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文 《中国纺织》2007,(8):148-149
自2002年以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了包括开平在内近130个著名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这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引领和体现了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方向和状况。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以产业集群为代表的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将如何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关于纺织服装业提高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纺织服装业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集群化的发展趋势,纺织服装业是最早产生产业集群的行业。产业集群是生产关系变革的必然趋向;只有充分认识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才能不断提高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提高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必须打造产业集群发展的平台体系。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群是江苏省纺织服装业重要的发展特色,目前,江苏省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试点单位66个,其中,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认定的集群33个,数量占全国纺织服装  相似文献   

4.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绝大部分都处在全球价值链的制造环节,由于与治理者的关系属于半层级,所以所有活动的开展都必须严格按照治理者制定的标准和规定进行。从全球价值链治理理论角度分析,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在全球竞争中已经无法以低成本优势参加了,必须从营销环节入手,通过区域特色产业品牌的打造,权利促进我国服装产业集群的成功升级。本文笔者就全球价值链下的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问题进行分析,旨在合理发展与治理者之间的关系,并在全球价值链嵌入多元化的市场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随着2005年全球纺织服装配额如期取消和发达国家跨国采购成为趋势,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企业面临新的全球化自由贸易体制和发展环境,探讨与后配额时代相适应的产业竞争力对策及企业体制,建设与全球化采购对接的供应链体系及商贸渠道,已经成为中国纺织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和具体实施的重要条件。这也是此次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贸易与发展会议的召开背景。  相似文献   

6.
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仅需要全球价值链嵌入和耦合的推动,同时集群的供应链式整合(即地方产业集群在同一地域形成完整或近乎完整的价值链)也是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关键,这样才能保证地方产业集群在与全球价值链耦合时获取价值链中高附加值、核心战略环节的竞争优势。文章阐述了全球价值链与地方产业集群的供应链整合的三种模式,并以中国纺织服装产业为实例,通过苏(横扇镇)、浙(织里镇)、粤(沙溪镇)三地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来分析在面对纺织服装产业“后配额时代”的到来,如何将全球价值链与进行集群供应链式整合并实现产业升级;在此基础上说明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在供应链式整合和嵌入全球价值链过程中所面临的障碍;最后提出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纺织》2008,(4):153
从湖北省经委获悉,6个纺织产业集群被认定为2008年度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分别是:武汉市黄陂区佳海服装产业集群,襄樊市樊城纺织产业集群,汉川市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8.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集群试点单位建设自2002年开展以来,各地纺织服装聚集地积极响应,努力以集群试点单位建设来拉动行业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江苏省作为纺织大省,具有雄厚的纺织服装产业基础,近年来在产业发展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最近的新申请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单位的调研中,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会长谢明向《纺织服装周刊》透露,产业集群试点单位的建设已经成为江苏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9.
为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当前我国纺织行业现状,了解纺织服装企业2008年以来的运营情况,2009年的生产、订单、市场方面的预期,中央扶持纺织行业政策的落实情况以及各产业集群地的发展规划和安排等,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于2月中旬组织了产业集群试点地区调研。《纺织服装周刊》将从本期开始陆续报道进入2009年的各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和表现出的趋势,为转型期的我国各纺织集群地提供更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棉纺、服装,产业集群以及承接转移都是谈安徽纺织不能不谈的几大优势资源。寻找安徽纺织未来发展的新蓝天,也许我们能从安徽省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严立鸣的话里一窥端倪。《纺织服装周刊》:请谈一下安徽纺织业在全国纺织行业中的地位。严立鸣:安徽省纺织服装业在全国各省份中排行第13位,总量优势并不明显。但近年来,安徽纺织发展很快。2006年,全省纺织业和服装业规模以上企业仅为656家,工业增加值67.13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的10%和3.8%。到了2007年底,全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为857  相似文献   

11.
集群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方式和途径,本文就陕西纺织服装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集群进行分析,从地理分布、集群特点及集群内主导产品、企业竞争力等几个方面就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面对纺织服装产业“后配额时代”,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同样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占据不同价值环节的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以全球价值链为视角,以广东沙溪镇休闲装产业集群和浙江织里镇童装产业集群为例,就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升级思路和途径进行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从今年4月份开始,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产业集群工作委员会的组织下,在各专业协会以及《纺织服装周刊》的配合下,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对全国大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14.
在今年9月1日于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中国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授牌仪式上,安徽省望江县凭借多年来纺织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方面的突出贡献,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新兴纺织产业基地。  相似文献   

15.
为推动纺织主业发展,加强与东部沿海纺织产业发达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产业对接,5月26日,陕西成阳市副市长赵庆明带队30多家纺织企业代表团到浙江绍兴考察和交流。绍兴市县等6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家代表出席了咸阳绍兴纺织服装产业合作洽谈会,双方达成投资意向并签订合同。会前,代表团考察了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和市场发展状况。洽谈会上,咸阳市相关领导介  相似文献   

16.
随着2005年全球纺织服装配额如期取消和发达国家跨国采购成为趋势,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企业面临新的全球化自由贸易体制和发展环境,探讨与后配额时代相适应的产业竞争力对策及企业体制,建设与全球化采购对接的供应链体系及商贸渠道,已经成为中国纺织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和具体实施的重要条件。这也是此次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贸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国入世,中国纺织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和明显的区域发展特征。从蕉园飘香的华南,到小河蜿蜒的江南水乡,从渔歌唱晚的海湾,再到平原辽阔的华北、东北,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产业集群星罗棋布,凭借着传统产业的经营优势和劳动力密集优势,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小镇通过发展纺织产业,形成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实力,成为一些地方富民强镇的经济支柱。2002年以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先后选择近140个县级市和镇(街道)作为产业集群试点单位,进行定点指导。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这些小城镇正通过技术进步,品牌提升以及建立产业园区等方式,加快产业升级,他们正成为中国纺织产业不可忽视的生力军。本文主要选取一部分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的、具有专业特色的知名村镇,介绍它们的产业特色及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纺织服装产业具有产业基础雄厚、产业链完整、产业集群发展迅速等优势,综合竞争能力强。近期随着新旧动能转换和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山东省纺织服装产业出现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低碳生态意识差、能源紧缺、人才匮乏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山东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现状,总结山东省纺织服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及遇到的问题,探讨山东省纺织服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李武 《中国纺织》2004,(11):100-103
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将面临哪些机遇挑战?如何构建起一个高效、通畅、品牌化的国际商务平台,纺织服装家族企业发展路向何方?新形势下,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亟待解决好这些问题。然而,破题之法何在?9月25至28日,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贸易与发展暨跨国采购大会在上海隆重开幕。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面临的机遇和形势深入浅出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围绕家族企业体制创新,来自国内外的多家成功家族企业主结合企业自身成长壮大的轨迹阐明了家族企业发展过程中值得注意和解决好的重大问题。在跨国采购大会上,纺织服装生产企业和国外采购商面对面交流、沟通、零距离洽谈跨国采购业务、中国纺织服装企业首次兵团作战,全面对接跨国采购军团。大会取得的效果有待时间检验,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引领和带动下,寻求问题解决的办法已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这一点是尤为可贵的。  相似文献   

20.
为了进一步抓紧社会责任建设的落实,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2006年12月启动了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10+100+1000”项目,即在十个左右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内选择百家骨干企业建立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对上千家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进行社会责任培训,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各产业集群、骨干企业及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培养1500名左右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人员,整个推广活动简称“10+100+1000”项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