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王隆昌同志在《关于通货适度贬值问题》(《金融研究》1985年第3期)一文中,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货币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血液,适当多供应一些是稳定和发展经济的前提之一'本文就这个问题谈些看法。〈一〉多供应货币,必须有特定的条件建国以后,有过几次多供应一些货币,稳定和发展了经济的情形。  相似文献   

2.
1990年《金融研究》第8期刊登了林志远同志《再论货币乘数》(以下简称《乘数》)一文,颇有见地,然有些观点笔者不敢苟同。一、基础货币的界定基础货币是货币乘数理论的基础,其范畴的确定是基础货币问题争议的焦点。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是一种高能货币,它经过银行体系(指不包括人民银行的所有金融机构)的信用扩张或紧缩能产生或减少几倍于基础货币的信用。  相似文献   

3.
《金融研究》1989年第10期上徐诺金同志的《货币乘数:理论与实证》一文(以下简称《货币乘数》),对货币乘数应用于金融宏观调控作了很有意义的探讨,本文试图在该文的基础上,作些后续性研究。一、货币乘数的时变规律《货币乘数》利用我国1985年6月至1988年12月的有关资料数据,已经概括地指出我国货币乘数的时变规律:整个货币乘数在波动中趋于上升;货币乘数年度内的趋势是上半年上升下半年下降,转折点在7、8月份左右。仔细考察《货币乘数》中表2的数据可以发现,  相似文献   

4.
由实务上升成理论──评《现钞货币运行概论》王传伦《现钞货币运行概论)一书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发行司陈宝山同志所著。陈宝山同志长期在银行部门从事现钞货币的管理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潜心研究现钞发行、流通、净化、防伪等实际问题,深入思考,追本求源,博...  相似文献   

5.
廖群 《金融研究》1988,(6):20-23
随着货币供给机制的转变,人们对于我国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及其作用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在这一讨论中,《经济研究》1987年第6期刊登了林继肯同志"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和货币供应量"一文(以下简称"林文")。笔者从"林文"中得到很多启发。但是,对于"林文"中的一些观点,亦认为很值得商榷。一、银行体系的超额准备是最活跃的基础货币关于我国基础货币由何构成,说法众多,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看法。"林文"认为,应该由专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和流通中现金两项构成。我们认为这一计算口径是不完全的,因为遗漏了专业银行的超额准备一项。专业银行体系的超额准备是我国基础货币中不可忽视的部分,而且是其中最活跃的部分。  相似文献   

6.
《金融研究》1984年第8期发表了张忠乎同志的文章《世界货币职能质疑》,(以下简称《张文》)认为世界货币不是货币职能。笔者拜读之后,感到《张文》中的主要观点值得商榷。张忠平同志否定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第一条理由是,世界货币是商品流通向广度,而不是向深度发展的结果,所以它不是货币职能。那么,什么是货币职能?货币职能是指货币在商品流通中的功能,即其作用与效能。马克思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具有五大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及世界货币。这是商品流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凯恩斯被称为现代宏观经济学之父,经济学界对他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中,而对他早期的货币理论研究很少,本文试图对其早期货币理论进行研究。凯恩斯曾是英国剑桥学派重要代表人物马歇尔和庇古的学生,在凯恩斯从事学术研究的初期,其思想深受马歇尔和庇古的影响,其早期货币理论也主要体现在继承并发展了庇古的剑桥方程式,研究了更多影响物价稳定的因素,并提出了一些稳定物价水平的具体措施,这些思想都反应在《货币改革论》和《货币论》这两本著作之中。  相似文献   

8.
凯恩斯被称为现代宏观经济学之父,经济学界对他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中,而对他早期的货币理论研究很少,本文试图对其早期货币理论进行研究。凯恩斯曾是英国剑桥学派重要代表人物马歇尔和庇古的学生,在凯恩斯从事学术研究的初期,其思想深受马歇尔和庇古的影响,其早期货币理论也主要体现在继承并发展了庇古的剑桥方程式,研究了更多影响物价稳定的因素,并提出了一些稳定物价水平的具体措施,这些思想都反应在《货币改革论》和《货币论》这两本著作之中。  相似文献   

9.
《金融研究》1989年第五期,发表了丑泽桂同志的文章,与我讨论中央银行的货币问题,对此我感到高兴。在这里,仅就以下问题,重申我的看法,兼答丑泽桂同志。一、货币是一种金融资产当代的货币一般是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在一定的信用关系下产生的信用流通工具,这种信用流通工具,反映信用的一方的仅利和另一方应承担的义务。  相似文献   

