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主要介绍石化工业上常用的列管式热交换设备,当管板和列管管束间采取胀接联接时,对胀接过程中影响胀接质量的因素进行全面地分析,并结合实践,给出了较为详细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
对现有胀管率公式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单管模型试胀试验分析了影响胀管率公式的主要因素,并在胀接概念中明确了胀接的实质,指出了胀接公式中应考虑由于金属轴向流动造成的管壁减薄量ΔS和凸台变化量ΔSW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胀接浅析     
程恩普 《化工管理》2013,(10):159-159
探讨胀接机理及胀管率公式的真实含义,不仅促进胀接技术的理论发展,而且对提高实践中的胀接质量都是必要的和迫切的。  相似文献   

4.
管板深孔钻是核电蒸汽发生器制造过程中的难点,加工精度要求非常高,加工质量直接影响到后续的穿管、封口焊和胀接、涡流检测等工艺。叙述管板深孔钻加工工艺过程,通过对钻头选用及检查,切削参数和报警参数的设置,加工精度过程控制及检测等方面的研究和试验,确定最终的深孔钻加工工艺方案,加工出的产品验证了该套方案的高质高效性。  相似文献   

5.
换热器在石油、化工和制药等行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由于冷热流体的温度不同,导致换热器主要部件中产生的热应力不可忽略。在本文中,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模拟了相同工况下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固定管板、换热管和壳体的传热过程,得到了固定管板、换热管和壳体中的温度分布情况,通过热-结构耦合分析得到了固定管板、换热管和壳体的热应力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6.
膨胀率是描述膨胀管尺寸变化的重要参数,对胀后膨胀管力学性能以及可靠性有重要影响。分析了不同膨胀率条件下膨胀管残余应力以及抗外挤强度的变化规律,利用可靠性理论建立了膨胀管失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膨胀管胀后力学性能受到冷作硬化以及壁厚变化量双重影响,屈服强度随着膨胀率增加达到峰值后基本保持不变;不同膨胀率的膨胀管在膨胀过程中残余应力随轴向的分布情况大体相同,数值随膨胀率增加而变大,增长量逐渐减小;受到椭圆度、壁厚不均匀度以及残余应力等不确定因素影响,膨胀管抗外挤与抗内压强度服从正态分布规律,不同膨胀率条件的膨胀管失效概率不同。该研究为膨胀管强度安全系数的科学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某厂00Cr14Ni14Si4钢制造的浓硝酸生产设备N_2O_4冷却器管板在服役中出现泄漏,反复维修均不能解决泄漏问题。通过金相观察的方法,查看出现泄漏管板接头的缺陷分布,分析出现缺陷的原因;采用小线能量、短弧、快速直道焊,用水冷铜块对焊缝进行降温,保证层间温度不超过50℃,成功修复了接头缺陷。  相似文献   

8.
延迟焦化装置钻杆断裂的主要原因为钻杆接头平焊胀接,操作温度较高,加剧了酸性物质对钻杆腐蚀。对此提出接头坡口对焊螺纹连接方案,并对焊缝进行局部镀锌防腐处理。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传统碎石桩加固软土地基研究中忽视碎石桩侧向膨胀的问题,在对筏板基础下碎石桩排水荷载条件下加固软土地基的性能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利用PLAXIS 3D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桩间距、直径和桩长等参数对筏板基础长期性能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各参数对筏板基础整体沉降、弯矩和碎石桩侧胀的影响。结果表明:1)软土中碎石桩的存在显著降低了筏板基础的沉降和弯矩;2)碎石桩的侧向胀形分布取决于其位置的深度;3)筏板基础的沉降、弯矩和侧向胀形随着间距与桩径比的减小、面积置换率和碎石桩长度的增加而增加;4)采用长厚比为0.75的碎石桩加固软土,可以达到良好的加固效果。研究结果对于全面了解筏板基础下碎石桩改良软土的侧胀性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今后类似工程加固设计具有参考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兰州化工建设公司机械厂为提高压力容器制造质量,减轻工人劳动强度,确保安全生产,自去年7月将MC—1A微机应用于压力容器制造中的胀管技术,经过一年来的试用和十余台换热器,冷却器等设备内的列管实际胀接,经强度试验和用户使用,所胀的万余个管口,合格率达100%,比以往人工胀接省时,  相似文献   

11.
钢管具有易于腐蚀的特性,所以研究铜管因腐蚀导致的结构失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埋地钢管的环向应力的变化,结合管道的几何尺寸、管道的腐蚀速率、管道的屈服强度等参数,基于蒙特卡洛法建立腐蚀铜管的可靠性模型.确定故障分布函数,对腐蚀管道的各个参数和失效概率进行分析和计算,并借助MATLAB工具完成整个仿真过程。  相似文献   

