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外商直接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协整检验发现三者之间的协整关系,由实证分析可知,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会促进第一产业外商直接投资增速的增长和经济增长,第二产业外商直接投资增速的增长和第二产业比重的下降会促进经济增长,第三产业外商直接投资增速的增长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会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湖南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发现第二产业对湖南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大,其次是第一产业;效率最高的是第一产业,最低的是第三产业.所以在调整湖南产业结构时,应重充分视第一产业的发展,加快改造传统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利用资金和高新技术提升工业生产方式;在第一、第二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第三产业,防止产业结构的空心化,以促进湖南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2012年,受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5.5%,增速较上年回落6.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保持两位数增长,第一产业用电量与上年基本持平,第二产业尤其是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增速刨落幅度较大,是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回落的根本拉动因素。电力供应能力稳步增加,完成投资额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和VECM深入研究了我国固定资产总投资、各个产业投资与GDP以及各产业产值的关系。结果发现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大,第三产业投资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的关联程度很大;而第三产业产值对各业投资的依存程度较强。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经济增长却不是固定资产投资的格兰杰原因。我国经济应该在增强自身内生发展能力下功夫。  相似文献   

5.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文章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和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山西省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虽然山西省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这种作用过于微弱;在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1978~2011年的样本数据,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对我国制造业变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有产业对经济增长变动均具有同向变动关系,但制造产业变动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最大;制造业产业、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变动具有显著的动态效应;因此,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改造提升制造业,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防范第三产业比重过大和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发展不足导致的"产业空心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充分考虑劳动异质性,利用产业人力资本结构,重新核算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发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结构偏离程度均被高估,第二产业结构偏离被低估,进而指出“民工荒”、大学生就业难等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第一产业可转出人力资本减少,第二产业需求旺盛,而第三产业由于发展不足陷入低水平均衡状态。最后通过系统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解决我国结构偏离和就业问题的重点在于优化需求结构、合理规划产业发展路径以及全面推进城镇化和市场化进程,关键更在于释放农村消费市场巨大潜力和全面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影响的协整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能源消费与三次产业结构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发现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有影响.利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发现从短期看,三次产业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程度为正,影响大小依次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但是从长期看,第一产业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效应为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变动对其效应为正.第二产业变动对能源消费的长期效应大于短期效应,而第三产业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短期效应为1.3162,长期效应为0.578.  相似文献   

9.
根据国情,我国对国民经济按三次产业作如下划分,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除此以外的其他各业,主要包括流通部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将积极推进战略性结构调整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在2001年APEC商领导人峰会上作了题为《21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展望》的演讲,他强调指出,中国在新世纪要实现新发展,必须采取新思路,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调整的重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二是地区结构,三是城乡结构。第一产业按照市场需求,大力调整农产品的品种结构,加快发展畜牧水产品,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效益。第二产业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努力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第三产业重点是加快…  相似文献   

11.
以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及发展趋势为论述基点,在阐述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之间的"耦合"现象的基础上,比较深入地分析了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现代服务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支撑体系不完善、体制性政策性约束等方面。进而,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有效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经济转型是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经济活动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十分紧迫而重要的课题。设计创意产业对我国经济转型的驱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在产业振兴层面,其可作为驱动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强劲引擎;二是在企业运作层面,其具有将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高端的路径优势;三是就社会机制及价值观层面而言,工业设计所特有的创新本质将起到重构社会经济与文化体系的战略作用。因此,大力扶持发展设计创意产业,发挥其在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企业品牌中的核心作用,不但可为突破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瓶颈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还可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建立提供最坚实的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3.
王妤  李剑 《工业技术经济》2016,35(2):105-113
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产业升级面临新压力和新机遇。本文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探索了我国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得出: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但是不能得出经济增长是产业结构变动的格兰杰原因,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单向的影响关系;定量测算得出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估计系数分别为0.2563、0.5325、0.2357,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与经济增长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信息产业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对优化产业结构和平抑物价总水平的上涨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部门。信息产业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使得中国技术进步的变化越来越依赖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信息技术产业依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信息化的经济结构效应分析--基于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信息化已经成为带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首先依据信息化综合指数模型测算了我国近十几年来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估计了信息化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带动度和对三次产业的差别影响,发现信息化对工业增长的贡献最大;而后将信息化细分为信息产业本身的发展和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渗透这两方面,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两方面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最后考察了信息化对工业内部若干典型行业的带动问题。通过上述逐层的定量实证分析,试图解释信息化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复杂影响以及相应的调整取向。  相似文献   

16.
对北京市振兴和发展汽车工业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汽车工业在当前我国经济成长和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加入WTO之后的第一个汽车合资项目,北京现代汽车的设立是我国汽车产业放松管制和开放竞争的结果,是北京市政府振兴和发展以汽车工业为龙头的现代制造业的重要举措。文章总结了北京市发展汽车工业的经验和教训,对北京现代项目产生的背景、发展轿车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北京现代汽车今后面临的挑战等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综合测评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化内涵,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全国及30个省份2004~2015年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进行测算并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5 年期间,我国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金融危机之后我国产业结构的恶化主要缘于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的走低;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协同,但也有部分省份两者水平极不匹配,如内蒙古、四川、安徽等;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从地域上呈现由东向西逐渐降低的态势,总体呈现三个群集,北京、上海处于第一群集,天津、广东、浙江、江苏处于第二群集,余下省份属于第三群集。据此,建议政府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能源产业,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落后产能。  相似文献   

18.
人力资本产权效应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人力资本产权视角在经济增长理论框架中纳入"第二类"人力资本变量修正了MRW模型,利用中国1978—2006年的宏观经济数据及1994—2006年280家样本上市公司的历年年报资料,分析了"两类"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将人力资本要素划分成两类后,对宏观经济增长的解释力变得更强;"第二类"人力资本具有显著的负外部性;在人力资本的产权效应中,真正对宏观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的是人力资本产权的权能因素,而权责因素对经济增长作用并不显著;"第一类"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而经济增长并不构成"第一类"人力资本存量水平提高的Granger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