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奇,真奇!几年工夫,他卖南瓜赚了300多万!还卖到了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人无我有新型小南瓜抢先登市场张宝卫的脑子活,早在1986年他刚到广州时,就知道把北方水果运到南方卖。当时广东只有一条铁路,汽车更是翻山越岭,广州很少有北方水果。就这样,他把别人没有的水果运来了,当地的果霸想压都压不住他。结果,他这个外来的农民站稳了脚跟。后来,国家宏观调控,全国各地的水果广州批发市场都有。这时,张宝卫又琢磨大家没有的东西了——洋水果!他看上了洋香瓜,别人把180元的香瓜运进广州,他却把种子引进来,让农民去种。外来的洋香瓜卖180元,他国产的洋香瓜卖100元,这下,把国门堵住了,没人再进口香瓜了。  相似文献   

2.
魏雅华 《商界》2004,(1):20-21
在杭州,有人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2001年,哥俩做生意,挣了30万元,一个分了15万元。哥哥去炒股,弟弟买了栋房。2003年10月,一结账,哥哥的股票还剩下不到6万元,弟弟卖了他的那栋楼,卖了整整56万元,还说卖贱了。  相似文献   

3.
张泊 《电子外贸》2005,(1):8-10
有这样一个故事:2001年,哥儿俩做生意,挣了30万,每人分了15万元。哥哥去炒股,弟弟买了栋房。2003年10月,一对比,哥哥的股票还剩不到6万元,弟弟卖了他的那栋房,卖了整整56万元,还说卖贱了。  相似文献   

4.
<正> 著名作家林清玄在《嫌货才是买货人》中写到,一次到市场买水果,在一个熟识的水果小摊贩前遇到了一位难缠的客人。这位客人拿起水果左看右看,说:"这水果这么烂,一斤也要卖50元吗?"小贩说:"我这水果不错的,不然你去别家比较比较。"一斤40元,不然我不买,"客人回答道。小贩还是微笑着说:"先生,我一斤卖你40元,对刚刚向我买的人怎么交代呢?"可是你的水果这么烂。"不会的,如果是很完美的,一斤可能要卖100元了,"小贩依然微笑着,而且保持得和第一次的微笑一样亲切。  相似文献   

5.
<正> 黄春银退役后,一没有技术,二没有资金,只有一辆脚蹬三轮货车。无计可施之际,就凭着这辆三轮货车和一股子苦干精神,黄春银出发了。他看到本县四灶镇卖水果的特少,就每天到东台瓜果市场批几箱水果,蹬着三轮车到镇上去卖。后来卖的人多了,他便到各中心村转悠。一天也能挣个十几元钱。渐渐地,他转悠出门道,发现每年收获季节,农户卖杂粮的特多。有了一定本钱的他,除了卖水果,还代收各种杂粮,夏收季节,专门  相似文献   

6.
2003年,南京市民王先生发现必胜客的比萨在南京卖得挺火,也想开个比萨店。他花了5万元的特许加盟费,学到了制作比萨的方法并且拿到了经营许可。结果在湖南路开出的比萨店,三个月内无人上门,后来只得改成了面条馆,前前后后损失了15万元。  相似文献   

7.
18岁的他获发明专利,有人出3000万元购买,被他拒绝;19岁创业,投资30万元差点血本无归;21岁刚上大三,他已经卖出了上百万只灯泡,并逐步做大低碳商机,将LED(二极管)灯泡卖进了上海世博会,甚至有望点亮伦敦奥运会……  相似文献   

8.
章边 《致富天地》2008,(1):11-11
浙江海盐农民杨惠锋成功引种紫番薯,一公斤能卖50元,一亩地收入3万元。 一公斤番薯卖50元!29岁的农民杨惠锋是这个“传奇”的创造者。2006年,他种了6亩地的新品种紫番薯,年底收获18万元,上门求购者络绎不绝。2007年5月,他亲手培育的紫番薯种苗开始销售,又有30万元入账。  相似文献   

9.
<正>10年前,他卖过手机、贩过菜;10年后,他落户田间当起了"农场主";2012年,他地里韭菜卖出了每斤78元的天价,销售额超过800万元。他是谁?又是怎么做到的?韭菜特辑眼光超前卖白菜赚了60万元张庆涛,今年31岁,山东省莱西市人。2002年,因为读书不好,张庆涛辍学了。20岁的他进入一家手机店打工。仅用3个月,就成为公司12个门店销售业绩最高的职员,因业绩良好被调到了旗舰店做主管。2006年,他年薪达到了五十多  相似文献   

10.
财路启示     
<正>冬腌夏贮卖酸菜 年赚三百万 1995年,富启山开始腌酸菜。他抓住北方人爱吃酸菜的习惯,当年就卖了1万多公斤,每公斤0.6元,酸菜还远销到天津、长  相似文献   

