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7 毫秒
1.
我国国有企业所有权安排经历了一个由国家独享到国家、经营者和生产者分享的过程。虽然中间有一些反复,但始终是向分享方向发展。国有企业所有权分享安排分别是以剩余索取权安排形式和归属性控制权安排形式进行。国有企业所有权分享安排调动了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提高了企业效率。但还存在较大差距:分享安排进展缓慢,忽视人力资本产权,等等。  相似文献   

2.
与全国相比,吉林省国有企业所有权分享安排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分享安排时间滞后、分享安排形式滞后和分享安排方式滞后。因此,吉林省国有企业所有权分享安排必须创新。  相似文献   

3.
文章研究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权安排及其对金融审计的影响。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结合,企业所有权包括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两个方面,具有不对称性。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权安排要求政府股东与经营者分享金融会计信息产权。金融审计是金融会计信息产权的重要构成部分,应采取政府审计而不是民间审计形式。  相似文献   

4.
企业所有权内涵和主体是随着企业所有权理论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本文认为 ,企业所有权内涵演进经历了剩余索取权 ,剩余控制权 ,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 ,剩余索取权和归属性控制权四个阶段 ;企业所有权主体经历了出资者主体 ,合伙人主体 ,股东和经营者主体 ,股东、经营者及生产者主体 ,股东、经营者、生产者和债权人主体五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作者认为,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关键,是要建立以硬化国有企业经营性产权即实现国有企业资产人格化为主线的经营机制。作者认为,现代职业型企业家阶层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生产方式内部经济主体多元化与财产社会化矛盾运动的产儿,其形成经历了承包→经理人→经营者这样一个客观过程。企业家阶层的形成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从经济法律关系上扬弃了财产所有权的绝对排他性,产生了财产的法律所有权与经济所有权这两种所有权形式。作者认为,深化我国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企业家阶层,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要求的企业家经营占有制,形成“国家——企业家——职工”三元制衡的利益机制,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相似文献   

6.
<正> 在宏观调节手段选择上,我们应该在充分发挥财政和金融等调节手段的作用的同时,注重运用所有权约束性调节手段。所谓所有权约束性调节手段,就是指国家通过所有权约束关系从宏观上调节经济运行。我国实行的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并且国有制占主导地位,国家能够通过所有权约束对经济实行有效的调节作用。就国有制企业来说,所有权约束可以通过四个方面的途径调节经济运行。第一,经营权让渡条件。在国有企业通过两权分离的形式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条件下,国家无论通过哪种形式让渡  相似文献   

7.
公司治理主体是与公司所有权相联系的一种客观存在,是公司治理结构有效运行的基础.根据波特的五种竞争力模型和德鲁克的企业目标理论,我们能够得出结论:1<公司治理主体W<利益相关者的集合U.从西方国有企业治理主体安排的实践来看,国企治理主体的安排并没有趋向于同一种模式.这是因为企业制度是"嵌入"在制度环境当中的.中国国有企业治理主体的安排必须符合中国国有企业的功能和使命,包括国家、经营者、员工和全体公民在内的所有者共同治理是其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8.
汪莹  李林 《经济问题》2005,(11):10-11
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变迁趋势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分享企业所有权。通过对人力资本产权概念以及人力资本产权化含义的认识,提出了人力资本企业所有权的实现依据;并进一步探讨了人力资本企业所有权实现的共同分享和共同治理模式。揭示了基于人力资本产权化理论背景下企业所有权安排变迁的理论依据和人力资本企业所有权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9.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把经营权真正交给企业,理顺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的关系,切实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使企业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是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这一论断,为我们分析我国税制模式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方法论。我国现行税制的最大弊端——对全民所有制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独立生产者、经营者的地位不予明确,决定了目前国有企业难以实现自主  相似文献   

10.
公司制的核心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的本质是科学地解决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而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即处理好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本文针对当前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中普遍存在的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职工主人翁地位虚置以及如何处理好新老“三会”等几个难点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