10.
当前,对我国的货币流通状况如何估计和控制,这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而有无必要研究和测定货币适度量,以及用什么方法来进行研究和测定,则成了目前我国金融理论界论争的重大课题之一。这里我们准备就货币流通量的测定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一最近,有的同志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认为"我们可以不必过多地去注意研究货币适度量的问题,而应当把注意力放到货币政策、货币机制的研究上","只要货币政策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货币机制能灵活地调节经济,不论货币量多少,它都应是正常的标志"。(见《金融研究》1985年3期27页)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否成立,在实践中是否可行呢?首先,  相似文献   

11.
陈亮  李静怡 《云南金融》2011,(4Z):22-22
凯恩斯两部代表性著作《货币论》与《通论》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开启全新领域货币研究的钥匙。本文所要介绍的货币循环学派就是秉承着后《通论》时期的凯恩斯主义传统,从货币循环的角度对货币、生产以及收入分配等问题进行了全新阐释,对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赵海宽 《中国金融》2004,(17):71-71
东北财经大学林继肯教授的新著《货币数量新论》已经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货币数量是市场经济中重要的、独立的经济变量。《货币数量新论》就是一部对货币数量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探索货币数量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形成、运用、规律和调控机制等一系列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著作。  相似文献   

13.
陈亮  李静怡 《时代金融》2011,(11):22+24
凯恩斯两部代表性著作《货币论》与《通论》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开启全新领域货币研究的钥匙。本文所要介绍的货币循环学派就是秉承着后《通论》时期的凯恩斯主义传统,从货币循环的角度对货币、生产以及收入分配等问题进行了全新阐释,对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作为宏观经济中的问题,企业资金紧张是近几年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夏斌同志运用《银行概览》分析这一问题.认为对于通货松紧“不能简单地分析货币供应量”。因为“能够直接作用于实体经济的”,不是负债方的货币供应量。而是资产方各项资产。  相似文献   

15.
自1973年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崩溃以来,如何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一直是国际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历次国际货币体系崩溃的原因,探索了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留给我们的启示,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索能够为国际社会找到一条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途径,或提供一些有利于国际社会找到新的国际货币体系问题解决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贵刊2003年第2期梁丽娟同志撰写的《浅析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中的若干疑点》一文(以下简称《梁文》)针对《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提出了四个疑点,笔者认为某些地方还值得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17.
此文作者王振民同志长期在玉树人民银行工作 ,也是本刊的特约记者。 1997~1999年 ,他亲自负责并参与编纂《玉树藏族自治州金融志》 ,在广泛查阅和研究玉树历史上许多商贸交易资料和解放后玉树金融业半个世纪档案资料的基础上 ,他又抓住各种机会 ,收集了大量货币史资料与实物 ,经过走访了解 ,甄别论证 ,终以 15年的艰辛探索和执著努力 ,写成了《玉树货币史探讨》一文。本刊从第二期开始 ,将陆续连载全文的八个专题 ,意在一飨读者 ,二对我省地方货币史 (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货币史 )的研究有所提倡和启发。  相似文献   

18.
陈昭 《金融研究》1985,(12):12-14
目前,在有关货必要量的研究中,一些同志提出了"货币容纳量弹性"概念,从而为我们采取弹性的货币供应政策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但是应当指出的是,这一概念存在着两个缺陷。第一,把货币必要量md=PQ/V看作不变的常量,所谓"容量弹性"只是围绕这个常量的摆动区间。而没有看到货币必要量本身也具有较大的伸缩性。第二,所谓"货币容纳量弹性"的内涵,是指货币供给M_s超过必要量md的幅度(见《金融研究》1984年第五期第20页),即M_s-M_d。然而事实上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只要货币流通量不等于货币必要量,都会在PQ或V上得以反映。而PQ或V的任何变化又会引起md的相应变化,从而在新的水平上使m_s与md相等。这样所谓弹性便成为M_s-md=0。显然这是一种循环推论。  相似文献   

19.
1956年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的大跃进的基础上,财政收支有些不平衡,货币流通量除了正常因素应该增加的以外,也增发了大约10亿元左右。当时农村货币流通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这就是在不少地区发现有所谓货币"沉淀"的问题,许多农村居民手中的货币余额增加了。由于这种情况的发生,人们提出了一个有关货币理论与实践的问题,人民币有没有贮藏手段机能?高翔同志在"金融研究"创刊号的一篇文章里,除了作了肯定的答案以外,并进而主张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符号应成为发行的一个因素,认为发行量必须等于流通手段加支付手段加贮藏  相似文献   

20.
我国经济体制正在进行历史性的全面变革,这势必对货币流通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但货币流通的规模、渠道、构成和速度,以及货币流通规律作用的范围、作用形式要发生明显变化,而且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得到重视,将使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渗透力增大,货币流通规律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力、调节力增强。货币作为控制调节宏观经济的一种手段,显得更加重要。因此,重新认识我国的货币流通问题,探索控制调节货币的新的对策、办法、管理体制成为我们货币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