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调整个险业务结构,尤其是增加十年期交业务在寿险业务中的比例,对整个寿险行业、对寿险公司、对业务团队的持续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笔者从宣传资料的提供、宣传口径的统一、计划书的设计、企划奖励、险种组合专题和销售话术的开发及业务拓展研讨会的组织等方面对如何扩大十年期交业务从而优化个险业务结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阐述。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制度下诞生了银行保险,是采用保险公司委托银行销售保险的简单代理模式。及时调整中介代理业务结构显得极为迫切。有效举措就是加快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期交业务和风险型产品,以规模保费为主的粗放式增长转变为内涵价值高、可持续发展后劲足的集约型增长。期交业务和风险型产品的本身属性,调整过程中需要做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实现银行保险业务结构的调整,要创新思路,敢于探索,开创性做好五项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制度下诞生了银行保险,是采用保险公司委托银行销售保险的简单代理模式。及时调整中介代理业务结构显得极为迫切。有效举措就是加快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期交业务和风险型产品,以规模保费为主的粗放式增长转变为内涵价值高、可持续发展后劲足的集约型增长。期交业务和风险型产品的本身属性,调整过程中需要做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实现银行保险业务结构的调整,要创新思路,敢于探索,开创性做好"五项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中国保险主体增多,国内保险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学生保险成为各公司竞争的一个重要阵地。而在学生保险传统的承保方式难以实现的形势下,研究如何拓宽个单学生保险的销售渠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保监会对保险公司集团化运作的许可和做大做强中国保险业的推动,产寿险公司混业经营和交叉销售逐渐被合法化;而风行于销售队伍中代理人代理产寿险业务的现象也逐渐浮出水面,成为各家保险公司抢占客户资源的重要手段。交叉销售作为国内保险业的新生事物,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更多的公司开始进行尝试。目前我国保险公司之间的交叉销售主要体现在产、寿险的相互代理人上,根据现有保险公司的经营水平,几年内,还很难实现各种金融服务的综合经营。因此,本文研究的主要方向也是产寿险公司之间的交叉销售。  相似文献   

6.
我国从1980年开始恢复办理保险业务,家庭财产保险、企业财产保险、机动车辆保险作为非寿险业务的“老三险”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改革进程。虽然从整体上来看,非寿险业务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却并没有像寿险业务那样达到预期的经济成效。尤其是作为“老三险”之一的家财险,更是发展缓慢,步履维艰。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和中国人保四家上市保险公司财务报表所披露的数据,从保险业务和投资业务两个方面分析比较中国保险业近年来发生的新变化。分析表明,从保险业务来看,寿险和产险发展速度发生了大逆转,寿险业务增长速度放缓,调整产品结构回归保障本源是中国寿险公司面临的重要课题。产险业务保费收入增长迅猛,机动车辆险仍然是拉动产险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产险业务综合赔付率、综合费用率及综合成本率有所下降,经营绩效有所提高。从投资业务来看,各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益不理想,总投资收益率均在4%以下。因此,中国保险业面临转型与升级。  相似文献   

8.
由于寿险业自身的行业特性和外部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目前我国寿险公司的盈利模式倾向于以投资收益为主导的“海派”模式,盈利来源过度依赖投资收益,且承保业务处于亏损状态。“海派”盈利模式受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影响较大,存在着重大隐患和风险,寿险公司应适当淡化“海派”盈利模式,并强化“山派”盈利模式,从“以利差为主”向“综合盈利”转型。寿险公司应该重视并积极提高承保利润,加强保障性的利润相对较高的寿险产品开发与销售,压缩银保渠道业务,增加个险渠道业务,并强化风险管控,规范营销方式,通过产品和渠道的结构转型实现盈利的“承保+投资”双轮驱动。  相似文献   

9.
利率变动对我国寿险公司经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险公司作为金融市场中的三大市场主体之一,其各项经营活动都会受到利率波动的影响,对于经营长期险业务的寿险公司来说尤其如此。利率波动对寿险公司的影响可分为两方面:对寿险公司展业的影响和对寿险公司投资收益的影响,本文采用1998-2007年间的统计数据,将从这两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并提出相应的初步应对方案。  相似文献   