12.
高速动车在紧急制动工况下,制动盘表面温度分布不均致使制动盘热胀冷缩产生热应力,进而导致制动盘出现热裂纹失效,针对上述问题,以某型号高速动车组拖车制动盘为研究对象,对其在300 km/h紧急制动工况过程开展热力耦合特性研究。综合考虑制动盘材料随温度变化而变化,且制动闸片与制动盘接触面的几何形状和分布对热流密度的影响,建立了基于微元法的摩擦面热流密度计算模型;结合热传导、对流换热和热辐射模型,建立了制动盘的应力计算模型,并对制动盘进行热力耦合分析,得到制动盘的温度和应力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制动过程中制动盘最高温度出现摩擦区域靠近外圈位置处,需采取必要的散热措施;最大应力出现在靠近内圈的散热筋部位,设计时需优化此处结构。新方法构建了基于多物理参数和变梯度微元法的热力耦合模型,有效模拟了高速动车组的紧急制动过程,研究结果可为高速动车组制动盘的选材和结构设计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风电机组传动系统中齿轮不同故障热流固耦合下应力演化规律,利用ABAQUS软件,采用CEL有限元法对啮合齿轮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温度场对齿轮啮合最大接触应力的影响以及热流固耦合下不同损坏程度齿轮在齿宽、齿厚方向最大接触应力值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引入温度场后不同阶段啮合齿轮的最大接触应力分别增长了20.63%,41.28%,6.13%,说明热力场的介入对应力结果有重要影响;点蚀孔边缘接触应力明显大于正常部位且会扩展,损坏程度越大接触应力值越大;断齿故障在断裂位置接触应力会激增,并且越靠近断裂端接触应力越大且断裂深度越大,最大接触应力也越大;在不同断齿工况下,沿齿厚方向的应力变化趋势一致,断裂程度与齿厚方向上整体应力值呈正相关。CEL有限元法适用于齿轮热流固耦合分析,可以较好地模拟故障齿轮运行状态,为齿轮模拟仿真提供借鉴与指导。  相似文献   

14.
模糊可靠性课题大多数研究集中在模糊可靠性的解析方法上,而且偏重于元件级的模糊可靠性分析与设计。将计算机数字仿真技术引入聚驱井管杆偏磨失效模糊可靠性分析中,把模糊可靠性的分析范围扩展至机械系统。分析结果误差较小,与现场实际相符。  相似文献   

15.
对油管断裂井的油管进行了调查研究,对断裂油管的螺纹断口宏观、微观、化学成分、金相组织和管柱组合结构进行了分析,对油管在井下的作业工况和受力状况进行了研究分析;探讨了预防油管断裂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从经济学视角看电力监管合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济学的视角,运用委托一代理理论、扩展的“经济人”假设以及信息不对称理论对电力监管合谋行为及其成因进行了系统描述。论证表明,电力监管合谋有可能存在于电力行业的发电、输配电以及市场交易各环节,监管者作为扩展意义上的“经济人”,有可能与企业形成合谋联盟;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则为合谋这种违规行为创造了实现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概述内河沉管隧道的特点与施工工程,阐述内河沉管隧道全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及其成本管理重点,基于项目业主的视角提出内河沉管隧道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模型,包括项目成本数据采集模型、价格指标关联分析模型和项目成本分析模型,为提升业主方针对内河沉管隧道的成本管理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点腐蚀引起的损伤管道,其表面往往存在许多微孔洞和微裂纹,管道的断裂损坏也常常从微裂纹开始。为了进一步了解点腐蚀管道微裂纹扩展动态,更好地控制微裂纹的扩展,进而延长管道使用寿命,研究微裂纹的分布情况、扩展规律和扩展速率对于管道的寿命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结合管道微裂纹扩展的力学理论知识、借助有限元基础、应用ANSYS软件强大的分析功能,建立了二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了输气管道点腐蚀损伤缺陷中微裂纹的扩展路径和应力分布,动态地描述了输气管道在运行过程中加载受损时微裂纹的扩展情况,计算出了微裂纹单位长度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和Von Mises应力值分布。一般来说,随着微裂纹的逐步扩展,其单位长度所释放出来的能量逐渐减小、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9.
结合汽车连接器的发展和SEA/USCAR-20(汽车连接器的测试及标准),分析了汽车连接器可靠性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了影响连接器可靠性的原因,连接器的接触电阻和接触力直接影响了连接器的可靠性。指出应力松弛、永久性形变、腐蚀、表面的污染物、振动、微动等原因造成了接触电阻和接触力的不稳定,提出通过电镀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汽车连接器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uses a sub-sample ( N  = 5,800) of a unique data set on work and lifelong learning to develop the learning dimension of the Job Demand-Control model (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79] 24:285 ). The model is expanded by including three distinct learning behaviors to allow for a complete assessment of workplace learning. Worker control is also expanded to include often confounded dimensions of Social and Technical Control. The results confirm that different types of learning are related to different determinants and that Social and Technical Control are key factors in learning particip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