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往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每个城市都蕴含着异常丰富的文化底蕴.2005年,杭州提出了以“腾笼换鸟、凤凰涅□”的理念推进结构调整及转变发展方式,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本文结合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从产业集聚的角度探讨了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
朱明轩 《江南论坛》2021,(12):39-41
作为长三角江南文化传承重要地区, 苏州市江南文化凝炼在姑苏城,根基却在"苏式"乡村.鱼米之乡、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丝绸之府、苏作工艺等内容, 是苏州乡村传统江南文化的外在形式, 与江南特有的生态、生产、生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民风民俗、苏州精神等密切相连.传承苏州乡村江南文化是守根之举.充分发挥苏州乡村江南文化根源功能, 高质量发展江南乡村文化旅游产业, 在文化传承中助力产业兴旺, 在产业发展中涵养乡村文化, 是苏州乡村江南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武哲伟  张小开 《经济师》2023,(11):137-141
建设美丽乡村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文章通过对阳泉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代表元素、特色优势、文化基础进行深入思考,从乡村规划、传统文化挖掘、艺术墙绘系统设计、田园风光价值利用、老旧房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创新转型、示范村打造培育七个方面明确了相应的提升策略,提出“产业—生态—宜居—文化—保障”乡村建设“五大路径”,为打造美丽生活、美丽经济、美丽生态“三美”融合的阳泉美丽乡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南昌市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将立足打造“国际休闲旅游都市、特色休闲度假名城、区域旅游集散中心”的总体定位,突出生态优势,做足山水文章,切实推进南昌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基于鄱湖生态区的总体定位,近年来,南昌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南昌旅游产业大市建设的若干意见》、《旅游产业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制定了“山江湖综合开发”战略,奋力把南昌市建成鄱湖生态旅游先行区。湾里区紧紧围绕建设“南昌都市花园”的功能定位,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模式,以完善南昌城市功能为导向,以培育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大力发展观光度假、运动休闲、文化娱乐、宗教文化、乡村旅游五大系列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5.
杨立 《新经济》2023,(3):63-7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指明方向。新时代新征程,广东“十四五”规划提出“高质量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推进更高水平的区域协调发展”目标。立足粤东西北地区发展相对落后的实际,笔者认为,面对新目标新任务,广东全面振兴的重点是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的关键是粤东西北地区乡村振兴,粤东西北地区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围绕文化生态保护抓好“路顺、聚人、兴业、铸魂”文章,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广东路径,探索创新实践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正在步入休闲时代和全域旅游新阶段,贵州省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文化和历史资源,应抓住机遇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大省,打造贵州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更大范围、更深层上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以文化作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结点,更好地发展休闲体育产业.  相似文献   

7.
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一国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从开发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以特色文化优势打造文化创意精品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可行性道路,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文化创意产业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潮流。它与“文化经济”、“内容产业”、“版权产业”、“休闲体验产业”等概念相交错,形成了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新的发展模式。本文将文化创意产业与金融创新有机结合,阐述了一种非传统的金融创新途径,挖掘文化创意产业金融创新的新模式,在经济危机的现状下为文化创业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9.
陈丕茂 《新经济》2014,(25):25-31
面对海洋渔业资源衰退、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海洋食品安全等问题日益加剧,发展海洋休闲渔业已成为国际现代海洋渔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农业部关于促进休闲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农渔发[2012]35号)指出:“休闲渔业是以渔业生产为载体,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将休闲娱乐、观赏旅游、生态建设、文化传承、科学普及以及餐饮美食等与渔业有机结合,实现一二三次产业融合的一种新型渔业产业形态,主要包括休闲垂钓、渔家乐、观赏鱼、渔事体验和渔文化节庆等类型”;“休闲渔业是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确定的现代渔业五大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以及现代滨海休闲文化的旅游名城,秦皇岛如何在新的环境下打造独特的旅游亮点的问题正变得日益严峻.文章重点从文化资源因素着手,在关注作为旅游吸引物的客观文化的同时,积极挖掘整合其中的主观文化,寻求主观文化中体现民族文化深刻内涵以及民族凝聚精神的因素,打造以文化为主的特殊的旅游品味.既做到以历史文化教育国民的目的,同时又积极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使民族文化在旅游产业健康和谐发展中更好的得到传承.  相似文献   

