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文章回顾了Shibor运行3年多来在基准性建设上所取得的进展,指出现阶段完善Shibor的关键在于提高中长端Shibor的基准性,建议通过大力发展票据市场与短融市场、推动基于Shibor的金融产品创新、构建以Shibor为基准的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以及将管制型利率适时与Shibor挂钩等途径,扩大Shibor中长端利率的应用,进一步完善Shibor的基准性并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Shibor自正式运行以来已经对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结合国外经验和国内现状,文章认为,在Shibor培育过程中提高报价的可交易性是Shibor能否真正成为利率基准的根本所在。目前,Shibor短端报价的可交易性已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文章从扩大以Shibor为基准的回购交易、拓宽Shibor报价行多元性等方面就提高中长端Shibor可交易性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政策法规     
《中国货币市场》2013,(12):70-70
为规范同业存单业务,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发布《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办法》明确存款类金融机构发行同业存单.应当于每年首只同业存单发行前.向中国人民银行备案年度发行计划:同业存单的发行利率、发行价格等以市场化方式确定。《办法》要求建立同业存单市场做市商制度。同业存单做市商由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核心成员担任,根据同业存单市场的发展变化.中国人民银行将适时调整做市商范围。  相似文献   

4.
基于SHIBOR运行利率市场化的统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的推出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和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基于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协整检验,对Shibor三年多的运行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Shibor短端利率品种是基准性较好的市场利率,已经符合了市场化特点;相比而言,中长端利率品种市场化程度较低。在此基础上,本文进而分析Shibor作为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基准利率仍需改进的方面。  相似文献   

5.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作为新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指标体系,为货币政策调控逐步从数量调控转为价格调控提供了条件。Shibor 推出后,以 Shibor 为基准的利率互换交易不断增加,在债券市场、票据市场和衍生品市场,越来越多的交易以 Shibor 作为基准,因此,Shibor 报价行的报价准确性与真实性将直接影响 Shibor 的有效运行。本文运用统计方法对2007年 Shibor 报价银行团中16家商业银行的报价,从总体水平与报价基点差两方面进行分析,统计结果表明:中国工商银行报价准确性相对最高,地方商业银行整体报价能力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仍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6.
对Shibor作为基准利率的有效性检验表明:Shibor具有较好的基础性、稳史性和相关性,同时,由于其自身交易的高度市场化,Shibor已经基本具备基准利率的四个必备属性。也就是说,Shibor充当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同时也存在着市场代表性不强、对中长期利率传导不够、对市场利率影响力小、报价存在失准、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较弱等问题。并提出通过扩大报价团成员的数量和范围、完善Shibor的形成和传导机制、推进中长端品种的发展、建立统一的金融市场等手段提高其行使基准利率职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重建大额存单市场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金融产品市场的建立和发展的问题,还是中国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一步。近日,央行发布并实施《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存款类金融机构可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以市场化方式确定利率的同业存单。这是央行继开放贷款利率后,再次向存款利率市场化迈出的实质胜一步。大额存单首创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最早的金融创新。中国的大额存单业务其实并非新鲜事物,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早在1986年交通银行就曾首先发行大额存单。  相似文献   

8.
目前,Shibor已经是短期市场的指标性利率,但还不是银行间中长期拆借的基础,文章在借鉴美国、香港等市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Shibor作为交易定价的核心,结合产品创新和套利机制安排,构建市场整体收益率曲线,并通过该体系具有的自我校正和共同约束功能,来提高中长端Shibor报价的真实性和可交易性,并推动金融产品定价基准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培育市场基准利率是完善市场化利率体系的重要基础条件。自2007年人民银行构建和培育市场基准利率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以来,Shibor的基准地位不断提高。加强对Shibor的基准性研究,分析判断Shibor在银行主要金融产品定价中的基准地位,成为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点课题。本文运用协整检验考察了Shibor对同业存款利率、贴现利率和贷款利率定价的基准性,通过误差修正模型(ECM)描述了各主要金融产品利率同Shibor走势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调整过程,分析了各主要利率的形成机制,并针对实证结果,结合目前的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机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08年上半年,Shibor及货币市场总体运行良好:Shibor走势基本反映了市场流动性和利率预期,Shibor与其他市场利率一致性有待加强,以Shibor为基准的各产品市场交易量不断放大。各报价行进一步完善自身建设,在树立内部报价工作协调机制、扩大拆借授信、推动Shibor与商业银行FTP的结合,及扩大Shibor的产品应用范围等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2008年4月,全国银行间货币和债券市场整体运行平稳,各市场成交量大幅增长。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分化,与上月末相比,Shibor2周、1个月和1年期限的报价出现上升,其余各期限品种报价则出现下降。  相似文献   

12.
《中国货币市场》2010,(6):56-67
2010年5月份,银行间货币、外汇、债券、利率和汇率衍生品市场整体运行平稳,主要特点是:货币市场利率持续上扬,短端Shibor各期限品种涨幅较大,中长端Shibor明显上升;银行间国债指数大幅上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月末中间价与上月末相比贬值0.02%,掉期价格显示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预期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13.
2010年2月份,银行间货币、外汇、债券、利率和汇率衍生品市场平稳运行,主要特点是:短期货币市场利率先扬后抑,短端Shibor各期限品种涨跌不一,中长端Shibor普遍上扬;银行间国债指数继续上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与上月末相比升值0.001%,掉期价格显示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预期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14.
Shibor在银行间市场推出一年多以来,报价质量不断提高,Shibor的利率基准作用初步显现。为进一步完善Shibor的市场化形成机制,文章建议,要不断提高Shibor报价权威性及代表性,扩大Shibor在客户市场定价基准的影响力,Shibor建设应与利率市场化改革协调发展,整体推进,并不断完善拆借交易的信用基础。  相似文献   

15.
2008年1月,全国银行间货币和债券市场整体运行平稳。各市场成交量稳定增长;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分化,除隔夜品种和1个月Shibor的报价下降之外,其余各期限品种的Shibor报价均出现上升。  相似文献   

16.
2010年4月份,银行间外汇、货币、债券、利率和汇率衍生品市场整体运行平稳,主要特点是:货币市场利率以小幅波动为主,短端Shibor各期限品种普遍上扬,中长端Shibor走势平稳;银行间国债指数大幅上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月末中间价与上月末持平,掉期价格显示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预期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17.
2008年2月,全国银行间货币和债券市场整体运行平稳。各市场成交量大幅增长;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分化,与上月末最后一个交易日(2008年1月31日)相比,Shibor的7天、2周、1个月和3个月期限品种的报价出现下降,其余期限品种的报价则出现上升。  相似文献   

18.
《中国货币市场》2010,(9):62-73
2010年8月份,银行间外汇、货币、债券、利率和汇率衍生品市场的整体运行特点是:货币市场利率明显回升,短端Shibor各期限品种升幅较大,中长端Shibor涨幅较小;银行间国债指数持续上升;人民币对美元月末中间价与上月末相比贬值0.52%,掉期价格显示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预期进一步减缓。  相似文献   

19.
2010年7月份,银行间货币、外汇、债券、利率和汇率衍生品市场的整体运行特点是:货币市场利率持续回落,短端Shibor各期限品种普遍下降,中长端Shibor涨跌不一;银行间国债指数大幅上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月末中间价与上月末相比升值0.23%,掉期价格显示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压力缓解。  相似文献   

20.
2010年1月份,银行间外汇、货币、债券、利率和汇率衍生品市场整体运行平稳:短期货币市场利率先抑后扬,Shibor各期限品种利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银行间国债指数小幅上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与上月末相比升值0.02%,掉期价格显示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预期略有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