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稠油油藏进行常规注水开发后,地下流体分布日趋复杂,开采难度也随之增大,因此,准确掌握剩余油分布规律对油田的开发调整和提高最终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常规注水开发稠油油藏剩余油研究方法、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以期为同类油田开发调整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多数油田都已进入开发后期,绝大部分老油田都已经处于高含水期。“认识剩余油,开采剩余油”是高含水期油田开发与调整的研究内容,要比处于低、中含水期的油田难度大。因为我国注水油田的开发与调整经历了许多年,地下油、气、水分布的情况又十分复杂,所以确定剩余油的分布现状及其饱和度的规律是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但这又是一项亟待解决的、十分有意义的问题。本文概括了目前国内外研究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技术的几种常用的方法,为工作人员提供了理论帮助,并对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计算油饱和度是油田企业的重要工作内容,明确剩余油的分布范围,可以为油田开发方案提供科学有效的资料依据。因此对剩余油饱和度进行准确定量十分必要,目前我国油田企业在剩余油饱和度计算中常用的是油藏工程方法,这种方法实现了剩余油的快速定量与评价,对油田中的数据模拟具有指导性作用。为了使油田企业深刻认识到油藏工程方法的效果,本文结合某油田实际案例对油藏工程方法在剩余油饱和度定量计算中的应用展开了探析。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L油田油藏动用程度高、采出程度低、综合含水高等问题,加强剩余油分布研究,分析油藏分布影响因素,做好油藏进一步挖潜工作,成为L油田二次开发的重要手段。文章在区域地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对目标区的构造特征和储层物性进行了分析;结合油藏数值模拟对L油田庙125×1断块剩余油在纵、平面上的展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化研究,总结出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综合研究表明,纵向上各小层顶部含水低,剩余油富集;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富集在渗透率相对较低的地带,井网不完善的部位以及局部构造高部位;剩余油分布主要受断层,井网分布及油藏非均质性控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油田在高含水期采油中产生的问题以及剩余油分布类型,并从储层精细研究以及高含水期挖潜的具体措施两方面分析了如何在高含水期进行油藏剩余油挖潜工作,从而为各个油田的石油开采工作提供参考,以提高油田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6.
奈曼油田为整装注水开发油田,随着开发的深入,2018年奈曼油田年均综合含水已达到61.6%,年含水上升率达到8.3%,已进入中高含水期,进入中高含水期后奈曼油田主要面临局部水淹、水窜严重,油藏油水关系复杂,局部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不清,部分电性解释偏低的未动用层产能不落实等问题,文章通过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水淹状况分析,奈曼油田的下步调整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油田开发过程中,经常会对油田内部进行注水采油,这使得采油后期中不得不面对采油含水量高、采油率低等问题,进而影响油田开发工作。本文研究了油田开发过程中厚油层剩余油分布的特点及挖潜技术,并探讨了其实现的创新要点。  相似文献   

8.
步入高含水后期开发,随着开采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油田挖潜的难度越来越大,萨中油田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采收率、增加油田可采储量、控制生产成本为中心,开展科技攻关,不断挖掘剩余油,以弥补可采储量资源不足的矛盾。为顺利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将重点开展九个方面的技术攻关。深化精细地质研究挖掘剩余油潜力为搞清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进一步提高一类油层聚驱后采收率,将加强厚层内夹层判别方法研究,开展厚油层内部建筑结构研究,建立单一河道砂体内部结构单元界面识别和隔夹层划分方法,建立厚油层内部非均质地…  相似文献   

9.
海外河油田已步入开发的中、后期,受储层的非均质性、井网的完善程度、微构造及沉积微相的控制,剩余油挖潜难度不断增大。海外河油田在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支持下,通过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优化井位、优化设计、优化管理、优化射孔等系统攻关,使侧钻技术在挖掘剩余油潜力、提高油藏储量动用程度、提高原油采收率等方面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0.
在很多油井开采过程中,在注水开采多年后,油田也进入到了特高含水开发期,在这一阶段采出程度很高,但是剩余油分布开始变得零散,如果不进行技术处理,开采难度会越来越大,针对这一情况,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油层动用比例,挖掘剩余油潜力,在开采过程中应用了油井水力压裂技术,下面就对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希望给有关人士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