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劳动生产率、资本有机构成、垄断力量的国际差异导致国别价值转化为国际价值、国际生产价格、国际垄断价格.按照国别价值的转化形式进行等价交换,一国用某种商品换回的劳动量不再等于生产该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剩余价值从劳动生产率与资本有机构成低、垄断力量弱的国家向劳动生产率与资本有机构成高、垄断力量强的国家转移.基于1995~2011年54个国家数据的经验分析表明,剩余价值国际转移率与劳动生产率、资本有机构成、垄断力量存在正向关系.剩余价值国际转移,不利于发展中国家企业的转型升级,会加剧发展中国家劳动异化的程度,会扩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实力差距和贫富差距.  相似文献   

2.
对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的深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需要发展。国别价值转化为国际价值的能力决定于劳动生产率 ,在国际市场上 ,商品的国际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对我国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 ,一方面要从静态的观点出发 ,根据世界各国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性所决定的国际分工 ,在国际交换中实现比较利益 ;另一方面还要从动态的过程展开 ,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积极提高国际竞争力 ,实现竞争利益  相似文献   

3.
在政治经济学国际价值模型框架里,非垄断条件和垄断条件下国际贸易所引致的国际产业转移的机理是不同的,前者的核心在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后者更多的是国际垄断因素控制的结果。在发达国家向不发达国家进行的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着产业转出国和承接国截然不同的产业转移效应,即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国际转移效应、生命周期型产业国际转移效应、能源和污染密集型产业国际转移效应和价值链垂直转移效应。  相似文献   

4.
按照国际价值进行交换,剩余价值从劳动生产率低的国家向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转移。纳入剩余价值国际转移的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表明,剩余价值国际转移率对经济增长有正效应,若不考虑剩余价值率与资本有机构成的影响,一国的技术越先进,劳动生产率越高,从而剩余价值国际转移率越高,该国的经济增速就越快。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关键在于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坚持创新发展,必将使我国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实现大幅跃升,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优势转移我国剩余价值的现象将得到遏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依靠技术创新驱动的经济高质量增长,有利于弱化剩余价值国际转移,推动世界经济联动增长。  相似文献   

5.
袁欣 《经济经纬》2006,1(6):7-10
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中对于商品的国民价值向国际价值转移的内在机制及相关理论没有形成系统的论述。笔者认为,商品的国际价值量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决定,并且只有进入国际市场的那一部分商品才具备国际价值量的属性。遵循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基本原理,国际价格也是围绕国际价值波动的。在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上,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可以获取国际价值和国际价格的双重利益。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学者大都从资本有机构成差异、工资率差异、劳动生产率差异、区位差异等角度,对国际不平等交换问题展开研究。经典马克思理论将国际不平等交换的原因归结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和技术上的垄断,理论的前提暗含着科技进步主要作用于劳动客观条件这一事实。在当代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这一前提假设已发展为技术进步同时对劳动主观条件和劳动客观条件产生影响,继而交错影响单位商品价值量。国际不平等交换应从形式和本质两个层面加以定义和讨论,国家间的技术差异、国际经济规则和制度制定权差异成为国际贸易中不平等交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单位商品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新树 《经济学家》2002,(2):116-117
教科书告诉我们,单位商品价值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大家知道,劳动商品价值是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C,一部分是劳动者通过劳动新创造的价值v+m.这部分新创造价值量v+m取决于生产该产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以,这部分价值量与生产该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相似文献   

8.
在科学技术是否创造价值的问题上,我们坚持科学技术创造价值的观点。为了避开各种无关变量因素的干扰而在一种相对纯化的语境中分析这一问题,笔者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角度,这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典型形式超额剩余价值,因为超额剩余价值是企业采用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结果。一、采用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商品生产过程是否实现了价值再增值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获得的剩余价值,它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是个别企业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的劳动价值理论中,劳动生产率作为影响商品价值量的重要因素,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关系成反比,已是理论界长期广泛应用的定论。但若深化对这一理论的研究,我们还能发现,从简单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两个前提出发,我们完全能获得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关系的另一解: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提高或降低),与劳动者劳动量的支付能力成正比,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无关,与单位时间内商品的价值总量成正比。这一认识也是对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间的真实关系的描述,这样的认识并不妨碍我们对传统经济理论的若干重要问题的理解,且可能提供出一个解释现代社会诸多经济现象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是经济学说史上长期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国内学者对此问题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二是认为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并进而认为“个别劳动生产率高的生产者在同样的时间是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笔者认为后一种观点在以下两个方面的理解上发生了混乱一是混淆了个别劳动生产率与部门劳动生产率;二是混淆了“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价值质的规定性”与“价值量的计量”。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汇率是由建立在国际价值基础上的金本位汇率演化而来。汇率的变化取决于贸易双方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比率的变动,也受双方货币价格和美元供求的影响。马克思汇率模型具有坚实的国际经验基础: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提高提升汇率水平,物价和供求的变化也会引起汇率的波动。汇率不仅是调整国际收支的工具,而且具有一定程度的配置国际资源和转移社会财富的作用。我国长期奉行的低汇率政策,已经致使国家战略资源流失和社会财富的相对缩水。在环境资源约束日益强化的今天,我们必须对该政策进行反思和调整。  相似文献   

