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国建立股票市场以来,一直存在严重的IPO抑价过高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的筹资效率.随着近期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措施的出台,关于我国IPO抑价问题的讨论与研究再度成为热点话题.本文从新股发行市场参与主体的角度出发,并结合当前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分析了我国IPO抑价的现状与高抑价存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吴佩  姚亚伟 《当代经济》2008,(3):130-132
本文通过构建影响我国A股市场新股IPO抑价的多因素模型对IPO抑价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IPO发行抑价主要与我国新股发行机制不完善、资本市场不够成熟有关.要降低新股的IPO抑价水平,需要提高新股发行的信息披露程度、缩短新股发行日至上市日的时间间隔、增加新股发行的定价效率、规范和培育一批高质量的承销商.  相似文献   

3.
IPO抑价是股票市场中新股发行上市后一段时间内存在显著超额收益的现象,说明IPO定价偏低于市场价值,定价机制出现问题.本文希望能通过探索我国股市的定价机制,来追溯IPO抑价原因.通过Kruskal-Wallis的非参数校验方式对我国A股市场进行检验,发现导致我国IPO抑价水平居高不下主要是因为我国股市的投机气氛,并在本文最后针对该现象提出了降低IPO抑价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IPO定价合理性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通过IPO抑价程度以及把抑价程度与成熟市场进行比较来判断IPO价格合理性,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我国股票市场。为此,文章利用价值变量提取的主成分因子分析了我国股票IPO定价的合理性,并通过对各阶段的实证分析检验了发行定价制度改革的效果。研究表明,总体而言我国股票IPO发行价格较市场价格更能反映公司内在价值,造成IPO抑价程度过高的主要原因是二级市场价格虚高;市场化定价试行阶段之所以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可能是与市场化选择的时机有关,而不在于市场化定价制度本身。  相似文献   

5.
我国新股发行定价机制对IPO抑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证券市场上IPO的定价、抑价过高,股票价格与价值背离,使得新股在市场上的长期表现不佳,市场效率低下。文章从新股的发行方式及定价方式这一角度,分析其对我国股市IPO定价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法人配售的参与与否对股抑价率水平没有明显影响,但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比单纯面向全体投资者公开定价发行的抑价水平要低,此外询价发行方式能有效的降低抑价率水平。  相似文献   

6.
李科  林雅嘉  祁宝 《当代财经》2023,(10):58-71
随着注册制改革的全面推行,发行制度和交易制度的变革如何影响IPO股票定价成为多方关注的重点。以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作为准自然实验,构建DID模型,探寻投资者情绪对IPO股票定价的影响发现,相对于核准制主板市场,投资者参与注册制创业板IPO股票“打新”的热情上升,投资者情绪加剧了注册制创业板IPO股票抑价。同时,相对于主板市场,注册制创业板IPO股票表现出更高的信息含量,这说明,注册制改革后,IPO抑价的变化不能由信息不对称解释。进一步分析显示,在投资者情绪推升股票短期估值的情况下,注册制创业板IPO股票表现出更显著的长期反转。分析师关注度高、乐观程度高、意见分歧大的股票,IPO抑价受注册制的影响更大。投资者结构更理性的科创板股票没有表现出更高的投资者情绪和IPO抑价,说明投资者情绪影响了创业板IPO定价。上述结论意味着,在注册制改革过程中,政府、企业和投资者不仅需要了解上市公司相关信息的披露情况,还需要密切关注股票投资者情绪变化,促进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A股市场IPO抑价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PO抑价是全球资本市场的普遍现象,是一级市场定价效率低下和二级市场交易不规范的具体表现。IPO抑价使得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低,同时也会产生众多金融风险。在中国IPO抑价率过高,普遍达到100%以上,超过了国外成熟市场和很多的新兴市场。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之后,再构建模型引入实证分析,对理论在国内的适用性进行研究进而探寻导致IPO抑价的原因。信息不对称是导致IPO抑价的主要原因,同时承销商声誉、"公司信号"、资本市场"羊群效应"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IPO市场存在承销商托市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采用修正后的Ruud(1993)收益率分布检验法对中国A股市场上IPO股票上市后短期收益率分布进行了检验.考虑抑价极大值会使样本收益率分布明显右偏,本文运用剔除抑价极大值后的样本对不同定价机制下的IPO后市短期收益率分布进行了正态性检验.我们发现,IPO股票上市后的短期收益率分布不能拒绝正态分布的零假设.这说明中国IPO市场不存在明显的承销商托市,目前高抑价的原因不能用承销商托市行为来解释.  相似文献   

