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以高新技术为中心的新的科技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它已经并且必将继续对各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乃至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强烈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高新技术和制造业的关系,发展先进制造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高新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倍增器,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同时,制造业是高新技术的基本载体,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发展高新技术与发展制造业存在着相辅相成的依存关系。1.制造业的发展必须依靠高新技术。高新技术对制造业具有极大的改造和提升作用。这种作用突出表现在:一是…  相似文献   

2.
随着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提升,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联系愈加密切,二者的良性互动发展是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从我国近10年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实际看,二者明显呈现出互动发展的趋势。以长三角区域为例,通过对沪、苏、浙、皖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除了上海外,其他三省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并未呈现良好的互动发展关系,为此,提出应协同发展、提升三省一市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水平,通过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业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3.
医药制造业是我国同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高速的发展,但由于基础薄弱,“一小二多三低”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新药研发能力低、医药产品技术含量低已经成为制约医药产业全面、健康发展的瓶颈。医药制造业属于典型的知识密集型和技术驱动型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是增强医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踏着春天的脚步,来自全国各地机械工业战线的同行们再次相聚京城,共商行业大计。经历了政府机构改革、科研院所和企业改制的深刻变革之后,大家议论的话题仍然只有一个:上下同心,奋发图强,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这是历史赋予机械行业职工的重任。装备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强国富民之本。装备制造业又是工业之母,没有装备制造业,其它行业的发展就无从谈起。装备制造业也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根,没有装备制造业这一载体,高新技术就无用武之地。装备制造业还是国防工业…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讲了两个“全面”:一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认为,这两个“全面”和一个“发展”,对指导模具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首先,发展先进生产力,离不开模具工业的发展。用CAD/CAE/CAM等先进信息、数控技术改造和提升了的模具制造业,使其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一部分,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领域。现代的高新技术领域,如航天航空、电子信息产业和作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基础的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大型、…  相似文献   

6.
关于发展我国制造业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中,制造业处于十分关键的地位,尤其在新世纪之初,如何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我国制造业,非常重要,全文就制造业的地位,作用和内涵,我国制造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如何发展制造业等进行了全面阐述。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我国航空航天、造船、汽车、国防、冶金设备、发电设备、工程机械、模具、信息等产业的快速发展给机床工具行业带来的影响,认为我国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必然给机床工具行业带来巨大商机,给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现代制造服务业作为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融合,是实现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增加制造业价值增值和提高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文章在对现代制造服务业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了我国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对我国制造业及相关产业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发展我国现代制造服务业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溢出是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不可忽视的重要源泉。本文从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溢出的途径,装备制造业技术吸收的效应两个角度分析装备制造业吸收技术溢出的动因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对促进装备制造业吸收技术溢出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是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但在我国,一方面是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对生产性服务业“拉力”不足;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小而分散”,对装备制造业“推力”不够.存在着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两层皮”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全国最具代表性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东北这四大板块,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