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关注民生的思想是一个走向当代的热点话题。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民生的现实关切,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高度体现,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民生问题的切实解决,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需要借助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2.
吴琳  刘丹 《经济研究导刊》2011,(36):264-266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的信仰,是其三民主义的最终主旨与归宿,也是孙中山终其一生的奋斗目标。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反思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内涵。指出民生主义思想的阶级基础、解决民生问题的机制保障、社会发展目标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深度契合。最后指出,孙中山之民生主义思想对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民生思想的理论警醒和现代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前,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各级地方政府都把解决民生问题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吉林省近年民生发展状况如何?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近年来吉林省民生发展状况从多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结合国民经济发展实际分析民生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得出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4.
民生问题不是一个纯经济社会问题,民生问题的本质是民生权。只有从权利角度出发,我们才可以深刻认识民生问题的根本性内涵。从恩赐到权利的发展路径是民生问题发展的历史逻辑,对民生话语表达逻辑的历史性考察不仅可以揭示出民生问题在不同时代的不同意蕴,而且可以增强我们加强民生保障的紧迫感、使命感,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5.
民生问题是人们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它是社会关注的又一新领域。着力改善民生是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民生科技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分支,作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对于解决民生问题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改善民生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而科学技术必须以"民生"问题为根本的出发点。本文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提出了发展民生科技、解决民生问题的对策,对于解决中国目前面临的民生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林祖华 《生产力研究》2012,(3):162-163,180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一方面回顾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解决民生问题的发展历程。实践证明,中国改革开放30年是关注民生的30年,保障民生的30年,改善民生的30年;另一方面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解决民生问题的成功经验。经验表明,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始终坚持民生至上的发展战略,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始终坚持把扶贫济困放在首要位置,必须始终坚持依靠制度规范和法律保障,必须始终坚持结合国情,走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马克思民生思想的梳理和总结概括,将马克思民生思想分为生存、生产生活和人的全面发展三个方面,以期对国外马克思民生思想更加深入理解其哲学内涵以及对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启示和意义。思考这一问题,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正确看待和处理马克思民生思想和当代民生问题的关系,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确立科学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8.
民生问题关乎百姓幸福、社会和谐,是民之本、国之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动力,既有利于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也有利于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解决民生问题既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更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工业走民生发展之路、实施民生工业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核心内容,也为工业健康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相似文献   

9.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的生命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也是社会整合的一种柔性手段,在解决各种民生问题的实践中又进一步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总结宝贵的经验教训,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问题中,最突出的仍然是民生问题,它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解决新时期的民生问题必须要有行之有效的政策支持。民生财政的终极目标就是关注和改善民生,通过对民生财政的内涵和政策趋势进行研究,可以从制度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致力于改善民生,关注民生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个亮点.以此为契机,学术界关于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研究成果逐渐丰富.文章从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理论渊源、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和历史演进等方面对学术界的观点进行了述评,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后续研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关注民生不仅是党和国家提出的政治主张,而且也一直是大家议论的热点问题。要解决新时期的民生问题,需要采取更合理、更有效的措施。第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重新确立新的政绩评估体系。第二,解决民生问题,突破口要关注农村,关注基层。第三,政府要进一步向“民生政府”的方向转变。政府应当管经济,可是,只能是从宏观上管,用方针、政策去管,而不是直接插手企业,更不能成为企业的主体。对经济,政府只能是间接政府,不应是直接政府。政府直接的职能应该是管社会。第四,强化民生职能,增加对公共资源配置的投入。民生政府要有民生财政。第五,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的关系。第六,推进制度建设,使民生问题的解决走上一个制度化的轨道。增加财政对改善民生等公共资源的投入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致力于改善民生,关注民生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个亮点。以此为契机,学术界关于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研究成果逐渐丰富。文章从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理论渊源、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和历史演进等方面对学术界的观点进行了述评,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后续研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乔骋 《时代经贸》2013,(18):217-218
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多年来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解放和改革民生的历史。党在领导民生解放和建设的过程中,通过系统地回答“什么是民生,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渊源、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内容”这一民生观的基本问题,形成并发展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生观。只有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内涵及意义,才能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多年来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解放和改革民生的历史。党在领导民生解放和建设的过程中,通过系统地回答“什么是民生,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渊源、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内容”这一民生观的基本问题,形成并发展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生观。只有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内涵及意义,才能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  相似文献   

16.
民生问题是民众的根本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首要的根本任务。在各个历史阶段,我党在解决民生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的理念和举措。苏州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致力于促进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为改善民生问题奠定了良好基础、提供了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7.
民生问题关乎社会和谐发展,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直接现实利益的重要问题.当前,民生问题被提到了比以往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基点的社会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民生状况的调查结果,并针对调查中我国居民高度关注和呼吁声较高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这样有利于政府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民生问题的改革发展现状,以促进民生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8.
民生问题事关社会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关系国民经济的发展质量和健康水平。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克思的生活需要理论等较全面、深入和系统地讨论民生问题的构成要素及内容,认为民生问题主要包括生存民生、安全民生、发展民生和公共服务民生。生存是民生的生命基础,安全是民生的生存保障,发展是民生的价值旨归,公共服务是民生的主导领域。  相似文献   

19.
民生是人民生存、发展的基本状况,民生是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内容,是国家和社会组织活动的重要目的。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以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始终坚持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凝结着全党智慧的、体现着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民生思想。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经历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核心的我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历史演进,与时俱进,日益成熟,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生思想,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民生改善的进程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刘明辉 《发展研究》2007,(10):94-96
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当前,要提高关注民生极端重要性的认识,让关注民生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政府应当把解决好民生问题作为自己的核心任务,重点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等四大现实问题抓紧抓好;要统筹城乡发展,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