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后,和田地区社会经济面貌的改善,给人口增殖创造了良好条件,和田地区人口从过去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转入到“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的新局面。这标志着和田地区的人口形势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根据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对和田地区建国以来的人口发展情况及人口快速增长原因进行分析。上述分析能够对和田地区的人口发展战略有所启发与帮助。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发展经济学的人口转折模型理论,分析了我国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转折的人口模型,指出由于人口基数庞大,总量膨胀态势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西部一些省区和少数人口仍然呈现出高出生率、高增长率、低人口质量。在分析形成原因及后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适度人口理论及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世界人口发展的经验表明,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人口再生产相应地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高位均衡"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低位均衡"转变.  相似文献   

4.
谷岚  王宏 《经济咨询》2006,(5):22-23
一、我国转型时期农民养老保险现状 所谓转型时期,是指中国目前处于人口增长转型和经济社会转型两个重大的转型阶段当中。人口增长转型,是指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增长率转变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人均期望寿命延长,加上长期以来严格执行的计划生育国策,中国目前正面临着日益加剧的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特点之一,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在不同时期的人口基本国策.由于我国正在经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现代人口转变,花了50-60年的时间基本实现了传统型的"二高一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三低"转变(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转变,无论是妇女生育率,还是其他主要人口指标,都从一个典型的欠发达国家类型迅速转变为发达或较发达国家类型,也面临了类似于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如迅速的少子化和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挑战.这是30多年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红利的结果,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现代化进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发展。文章从宏观的角度,论述了科学技术对人口再生产中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影响;从微观的角度,论述了科学技术对人口个体的心理、身体及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不断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变成“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以致于老年人数量大且在快速增长.人们养老意识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多,但是现有的养老服务供给主体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此现象在农村尤为突出.在农村经济水平不高、家庭结构发生变化、老龄化程度加重等条件下,有必要引导多元化的供给主体参与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能缓解国家的财政压力,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满足老年人的多样性需求,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8.
数字     
《商周刊》2013,(9):15-15
山东总人口达9684.87万2012年,全省共出生11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1.9%0,自然增长率为4.95%。,年末总人口为9684.87万。2012年,全省完成了人口出生率和自增率分别控制在12‰和6‰以内的任务目标,实现了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今年山东省将确保全省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12.5‰和6%。以内,实现出生人口性别比高于107部分下降10%以上。同时,为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山东将全面推进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9.
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切实加强计划生育,大力控制人口增长以来。在经历了近十多年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之后,当前的人口再生产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突出特点是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流动人口以及出生人口性别比“五大人口高峰”的相继到来.  相似文献   

10.
中国实行控制人口的政策已经取得极大的成功。自从1980年独生子女政策出台之后,人口出生率从1980年的1.82%降到2007年的1.21%。同时死亡率在1980年是0.63%;在2007年是0.69%。所以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移民不算)从1980年的1.19%降到2007年的0.52%。取得成功以后,中国控制人口的政策已慢慢放松,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可以生两个孩子。我想用经济学的立场说明为什么放松控制人口的政策,会促进中国经济的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一) 人口问题同世间一切事物一样,有它自身的历史发展进程。从历史上看,人口发展有其共同的趋势,但在每个社会形态里,人口问题的表现形式及解决途径又各有不同。从人口发展史看,人类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第二个阶段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第三个阶段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这几个阶段是  相似文献   

12.
一、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是指社会出生率从高向低转变过程中,少儿比例降低,劳动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还未达到较高水平时,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在这一阶段,社会抚养负担较轻,条件适宜,可为促进经济增长贡献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进文 《经济学》2004,3(4):819-838
本从现代协整理论出发,研究了中国人口转变、实际工资与实际产出之间的长期动态均衡关系及信息传导机制。结果表明:在出生率、婴儿死亡率、实际人均工资、实际GDP之间,至少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对数序列均为非平稳Ⅰ(1)序列。长期来看,死亡率的降低将导致出生率的降低。此外,还证明了出生率与死亡率均为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  相似文献   

14.
我国用30年完成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完成了人口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转变,同时我国养老保障制度与日趋老龄化社会结构之间的问题和矛盾也越来越凸显,商业保险是养老保障体系不可缺失中一个支柱,笔者结合个人学习与工作经验对我国商业养老保险市场现状与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现代协整理论出发,研究了中国人口转变、实际工资与实际产出之间的长期动态均衡关系及信忠传导机制。结果表明:在出生率、婴儿死亡率、实际人均工资、实际 GDP 之间,至少存在单向的 Granger 因果关系;对数序列均为非平稳Ⅰ(1)序列。长期来看,死亡率的降低将导致出生率的降低。此外,还证明了出生率与死亡率均为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  相似文献   

16.
《经济前沿》2005,(6):i024-i026
2004年,福田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在省、市人口计生委(局)的指导和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辖区各单位的支持和配合下,经过全区计生系统同志们的努力奋斗,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区共出生人口13384人,常住人口出生率为13.40‰,低于市下达指标1.25个千分点;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24‰,低于市下达指标1.24个千分点。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口再生产模式经历了从"高生育率、高死亡率"到"低生育率、低死亡率"的人口转变过程。这一人口转变过程为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有利发展契机,即人口红利主要通过劳动力供给、储蓄率和人力资本三个渠道影响经济增长。只有从这三方面对人口红利问题进行全面考察,才能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利用"刘易斯拐点"概念来简单判断我国劳动力供给总体状况及变化趋势,或片面强调由劳动人口增长快于消费人口所形成的第一人口红利,都是偏颇的,而由此得出的结论也不能成为调整人口政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吴良波 《发展研究》2007,(10):73-74
福建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开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1973年在全省城乡广泛推行.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2006年未全省总人口3558万人,出生率12‰,自然增长率为6.25‰,人口总量居全国第18位,全省累计少生1600万人.  相似文献   

19.
张丽丽 《新经济》2014,(22):49-51
一、人口红利与贸易顺差 据《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07)》指出:“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使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依次形成从高少儿、低老年型的高人口抚养比,到低少儿、低老年型的低人口抚养比,再到低少儿、高老年型的高人口抚养比的三个不同阶段。在第二个阶段,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  相似文献   

20.
王镭 《财富时代》2023,(2):24-26
<正>2023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统计数据,人们最关注的不再是经济指标,而是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转负,总和人口进入负增长的消息。统计表明,2022年末全国人口14亿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其中,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