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汽车产业链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汽车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构建和完善我国汽车产业链是保证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在对汽车产业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汽车制造、售后服务、政策、市场及汽车再制造入手,提出构建我国汽车产业链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2.
经过漫长的等待之后,汽车金融公司虽然拥有了从事汽车金融业务的权力,但由于银监会财车贷条款的种种限制,汽车金融业务依然难放手脚。  相似文献   

3.
汽车电子作为汽车和信息两大产业融合而生的新兴产业,在各国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正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它作为汽车产业中的核心技术和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引起了我国的高度重视.吉林省作为汽车产业大省,已提出重点发展汽车电子产业的规划,以带动两大支柱产业的发展,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本文阐释了国际、国内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的现状,用SWOT分析方法对吉林省具备的优势、机会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据此提出了抓住机遇,促进吉林省汽车电子产业快速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加快建立我国汽车金融服务体系的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与社会》2001,(11):17-20
2001年10月12日,国家软课题《在中国建立汽车金融服务机构体系的可行性及具体方案研究》第二阶段结题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建立汽车金融服务机构体系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促进中国汽车产业和中国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有利举措,也是迎接国际汽车金融进入中国的挑战。为此,《汽车与社会》杂志社、汽车与社会发展研究咨询中心在国家科技部、国家计委的指导下,组织了《在中国建立汽车金融服务机构体系的可行性及具体方案研究》。课题组由政府机构、金融行业、汽车企业、科研院校等单位的有关专家,以及通用金融GMAC的Scott先生等组成。 GMAC和—汽大众、—汽贸易、上汽上海通用和美国福特汽车信贷公司等国内外厂商支持了此项课题研究。 经过一年的努力,在对中国建立中资、中外合资汽车金融服务机构的可行性及其经营管理、运作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而具体地探讨的基础上,课题组撰写出《在中国建立汽车金融服务机构体系的可行性及具体方案研究》报告及《中国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草案建议稿。 《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建议草案共分六章:总则;机构的设立及变更;业务范围和风险控制;监督管理;整顿、接管及终止;附则。 本期摘要刊登《在中国建立汽车金融服务机构体系的可行性及具体方案研究》。下期将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襄阳汽车产业发展情况,阐述了襄阳主要汽车制造企业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该地区的汽车用钢市场需求和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并对襄阳地区汽车用钢的市场前景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6.
按揭购车、金融租赁等消费方式在乘用车领域已很普遍,然而在商用车尤其是重卡领域,金融服务正处于起步阶段。《商用汽车新闻》记者参加陕汽2010年商务大会时,便获悉陕西重汽与多家银行和租赁公司开展金融业务,包括按揭贷款、汽车金融租赁等。  相似文献   

7.
李鸿 《工业会计》2006,(6):66-67
2003年《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以及《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出台后,银监会先后批准了上汽通用、大众、丰田、福特、戴姆勒一克莱斯勒5家外资汽车金融公司从事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有研究者指出,汽车金融公司的进入,将为2004年国内银行对汽车消费“限贷”后的车市带来“鲶鱼效应”--对广大购车群体来说,多了一个专业、便捷、高效的融资通道;同时,即使仍从银行贷款买车,消费者也会享受到比原来更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8.
50周年庆典刚过,我国汽车工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有业内专家预测说,在今后20、30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汽车产业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笔者认为,这一前景仅仅是一种可能。目前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正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如果不能积极而正确地面对和回应这些问题与挑战,中国汽车工业走弯路甚至重蹈巴西覆辙也并非不可能。  相似文献   

9.
2009年对于中国汽车工业而言,是值得铭记的一年,也是特别值得书写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包括汽车行业在内的实体经济,全球汽车产业出现快速下滑;面对严峻形势,我国政府及时出台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稳定了汽车市场,拉动了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0.
企业动态     
《汽车观察》2012,(12):126-127
1.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上海举办2012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高峰论坛11月8日在上海新博览中心举行。上汽集团、米其林、比亚迪、沃尔沃、奇瑞等厂商,以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等该领域专家就电动汽车发展趋势、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新能源汽车技术等议题开展广泛讨论,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和市场推广提供一个交流和共同发展的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