11.
乡村聚落生态韧性定量评估研究对培育生态系统适应能力、揭示乡村可持续发展多元路径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气候调节性能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重要表征,论文在传统生态韧性评估框架中加入气候调节评估板块,构建“生态系统基底—生态系统压力—生态廊道功能—生态系统潜力”生态韧性评估框架。以献县乡村聚落为例,探讨献县2009—2020年乡村聚落生态韧性时空演化特征,进一步提出国土空间规划框架下的生态韧性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2020年研究区内乡村聚落生态韧性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异格局,生态韧性低值区分布于乡村聚落周边地区与主要交通线路沿线地区,空间依赖性显著。(2)2009—2020年,研究区生态韧性水平持续下降,在此过程中生态韧性受损最严重的片区呈现出产业结构变化频繁、土地利用演化加速、交通线路密集复杂与生态斑块分散破碎的特征。(3)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应从供需两侧统筹生态空间与开发空间,并依据生态植被的年龄、规模与类别多元化设定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
孙明泉 《生产力研究》2007,(8):29-30,74
大力发展乡村休闲产业,有利于提高都市人的生活幸福度,有利于增强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信心,有利于推动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也有利于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促进乡村休闲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政府应指导有休闲资源优势的相关村镇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鼓励广大农民以多种形式参与乡村休闲产业开发,加强城乡居民多种形式的交流和互动,构建乡村休闲产业发展的区域合作机制,协调乡村休闲产业发展中可能的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13.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而现有研究未能有效地消除无关干扰变量的影响,导致学界关于乡村振兴战略旅游效应研究的结果大相径庭。文章运用资本资产框架构建乡村旅游净效应评估理论模型,并在借助准自然实验“时间差异”进行“前后对比”和“有无对比”的基础上,准确地剥离出旅游路径对乡村振兴产生的“净效应”。研究发现:乡村旅游是一条有效的乡村振兴路径,其净效应为3.23%;是否发展旅游乡村之间最大的差距体现在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乡村旅游能够更好地促进乡村文化的复兴与繁荣,但未发展旅游的乡村却在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受到重创;乡村旅游发展存在“收入漏损”和“劳动力报酬低廉”等问题。文章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旅游路径优化策略:突破乡村旅游路径依赖的限制,推动乡村产业兴旺;跳出乡村旅游“收入陷阱”,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突出乡村旅游资源特色,优化乡村生态宜居空间;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品牌,促进乡村乡风文明建设;保障乡村旅游多元主体参与,形成乡村治理有效格局。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珠海率先在全省启动幸福村居建设的系列工作,出台政策发展乡村旅游,推崇历史文化、海岛休闲旅游、水乡生态等项目,渐显“品牌效应”.但在乡村旅游发展红火的背后,也存在诸多方面的隐忧.本文针对珠海乡村旅游的实际,提出休闲理念下珠海乡村旅游服务供给提质增效的可选择路径.  相似文献   

15.
《江南论坛》2009,(7):I0001-I0001
近年来,北塘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抓住重大项目这个“牛鼻子”,围绕市场和园区建设,不断做强做大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引进服务外包企业,取得了明显成效。当前正在努力打造形成以惠山古街、古运河、天主教堂周边为代表的旅游、休闲、文化创意产业带;以青石路餐饮特色街、金太湖地块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集聚区。  相似文献   

16.
为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2011年度假区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在更高定位、更实举措上实施“五大马山”发展战略,以打造国际旅游度假岛、国家最佳遗址园、全球著名生物谷、湖滨特色小城镇、生态文明示范区为抓手,加快推进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生命科学、商务配套、生态建设等重点项目,全面完成区委区政府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有力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持续高效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经济师》2019,(6)
佛山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岭南乡土文化底蕴深厚,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契合度大,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是佛山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佛山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文章分析了佛山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现状与问题,阐述了佛山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则,最后,结合佛山乡村旅游的特点,提出了从古朴村落、乡村美食、乡村商品、乡村民俗和乡村农庄(民宿)与文化创意融合发展的五大路径。  相似文献   

18.
在浙江省持续深化“千万工程”背景下,省内多市推动本地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发展。因此,在分析“组团发展”概念的基础上,聚焦于江浙地区蚕桑发展的悠久历史,论证蚕桑作为乡村组团式发展支点的可行性,进一步探索蚕桑赋能乡村组团发展的机制,提出产业联合、文化联动、生态联接、特质联通等四大重点任务,并以桐乡市“蚕花胜境河山路”作为蚕桑赋能乡村组团发展的具体实践方式进行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19.
正桐乡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未来中国文化创意城市"的发展定位,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2013年2月建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全面推动桐乡市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和发展。"打造怎么样的园区?通过何种途径来打造一流的园区?如何让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真正服务于桐  相似文献   

20.
以“居住场势”理论为指导,采用“居住场势”度量法和三维空间分类法,建构一种功能导向的乡村聚落景观空间重构模式识别方法,并以厦门市灌口镇为典型案例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区乡村聚落“居住场势”分量地域特征差异明显,近郊型村落生产分量和生活分量明显高于远郊型村落,中心村落生活分量和生产分量分布特征基本一致;灌口镇乡村聚落景观划分为4种空间重构模式区,分别为Ⅰ类生态涵养式重构模式、Ⅱ类乡村社区化重构模式、Ⅲ类乡村产业化重构模式和Ⅳ类生态约束发展型重构模式,且不同的重构阶段,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差异显著。研究认为,以“居住场势”理论为指导进行乡村聚落景观空间重构模式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乡村聚落景观的功能导向与资源禀赋,可为乡村景观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和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