3)旅游地社会责任对居民政府信任和旅游支持度之间的关系调节作用不显著。研究表明,政府信任是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居民支持旅游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且旅游地社会责任会强化这一因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