9.
IPO抑价指新股上市首日收益率显著为正的现象。IPO抑价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作为一种金融异象广受实务界的重视,同时作为一种热点课题在理论研究中经久不衰。国外研究认为,IPO抑价受资本市场有效性(如信息传递效率)、监管制度(如新股发行制度)、投资者行为(如羊群效应、异质预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由此大致形成市场派、制度派和行为派三个主要研究分支。基于我国资本市场"新兴+转轨"的现实背景,国内研究较多关注市场结构、制度变革等因素对IPO抑价的解释能力。文章首先对IPO抑价理论含义进行了深入辨析,然后对既有文献进行了综合梳理和分析,最后得出研究结果,其结果不仅有助于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问题提供统一的理论框架,而且有助于在揭示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更适合我国发行市场现状的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A股市场新股发行一直处于高抑价和低长期回报状态,出现了IPO初始报酬率高、上市首日换手率高和超募融资比例高等特征,造成了中国A股市场特有的"圈钱市"、"投机市"的怪象。中国A股市场的IPO高抑价现象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研究表明中国A股市场新股的抑价程度远远高于国外证券市场。针对IPO抑价现象在国外己经有很多成熟的理论,很有必要对这些理论在中国A股市场的适用性进行验证。基于非对称信息下对IPO抑价理论在中国A股市场的适用性进行实证检验,选取从1990年12月到2012年6月在中国A股市场上市的共2032只股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及显著性检验表明:胜利者诅咒理论、信息传递理论在中国A股市场显著适用,代理委托理论显著不适用,而承销商声誉理论适用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逐步回归和多元回归的方法,实证检验了中国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现象,分析了影响我国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的相关因素,并根据实证检验结果,提出降低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率及提高创业板市场定价效率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陈艳丽  曹国华 《技术经济》2010,29(12):32-35
本文对在我国创业板上市的前50只股票的IPO抑价现象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创业板市场存在着严重的IPO抑价现象。然后,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检验出创业板IPO抑价不是来源于一级市场的故意抑价,可能来源于二级市场的错误定价。  相似文献   

13.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股票首次公开发行(IPO)的发售机制主要有累积投标询价机制、固定价格机制以及竞价发行机制.我国目前实施的询价制,属于广义上的累计投标定价机制.这种定价机制降低了股票发行中抑价问题.通过研究表明,询价制是目前我国切实可行的定价机制.  相似文献   

14.
段志勇 《时代经贸》2011,(22):183-185
创业板在我国推出即将达到两年,如今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自推出之日起,创业板就一直受到高发行市盈率和高IPO抑价率的困扰,创业板IPO的定价效率究竟如何,成为了理论界的关注的焦点。本文运用金融学、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以创业板IPO定价效率中短期的多时段比较为主线,对我国创业板IPO定价效率按不同分类进行比较分析,并试图找出我国创业板IPO定价效率按不同分类产生差异的原因,最后对我国创业板IPO定价效率的影响因素做实证研究,并对如何提高创业板IPO定价效率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IPO抑价现象一直以来就是中国以及西方金融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国外关于这方面的文献观点纷呈.在我国,上市公司抑价现象更加严重.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本文主要从发行人、承销商和投资者之间的非对称信息、新股发行定价的相关制度、市场主体的非理性行为等方面入手,对中外上市公司IPO抑价理论进行对比和评述.  相似文献   

16.
綦孝波  刘延敏 《时代经贸》2010,(22):178-179
本文采用逐步回归和多元回归的方法,实证检验了中国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现象,分析了影响我国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的相关因素,并根据实证检验结果,提出降低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率及提高创业板市场定价效率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IPO(即首次公开发行)的显著作用是使资源配置合理化,但是,由于我国的IPO市场存在很多扭曲的现象,如IPO的抑价现象、IPO首日超额收益等,造成了IPO效率体制的低下,所以引进高效率的市场发行体制是必然选择,加入了数量歧视能力的询价体制被证明是提高IPO效率的有效机制.由于我国特殊的"二元结构"体制以及行政制度的束缚,询价制度在我国的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通过对我国股市2002-2004年(即固定市盈率阶段)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仅仅改进发行体制而缺乏对行政管理制度的改变,是无法真正提高IPO效率的.  相似文献   

18.
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已成为中国证监会最近两年资本市场创新与改革的重点任务。IPO定价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为此,2009年6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在新股定价方面,完善询价和申购的报价约束机制,淡化行政指导,形成进一步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检验,新股发行现存问题主要是:定价市盈率偏高;资金超募,首次公开发行新股几乎全部超募;询价对象报价整体偏高,还有待深入改革。  相似文献   

19.
由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相继对IPO抑价发行进行实证研究,不论是新兴证券市场还是接近有效市场的成熟证券市场,首次公开发行的公司新股均存在三个异常现象,即定价偏低(Under Pricing),发行高峰期(Hot Issue Market),新股长期弱势(Long-run Underperformance)现象。本文着重关注IPO抑价现象,力图解释"IPO之迷",为中国有效、稳定、科学的证券市场发展提出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依据IPO抑价的经典理论并结合创业板自身实际情况,对A股新推出的创业板市场IPO抑价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指出影响我国创业板IPO抑价的因素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解释.在认识到非有效市场的投资者情绪理论与信息不对称理论对创业板IPO抑价有较好解释力的同时,也发现随着股指期货的推出,市场的完善对降低创业板IPO抑价带来的有利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