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粮食流通技术》2011,(3):46-46
我国农户储粮数量巨大,损失严重。为改善农户储粮条件,减少损失,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国发〔2008〕24号)、《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09-2020年)》(国办发[2009]47号)、  相似文献   

2.
针对荆门市农户储粮现状,就如何发挥粮食行业优势,指导农户科学储粮,减少农户储粮损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和社会发展稳定进行了调查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目前农户家庭储粮已成为我国粮食储存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农村储粮占总产的70%,不但缓解了国库储粮的紧张状况,而且为农民改善生活、以丰补歉。发展养殖业提供了方便。但是由于农户的储粮设施、技术比较简陋,虫蛀、鼠咬、霉烂损失严重,据调查农户储粮平均损失在6.8%,如果把农户储粮损失降低一半,全国就可以减少损失10O亿公斤以上,相当于营造1250万亩的“无形粮田”。因此在支持与鼓励农民家庭储粮的同时,要帮助农民改善家庭储粮条件,提供科学储粮技术,尽量减少浪费,使农民家庭储粮跃上一个新台阶。笔者结合…  相似文献   

4.
增产节约,提高粮食有效供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是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虽然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九连增”,但是粮食产后和消费环节的损失浪费非常严重,粮食供给又存在着土地和水资源的硬性约束以及耕地的撂荒等现象,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文章提出了依靠粮食物流信息化、指导农民科学储粮、减少粮食资源消耗以及加强节粮教育等措施,努力降低粮食的损失浪费,并充分利用政策手段保护耕地、科技兴农,从而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5.
<正>记者今天从国家粮食局获悉,近七年来,农户科学储粮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已推广使用的817万套储粮仓,使农户储粮损失率平均由8%降到1.5%左右,每年可减少农户储粮损失9亿公斤,直接增加卖粮收入23亿元。国家粮食局仓储与科技司副司长谭本刚告诉记者,农户使用储粮仓储粮后,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收储企业仓容不足的压力,并在发生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时,就地提供粮食应急供应保  相似文献   

6.
储粮害虫对粮油食品生产全过程中所造成数量上的损失很大,据统计,全世界仅粮食在储藏期间,因虫害造成的损失高达5%,此外,还使其食品品质劣变。本文论述了粮食储藏过程中磷化铝熏蒸难杀死害虫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为切实减少或避免储粮害虫造成的损失,提高储粮害虫防治水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广闻博览     
我国每年浪费粮食200亿公斤 我国粮食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的各个环节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粮食损失和浪费现象。经有关部门的最新统计,在这些环节每年损失浪费的粮食在200亿公斤以上,相当于3000万亩耕地的产量。中国总人口每年增加1350万左右,耕地面积却在逐渐减少。中国12亿人口,每人每天节约10克粮食,一天就可以节约1200万公斤,若以平均亩产粮食1000公斤计,等于  相似文献   

8.
全球粮食损失与浪费问题已广受关注。根据粮农组织统计,全球范围内供人类食用的粮食产量中,近三分之一(每年约13亿t)遭受损失浪费。受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目前在粮食产后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也一直存在较为严重的损失浪费,粮食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因此减少粮食损失与浪费是当前加强粮食安全、减少粮食系统对环境影响过程中面临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9.
我国粮食烘干设备现状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敏  胡伟 《农机市场》2001,(12):13-15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国家,年总产粮食约5亿吨。据统计,我国粮食收获后在脱粒、晾晒、贮存、运输等过程中的损失高达15%,远远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5%的标准。在这些损失中,每年因气修潮湿,湿谷来不及晒干或未达到安全水分造成霉变、发芽等损失的粮食高达5%,若按年产5亿吨粮食计算,相当于2500万吨粮食。若每人每天食用1斤粮食,可供6.8万人一年的用量。这一数字是惊人的,因此,发展粮食干燥机械化技术,改变传统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使到手的粮食损失降低到最低点,从这一意义上说,粮食干燥的现代化比田间的农业机械化更为重要,也是粮食丰产、丰收的重要保障条件。  相似文献   

