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学形容说,三洋公司的特点是右手拿着义理人情,左手拿着算盘。它不仅有追求利润的冷冰冰的经济合理性,而且还有避免大幅裁员的人情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张美华  俞泳欢  张洁 《魅力中国》2011,(11):219-219
《菊与刀》是鲁思本尼迪克特通过对日本等级制度、义理与人情、耻感文化等的考察,从结构上深入探讨了日本人的价值体系,分析了日本人的外部行为及深藏于其行为之中的思考方法。对于理解当代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行为方式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根据本尼迪科特的文化相对主义的理论对福岛大地震中日本人的一些行为和日本政府震后救灾的方式进行浅析,从而对我们了解日本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的“人情”其含义已经较传统社会有了变化,作为“人情”主体的“人”已经由作为个体的“私人”扩展到了作为群体的“社会”,因此“人情”绝不仅仅指的是“私情”了.这就要求当代领导干部站在现代政治的视角上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情”问题,从而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情与职责的关系:顺人之情——顺应民情;正己之情——不徇私情;因情制礼——制度设计人性化.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讲究礼尚往来的国家,礼品市场有着巨大的市场容量和增长空间。但目前学界对我国礼品消费行为的研究还很缺乏,文章分析了"礼"、"人情"、"面子"、"报"、"关系"等这些独特的本土文化价值观对礼物馈赠行为的影响,提出了一个礼物馈赠的研究模型,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关系对中国人的礼物馈赠行为有最大的影响力,维护和拓展关系网是礼物馈赠行为的最大驱动力,同时面子也是支配中国人礼物馈赠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5.
赵鲁臻 《改革与开放》2016,(24):116-117
洋务运动时期,危机促成“师夷”的实践.为给其寻求依据,“中体西用”便应运而生.中法战争后,为引入更有用的西方政教制度,“中体”被早期改良派缩水为抽象的义理伦常.而甲午战败带来的深重危机,导致“中体”又被维新派强行附会上西方议会民主思想,从而变得有名无实.“中体西用”的这种演变轨迹说明,随着危机不断加剧,实用心态能够产生何等巨大的力量以至于原来作为本体的传统文化步步退缩、节节下移,并最终被边缘化.这是近代中国文化转型失去重心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索凌飞 《魅力中国》2014,(27):196-196
由于中、德两国的文化迥异,两国的“送礼之道”也呈现出不晓得文化差异。理解并熟悉异文化的“礼道”是跨文化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步。本文从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入手,对中、德两国的送礼文化进行分析比较,并希望能够以此为中德文化交流提供启示跟贡献。  相似文献   

7.
中日吸收欧洲文化的差异及对近代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日两国吸收欧洲文化无论在广度或深度上都显示出明显的差异,日本要比中国全面广泛得多.其原因在于中日两国对欧洲近代文化的认识差异,由此表现出对欧洲近代文化采取的态度和方法明显不同.这种差异对中日两国近代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9月10日,"美丽中国·炫彩乌兹别克斯坦"文化旅游周活动在乌首都塔什干开幕。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姜岩在开幕式上说,近年来中乌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快速发展,各领域务实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中乌两国旅游部门联合举办本次文化旅游周活动,旨在落实两国领导人共识,打造旅游合作新亮点,促进中乌人文合作和民心相通。据活动主办方介绍,在本次文化旅游周的塔什干主会场,将举办中国  相似文献   

9.
王晓慧 《魅力中国》2014,(9):244-245
招呼语作为文化的载体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不同的语言中;本文通过对中德两国不同招呼语形式的研究来探索中德两国历史文化的不同,并以此加深人们对跨文化的理解,减少中德两国甚至是中西方人际间交往的冲突。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语言如同一面镜子反映着该民族的文化习俗.中俄两国因地域、 气候、 历史等因素不同形成了两国在语言文化方面的诸多差异, 因而给俄汉翻译活动带来巨大的阻碍. 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的转化过程, 也是一种文化移植到另一种文化的桥梁.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俄汉翻译者既要熟知两种语言, 又要了解两国文化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它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其载体——汉译佛经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语言接触的产物。佛教的融入不仅体现在义理方面,译经语言的"中国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角度。本文从促使语言发生发展的"文化心理"入手,探究佛教词汇"中国化"的规律和动因,这也进一步印证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影响在语言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中日两国在近代都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都阻碍了东西文化的交流,但是两国后来在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过程中的表现却截然不同。日本通过学习西方使自己成为了新的列强,而中国却始终无法通过模仿日本的成功经验使自身同样富强起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其实在闭关锁国时期就已经有所显现。这就是因为中日两国在文化心理上不仅有共同点.而且还存在着差异。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探讨能够对近代中国所走的曲折道路有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理性视角下的农民人情消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情消费已经成为农民的一项沉重负担,但人情消费却仍然能够得以存在并持续增长.文章基于对当前农民人情消费的现状分析,透视人情消费持续增长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农民的人情消费行为是否是一种理性选择.研究发现,当前农民的人情消费看似非理性的行为,实际上是农民在既定条件约束下为了博取利益最大化所做出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等级中,表示处于支配地位的,人们习惯用“上”或相对应的“高”构成的词语来表达。相应地,在表示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就用“下”或者“低”组成的词语。“上、高”构成的表示社会等级的词语都比较多,但“下”与“低”却不能达到这种平衡,但人们却一直并没有注意到这一事实的问题所在。在此,从物理、心理、社会以及文化原因这4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重庆市两个少数民族贫困县295户农户为样本,通过构建低保户识别Lo-gistic模型和农户低保政策公平评价的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来评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公平性.研究发现少数民族贫困县低保产生程序不受人情因素影响,但农户对政策公平性评价不高,且评价结果受主观人情因素影响.由此说明政府应加强宣传和管理,提高农户对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6.
经济人假设源于功利主义,它实际上是功利主义的内缩和形式主义的僵化,从而导致金钱理性勃兴的产物。按照这种哲学思维,实际上是将社会整体利益视为个人行为的目的,而对个体利益的追逐则是达致这一目的的途径、手段,因而可以将经济人内含的行为机理归结为:“为他利己”。这种行为机理实际上将人类行为的目的和手段颠倒了。也正是受这种思想的支配,造成了社会发展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礼尚往来本来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中国社会重人情、重关系,为送礼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然而,如今的送礼行为已经完全脱离了家族、脱离了朋友感情的界限,成为人们追求利益达到目的的手段.送礼是社会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形式,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行为.  相似文献   

18.
中国腊八节和日本七草节的历史由来、风俗习惯,显示两国在饮食及数字使用倾向上存在文化异同。中国和日本在饮食及数字文化上呈现的异同,反映了两国在传统文化上相互影响、吸收融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基于鸦片战争前后社会转型的复杂文化背景,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进行了艰难而卓越的文化选择.魏源在文化选择上表现出自省式的文化反思、改良化的文化策略以及功利性的文化求索理念.魏源的文化选择体现了中国近代人文知识分子强烈的家国责任感和文化担当意识.  相似文献   

20.
"人情社会"是一种特殊社会状态,是由人与人之间的私人关系而构成的特定利益集团.这个看似隐匿的社会结构无处不在.而由此形成的"人情文化"在传统中国社会一直就占有强大地位,而其延续和变迁也为农村现代化带来了一系列影响.文章试图从经济、政治等诸方面分析"人情文化"对农村现代化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