12.
张亚 《当代财经》2004,(10):11-15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具有多层含义,个别价值向社会价值的转化是多层次的。自然物以零价值参与社会价值的形成,并获得社会价值。生产资料可分为价值转移性要素和价值形成性要素。一般说,生产资料中的对象性要素,通过生产,其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能力性要素,其使用价值本身就是代替人力、延伸或增大人的能力进行价值创造,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是其价值的转移过程,一方面则是新“等量价值”的形成过程。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商品价值量之间不是反比关系。  相似文献   

13.
对垄断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竞争首先表现为世界垄断性公司的国际竞争 ,其结果是垄断从一国走向国际 ,因此 ,二十一世纪国际经济的真正特点不是自由竞争 ,而是全球垄断。在竞争和行政手段无法真正打破垄断的情况下 ,真正从普通公众利益出发的只能是依靠法律手段打破垄断。  相似文献   

14.
劳动生产率有个别劳动生产率、部门劳动生产率、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和国际劳动生产率四个层次。不同层次、不同时代的劳动生产率对商品价值量决定的意义是不同的,四个层次的劳动生产率对商品价值量决定都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杨国才 《经济学家》2003,(2):126-126
《经济学家》2002年第二期发表了邹新树先生的文章《单位商品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吗?》。邹文认为,教科书中关于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在商品价值中,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并不与该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众所周知,邹文所谓教科书中的观点,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命题。因而,否定这一命题,必然会否定与之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命题,即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此,我们显然是不能接受的。马克思在考察商品…  相似文献   

16.
虽然马克思没有完整的国际价值理论,但是他已经提出了国际价值的思想。按照马克思国际价值的思想和从世界市场现实出发,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价值理论由国际价值实体、国际价值量、国际价值的本质、国际价值与国际市场价格、国际价值与国际商品交换、国际价值与国际贸易产生等分析组成。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马克思主义国际价值理论对于深入认识国际经济现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价值总量之谜"试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价格总量之谜”即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价值总量与劳动生产率无关。在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价值总量总是一个定量。但在现实统计中,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总是不断增加,似乎它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如果该命题成立,则国民生产总值却变成了一年社会生产财富的总和,但国民生产总值却是个量价值的加总!为解开这一“谜团”,有的学者提出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成正比的观点,可“正比说”也无法自圆其说,问题的症结出在我们对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范畴内涵认识不清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解不够全面、系统和辩证。如果认识到价值范畴是一个辩证发展的体系时,站在“国际价值”的角度看问题,所谓价值总量之“谜”就不复存在了。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自然力的地位、作用、性质和类型作了全面深入的论述。马克思认为 ,一般资本对一般自然力的垄断 ,会提高部门劳动生产率 ,降低商品价值和劳动力价值 ,提高一般利润率 ;而特殊资本对特殊自然力的垄断会形成虚假的社会价值。在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下 ,企业对自己所购买的技术专利具有特殊垄断权 ,在相应的时期内会形成虚假的社会价值 ,在技术专利权过期后 ,则会使该商品价值量下降。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战后对外直接投资大规模发生,资本在世界范围内迅速集中,在许多产业形成了寡头垄断。国内垄断和国际垄断相互推动,使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垄断程度不断加深。另外,市场垄断日益依赖于对技术的控制,技术垄断越来越成为市场垄断的主要因素。在国际垄断条件下,国际市场价格以最劣生产条件的垄断厂商仍然能够得到平均利润为基础,并受不同国家市场的需求和供给的变化影响,差别定价成为国际垄断寡头定价的一般方式。  相似文献   

20.
只有把握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才能系统地认识必要劳动时间。作为基本范畴的必要劳动时间首先是必要劳动时间一般,它决定抽象价值,表现为价值形式;部门内的平均化形成必要劳动时间Ⅰ,决定市场价值;而部门间的平均化形成必要劳动时间Ⅱ,决定生产价格,其调节会对一个部门的所有商品产生共同贬值或升值的作用,即市场价值本身的偏离。供求关系的竞争帮助商品找到凝结其中的抽象劳动,找到平均化的必要劳动时间并显示由其所决定的价值,而不存在供求关系也决定价值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