10.
客户信息资料是寿险公司联络客户的桥梁、是服务和经营客户的基础。当前寿险公司客户信息资料真实准确性存在着留存率低、完整性差和已留存资料准确率低、真实性差的问题,应通过抓新单、抓销售、加强宣导、建立校对收集制度、便捷客户信息资料变更,加强资料保密管理等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1.
寿险公司人力资源竞争力评价涉及人力资源的规模、素质和创利能力三个方面,根据可获得的数据,运用模型分析,对国内寿险市场上的18家主要寿险公司人力资源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排名。从规模看,内资寿险公司拥有的人力资源数量远远大于外资寿险公司;从员工素质看,外资寿险公司员工总体学历层次较高;从创利水平看,外资公司人均保费收入要高于内资公司,但净利润因其开展业务时间短和寿险业务的特殊性而低于内资老牌公司。  相似文献   

12.
寿险公司普遍采用个人营销体制,极大地促进了寿险业的发展。长久以来,学术界及保险业界关注到寿险代理的严重流失情况。寿险代理是寿险公司的业务来源,亦是利润来源。寿险代理流失就是寿险公司的业务流失及利润损失。本文目的是解构寿险代理在入职后不同阶段的留存率。  相似文献   

13.
投资连结保险(简称"投连险")是兼具保险保障和投资功能且以投资功能为主的新型保险产品,投连险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寿险业务规模的增长和保险产品金融属性的提升,但同时也给寿险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由于投资连结保险的投资资金主要投向股票、债券等高收益率投资工具,因此投连险需求变动与股市行情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国外发展经验表明在投连险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显著的周期波动性,致使寿险业务增长率、保单失效率、公司经营绩效等波动性增强,保险经营风险增大,严重影响寿险业的稳定持续发展。本文结合西欧国家投连险的发展经验探讨了投连险业务发展周期波动的来源、影响和修匀方法,以期对我国投连险的顺利发展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4.
保险公司的价值很大程度取决于公司信誉,公司信誉很大程度又取决于员工,特别是销售员工,因为他(她)直接与客户打交道,其诚信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公司形象和业绩。本文主要针对寿险公司内部应如何着手改善销售队伍诚信水平进行了一些思考,并提出保险销售人员诚信建设,关键在公司层面,而且不是单一某方面的改善,仅仅强调教育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只有通过利益引导、政策制约和文化建设,三管齐下,诚信状况才会大有改观。  相似文献   

15.
我国保险市场正逐步开放,面对资本雄厚、技术先进和经验丰富的外资保险公司,我国非寿险保险公司惟有培养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国内非寿险保险公司长期以来习惯于粗放式经营,对什么是核心竞争力、如何科学地评价核心竞争力,并进而提升核心竞争力都不甚了解。本文试图结合我国非寿险保险业的特点来阐述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有效地提升非寿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寿险公司业务经营具有跨期均衡性、资金融通性、偿付能力充足性三大特性。受业务特性驱动,寿险公司盈余管理策略具有独特性,这些策略主要包括再保险交易、保险准备金提取、金融资产分类和计量。合理适度的盈余管理有利于维护寿险公司和保险市场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团体保险是我国寿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寿险这套马车的两个轮子中的一个,与个人寿险处于同样的地位。当前国有寿险公司的团体保险受到了分业经营以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业务发展困难重重,举步难艰。因此,笔者认为必须突破制约团体业务发展的瓶颈,才能实现公司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8.
投资连结保险(简称“投连险”)是兼具保险保障和投资功能且以投资功能为主的新型保险产品,投连险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寿险业务规模的增长和保险产品金融属性的提升,但同时也给寿险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由于投资连结保险的投资资金主要投向股票、债券等高收益率投资工具,因此投连险需求变动与股市行情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国外发展经验表明在投连险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显著的周期波动性,致使寿险业务增长率、保单失效率、公司经营绩效等波动性增强,保险经营风险增大,严重影响寿险业的稳定持续发展。本文结合西欧国家投连险的发展经验探讨了投连险业务发展周期波动的来源、影响和修匀方法,以期对我国投连险的顺利发展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9.
创建标准化营销部是谋求个人寿险业务可持续发展及塑造中国人寿个险营销专业化品牌的重要举措。笔者从规范运作以提升专业品质,发扬南泥湾奋发图强精神,减少不和谐因素打造和谐团队及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等方面对如何创建标准化营销部进行了全面阐述。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黑龙江寿险市场调查,总结了寿险销售误导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及主要特点,从中国消费环境、保险业发展阶段、现行保险营销体制下的利益驱动等三个方面,剖析了销售误导产生的根源。同时,将综合治理销售误导作为寿险业长治久安的固本兴业之策,并从倡导"绿色保险发展"之路、稳妥审慎推进营销体制改革,切实突出综合治理重点和难点,建立起行业内综合治理工作互动机制,努力打造保险市场主体共同治理销售误导工作格局等方面寻求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