11.
<正> 王汉臣下岗后看到市场上猪肉价格看涨,便决定去养猪,大干一番。他拿出多年积蓄的3万元,贷款16万元,又向亲友借了4万元,在农村租了块地盖起猪圈,并买了一百只仔猪养了起来,还雇了三个人帮助饲养。养了十个月,等猪出栏时市场猪肉已经下跌。原来7元多的一斤肉现五元钱还卖不动,只好降价成4元5角一斤销售。卖完猪一算账:买猪仔他花了3万元,饲料  相似文献   

12.
<正>5年前.他1万元钱起家;5年后。他的易修公司成为笔记本电脑芯片及维修行业的龙头老大.在国内有80多家加盟连锁店.覆盖18个省市。如此传奇,他是谁?成功为何如此轻易让他触摸?三年摸索发现商机小本生意起家李浩第一份工作是安装电脑。月工资300元.身在异乡.这点钱连吃饭都得算计。这日子.他足足过了一年。同样摆弄电脑,老同学徐健月薪3000元——卖笔记本电脑。李浩义无反顾地第一次跳槽.卖了两年笔记本电脑。  相似文献   

13.
<正> 王晓颇有点小聪明。他先在一家鞋档当小工,摸清路数后便凑集了1万块钱,自己当起卖鞋的老板来。他认为当老板很简单,不过是胆量加点本钱而已。  相似文献   

14.
张玲玲 《浙商》2011,(12):143-143
浙江卖油翁油品有限公司(下称卖油翁)去年拿到了某创投公司2000万元的风险投资金。但此时董事长林在芸的脸上,看到更多的是他对于未来的憧憬。“去年销售差76万元就3个亿了,增长了36%。今年希望做得更好一些。”  相似文献   

15.
当影迷感叹好莱坞造梦和敛财能力时,就在北京一间很不起眼的出租屋内,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靠卖电影周边产品狂赚了一笔。在《变形金刚3》热映期间,20天的时间,他通过自己的网店共销售出一批变形金刚玩具,纯利润10万元左右。  相似文献   

16.
<正> 1997年10月,郭宏伟下岗了,生活迫使他自寻生存出路。当时,各种信息通过报刊、亲友一齐汇聚到他面前。郭宏伟认为,必须要有独特之处,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开饭店、卖服装、修汽车,常规生意不好做;自己熟悉的印刷业又存在揽活难、死账多的弊端。郭宏伟大胆引进了电热涂料生产技术,一年之内赚了近2万元。1998年,电热涂料一哄而上,卖产品的、卖技术的到处可见。他意识到:再搞电热涂料,必败无疑!自己又面对第二次选择。这年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网店的普及,越来越多其他身份的人群加入了开网店的行列。其中尤以一些农民的参与引人注目。淘宝店主张雷,就是一位地道农民淘宝店主,他卖特产年赚50万,这成功背后的"网店经"是什么呢?4年前,投资1万余元进入淘宝店铺的张雷,在网上卖起了服装,生意做了一年半,赔了不少。最后,张雷手中只剩下1000余元。然而,一年半的开店经验没有让他气馁,反之,他嗅到了更多的商机。  相似文献   

18.
<正> 1994年,由于市场的疲软,王阳生开办的水果杏仁罐头厂亏损50余万元。铁汉子王阳生并未被吓倒,他在营销过程中,发现双孢菇罐头几年来都脱销,就关闭了罐头厂,南下漳州学习养双孢菇。学成后回来投资30万元养双孢菇,成了长江以北最大的双孢菇养殖个体户,至1998年,王阳生累计盈利近80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蘑菇大王。  相似文献   

19.
<正>郑志军在全国有3家工厂,一天时间,他的工厂就能生产饮料50多万瓶,10吨的卡车能装满30多车。郑志军出名,不光因为他事业做得大,而且这个人很神奇:高中没毕业,踩三轮车卖过罐头。17岁那年,不到24小时,他就凑齐了10万元现金,进了一批处理罐头。当时他听说,原本6元钱的罐头只卖2.2元。一个月净赚了10万。郑志军在整个市场出了名,罐头批发生意越做越火。2000年初,郑志军把罐头批发生意交给哥哥,自己返回了老家漳州市芗城区,办了一个茶饮料厂。原来看到市场上  相似文献   

20.
<正>卖同样产品,你只能卖到10元,可他的招法儿一变,却卖到100元甚至更多,神不神?一、化整为零赚差价干啥啥赚 1966年,王刚出生在西安市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但在很小的时候,他就表现出一种商人才有的精明。当时7岁的王刚和别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