10.
《商》2015,(17)
全球粮食损失与浪费问题最近已广受关注。根据粮农组织统计,全球范围内供人类食用的粮食产量中,近三分之一(每年约13亿吨)遭受损失或者浪费。受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目前在粮食产后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也一直存在较为严重的损失浪费,粮食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因此减少粮食损失与浪费是当前加强粮食安全、减少粮食系统对环境影响过程中面临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笔者下乡了解到,农村急需新型的储粮器具。许多农民反映:家里的存粮越来越多,一时又卖不出去、用不完、保管不好就要遭受损失,渴求有关厂家和科研部门能研制开发一种科学、先进的储粮器具,及早投入市场。 据笔者了解,近年来随着农村科学种田的深入开展,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由于粮价较低,农民不愿出售,加之农民自己储备的口粮和饲料粮,使农民手中的余粮呈逐年上升趋势,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农民手中的余粮每年大约有1亿吨以上。但当前农民储粮还是沿用老传统、老办法,即:用囤、缸、桶、麻袋、编织袋等储粮。这些原始的储粮办法弊端很多,常遭鼠害、虫害、雨淋、霜冻、霉变和污染,使农民在经济上  相似文献   

12.
文章是笔者长期从事粮食储藏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就我国的粮食储藏工作和储粮技术,从发展趋势、指导思想、储粮条件、仓房建设、低温储粮、气调储粮、综合储粮、机械通风、环流熏蒸、气调熏蒸、储粮研究、农村储粮等十二个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提出了具体意见.对我国粮食储藏工作有着较好指导意义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是笔者长期从事粮食储藏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就我国的粮食储藏工作和储粮技术,从发展趋势、指导思想、储粮条件、仓房建设、低温储粮、气调储粮、综合储粮、机械通风、环流熏蒸、气调熏蒸、储粮研究、农村储粮等十二个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提出了具体意见。对我国粮食储藏工作有着较好指导意义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农业也随之高速的发展,目前,我国已成为农业大国,但是在粮食储备上病虫的危害也相当大,导致了每年在储粮存粮的过程中,都会损失大量的粮食,给我国也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灰色理论图像边缘测算法是新提出的一种能够有效的检测储量害虫图像的边缘信息。本文针对此理论在我国储粮过程中的应用,从而来较小我国在储粮过程中所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5.
计算机技术在粮食仓储行业应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李光灿李光灿现年38岁,匡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计任,副研究员,中国粮油学主持完成了“七.五”国家牙“仓虫生态测报技术研究”,“我国储粮损失调查”,中澳。粮害虫防治专家系统”,国家技攻关项目“国家粮食储备。...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粮食连续丰收,国家库存大大增加,致使我国粮食收储企业库存量大幅度升高,特别是仓内储存已经爆满,仓房告急。尽管国家投资进行 250亿 kg建仓,但仍有 30%的粮食为露天储藏——即外垛储存。由于外垛粮食与外界环境只有一层蓬布相隔,易被外界环境所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再者,居高不下的粮食产量使全国各储备库外垛都有所增加,而且近年内不会取消。所以,外垛的管理是我们储粮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怎样才能更快、更好、更经济安全的做好外垛储粮管理工作呢 ? 1对外垛独特的…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户储粮占粮食年产量的40%-50%。本文实证分析了粮价与农户存粮水平之间关系,结果显示,价格不是决定我国农民储粮行为的唯一因素。消费安全和对未来粮食价格预期共同决定着农户粮食储备的动机;尽管农户粮食储备有各种优点,但由于绝大多数农户粮食储备是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在粮价变动时真正能够释放到市场中的数量很少。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溧水县是传统的农业县,粮油种植面积有4万多公顷,2004年油菜籽预计产量为4万吨、稻谷产量为16万吨。由于当地农民缺少储粮知识,在田间、场头、家中造成的粮食损失最少在2.5%,这样下来,全县一年的粮油损失高达0.5万吨,按目前的市场行情农民就要减收1000多万元。因此该县粮食局今年以来,组织机关干部和粮食购销企业、国有粮站职工在南京地区率先深入各个乡镇的村头、田头服务农民,帮助农民掌握科学储粮知识和粮食市场信息,使农民的粮食损失减少到最低,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和称赞。溧水县粮食局帮助农民增收出“新招”@张虹…  相似文献   

19.
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保证农业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每年平均发生病虫害约27~28亿亩次,施用农药防治面积为23亿亩左右.挽回粮食损失200~300亿公斤。可以说.没有农药就没有展。但长期以来,假冒伪劣农资产品一直危及着企业和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坑农伤农现象十分严重。不仅给广大农户造成了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我国目前粮食储藏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并介绍现阶段常用的集中储粮害虫防治方法,以期降低储粮害虫造成的损失,促进我国粮食安全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