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龙年的股市不可不谓之大牛,但散户投资盈利者并不多.首先是年初勇敢地追杀暴涨的网络科技概念股,目前高位套牢者损失已达50%以上,且亏损将继续加大;分别在年中和年末被炒高的大盘低价股和ST、重组概念股,年前已随大势展开中期调整下跌行情,又有大量的投资者将产生巨额亏损.从年底庄股大跳水,市场凶猛杀跌来看,机构由于成本低,大部分已胜利逃亡.而散户投资者特点是一般不会设止损,总是只幻想着股票高价位的赚钱效应,不愿割肉杀跌,因此又将成为套牢一族,壮烈地成为股市的"中坚".这样的历史还会重演!笔者作为大学教授,也有8年的市场操作经验,多次在外出讲课中指出,于2000年8月底和2001年1月初两个时间,由衷地奉劝股民朋友逢高派发手中被炒高的股票.  相似文献   

2.
当大家都在期待2007年指数冲击3000再创新高的时候,大盘却一次又一次将手中的筹码狠狠地砸下来,令无数股民痛心甚至对股市投资失去了信心。而去年大放异彩、创造历史神话的基金,在“2.27”的暴跌中竟然无一能够得以幸免。一些乐观的投资者还愿意坚定地持有手中基金,期待基金重现2006年的风光;而悲观者却纷纷选择赎回,落袋为安,既然追不了涨,杀跌也比套牢好。有人持有有人抛,到底谁正确?结论不忙下,我们先静下来做一些功课吧[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2000年蕴藏着人们对新世纪的美好憧憬,中国沪深股市又走过了一年牛市,创下历史新高,两市涨幅分别为51.7%、41.5%。那么,中国4000万散户的情况如何呢?盈利散户有几成据一项统计表明,在去年这样大好形势下,仍有50%的投资人亏损甚至严重亏损,而在赢利的投资者中,达到30%以上的少而又少。有34.2%的人表示,2000年股票投资总体上是亏损的,在股市上搏杀了一年打个平手的股民占19.2%。这也应了我们常说的那句话“股市上盈利的人总是少数”。盈利的股民中近七成盈利额度为总投资额的20%以下,盈利额度在10%以下的股民最多,占…  相似文献   

4.
2012年是A股最为艰难的一年.熊市肆虐,投资者谈股色变、亏损累累.如果从2008年金融危机算起,市场在经过2009年的超跌反弹后,一直处于慢慢熊途.连续三年的杀跌,不仅拖垮了投资者的信心,亦让众多投资者绝望.但始自2012年12月4日的反弹,又让广大投资者看到了曙光.展望2013,市场是否会再度出人意料?2013年的股市是否会由熊转牛?  相似文献   

5.
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投资者有七亏二平一盈之说,而我们的证券市场可能有90%多的投资者是亏损的,甚至是长期亏损的.这说明我们的市场是一个不完善的投资市场.众所周知,近年来,中国经济"一枝独秀",而股市却掉头下行,自2001年沪指见顶2245.44点后,直至2005年创出998.23点的8年新低方才止步.很多股民对股市失去了信心,以至于有人提出"远离毒品,远离股市",中国股市的投资功能几近丧失.为此,恢复和培育市场的投资功能远比恢复融资功能更为迫切.  相似文献   

6.
叶波 《工业会计》2007,(7):73-75
2007年以来,令某些坚决贯彻既定投资理念的基金经理痛苦的是,很多质地较差的题材股、概念股持续大涨,甚至远远跑赢基金持有的绩优蓝筹股;不少原有绩优基金的业绩,还比不上投机垃圾股的散户。在很多新基民又转投新股民行列、基金面临净赎回压力之际,基金是应该坚守稳健投资。还是也去做价格投机?投资者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基金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自2007年11月以来,沪深股市震荡加剧、不断破位下行。面对股市集体下跌的系统性风险,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散户,都束手无策,只能任由市值缩水。作为应对股市系统性风险的股指期货,如何用来应对市场风险呢?  相似文献   

8.
易宪容 《工业会计》2004,(11):62-63
国内股市已经发展十几年了,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股市的中小投资者个个都怒气冲天,何也?就是由于中小投资者大都乘兴而入,败兴而归。一个只亏损不赢利的市场是什么市场?根本也没有市场可言。如果没有市场,市场的交易如何进行?交易的利益又如何输送?中小投资者也就没有谱了。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利益只能够通过非市场的方式进行。或是权势、或是与权力相关的人。  相似文献   

9.
史芡 《工业会计》2004,(9):24-25
本轮股市调整,上证综指从1783点持续下跌以来,大盘成交量始终处于低靡状态,尤其一些庄股和问题股跌幅甚巨。与此相比,大盘蓝筹股的下跌幅度要小得多,表现更显坚挺,且更加活跃。目前,上证指数已逼近1300点,底部随时可能出现。对于那些无法快速建仓的投资者和难于判断主流品种的中小散户而言,要想尽可能地降低风险,并获得大盘反  相似文献   

10.
海外投资者对于中国概念股的价值发现,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大部分投资者都不会坚持到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