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虚拟企业运行中伙伴关系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行过程管理是虚拟企业走向成功的重要环节,良好的伙伴关系则是虚拟企业健康运行的基础和前提。本文针对虚拟企业运行过程中伙伴关系上存在的积弊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构建良好的伙伴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虚拟企业的组织结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从对虚拟企业及其组织运行本质特征的分析出发,重点研究了虚拟企业的组织模式及其结构特点,构建了一个虚拟企业组织结构的一般模型,对虚拟企业及其管理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焦亮 《工业技术经济》2010,29(8):147-149
在知识管理和虚拟企业知识共享风险的研究现状基础上,给出了虚拟企业知识共享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聚类理论建立了虚拟企业知识共享风险评价模型,并进行了企业实例分析,分析结果与企业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从而提供了一条对虚拟企业知识共享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高技术虚拟企业运营模式及其成本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高技术虚拟企业的特征,构建出高技术虚拟企业的参考性运营模式;针对成员企业在合作过程中成本投入的多样性和无边界性特征,提出对各成员企业的成本按其消耗边界分类管理的思想,总结了高技术虚拟企业成本管理机制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5.
向隅 《工业技术经济》2007,26(11):119-121
虚拟企业的内部营销有别于一般企业内部营销.本文在简要介绍虚拟企业的概念及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虚拟企业内部营销的必要性,进而探讨了虚拟企业内部营销的特点,最后,提出了一些虚拟企业开展内部营销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虚拟企业的战略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旨在对虚拟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础理论问题——虚拟企业的战略结构进行初步的探讨。论文在总结基于实体企业的传统战略管理理论范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虚拟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范式,分析了虚拟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与传统战略结构理论的矛盾。在以上理论准备的基础上,提出了虚拟企业战略结构的"导弹模型",阐述了该模型的结构、意义和核心思想,并以典型的虚拟企业——美国耐克(NIKE)公司为例进行了理论分析。该模型的提出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虚拟企业战略管理问题打下了理论基础,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框架。  相似文献   

7.
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二维属性,构建起成员企业的知识管理框架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出以盟主企业为主体,以知识仓库为中心,以知识的学习、共享、集成为主要活动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型.  相似文献   

8.
供应链式虚拟企业是在供应链环境下组建的一种凸显供求关系的虚拟企业,本文在分析供应链式虚拟企业物流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第三方物流与第四方物流的比较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第四方物流的供应链式虚拟企业物流运作模式.该模式借助物流信息平台,对供应链式虚拟企业中的采购、生产、销售的物流运作进行控制与管理.  相似文献   

9.
虚拟企业质量管理的特点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一、虚拟企业与准虚拟企业由于信息技术和通迅技术高度发达,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已可以突破传统的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如合资企业、跨国公司等等,而通过网络、应用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进行分散的互利的合作,一旦合作的目的达到,这种合作关系便宣告解除。因此,它是暂时的,跨越空间可以十分大的合作形式。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劳动经济和技术经济管理研究所所长H·J·Bullinger把这样的网络组织称为虚拟企业。由此可见,虚拟企业不再由确定的结构和可划分的界限能力来定义,而是用相互渗透的和持续变化的结构代替。在美国,由两个以上的…  相似文献   

10.
杨广  郭宏湘 《工业技术经济》2006,25(12):106-108
虚拟企业是由机会推动并由机会定义的基于核心能力而由多个企业组合而成的动态联盟.合作是虚拟企业的本质内涵[1].因此,伙伴选择是虚拟企业运作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虚拟企业的成败.本文采用定量和定性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虚拟企业合作伙伴的选择进行分析,提出了选择合作伙伴的正确途径,对虚拟企业的成功运作将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结合虚拟企业的动态性和间续式结盟特点,探讨了信任、声誉机制在虚拟企业治理中作用。把信任区分为能力信任、善意信任、完整性信任。声誉机制和不同种类信任结合在虚拟企业各阶段作用不同。在虚拟企业构建期,能力信任是结盟合作的基础,声誉机制使得虚拟企业合作伙伴快速选择成为可能。在运行期,主要体现为善意信任的协调功能,声誉机制的稳定功能。在解体期,完整性信任和声誉结合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加快价值工程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降低新药研发成长,从而控制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方法研究中、美两国价值工程在医药领域的发展现状,分析目前其在我国医药领域应用的困难及现实必然性。结果与结论针对现状,建议在政策规定、价值文化等方面要加强建设,为价值工程在我国医药领域的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13.
多联式空调机组系统工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多联式空调机组的特点,阐述了以变频制冷压缩机为核心的两相流体网络模拟法,指出了多联式空调机组存在的问题;讨论了系统稳定可靠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最大容量限度的概念;表明了必须进行整体系统评价标定试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林嵩  许健 《工业技术经济》2016,35(11):109-114
此文回顾了嵌入性内涵及其维度认知的3个视角--经典、虚联系和网络视角。同时发现一般企业、初创企业和跨国企业的嵌入性研究使用的维度视角存在差别。通常意义上的一般企业研究经常运用经典视角和虚联系视角,初创企业研究则多运用经典视角,而跨国企业更倾向于网络视角。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企业嵌入性研究的未来空间。  相似文献   

15.
以韩国首尔图书馆新建项目的全寿命周期设计阶段成本管理中VE的应用为例,着重论述其在建设项目的主体结构和建筑外墙装饰设计方案优选中的应用,并结合权重分析和敏感度分析使方案优选更具科学性,为提高图书馆建设项目的科学决策提供了部分参考,实际应用表明其全寿命期中设计阶段应用价值工程进行成本管理,可以优化设计,从而使工程设计质量得以提高,同时也降低建设成本、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赢得业主的信任。  相似文献   

16.
在建设低碳城市的背景下,提出了低碳大学园区的概念,归纳明确了其内涵和特征。在调查和研究中国大学园区运行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低碳大学园区规划、建设、使用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如:建立强有力的协调机构,正确应用相关政策,完善指标评价和考核体系,大力研发和使用前端技术,创新管理和教育方式等。  相似文献   

17.
The systems perspective discussed by Vargo and Lusch (2010) is an intriguing notion that has the potential to spur the development of a unifying theory of marketing. While that may take time to develop, the perspective offers useful ideas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immediately.  相似文献   

18.
实验物资管理是高校实验教学与科研的基础与保障。目前,笔者学校实验物资管理工作仍采用传统的手工记帐方式,工作效率低、失误率高、信息反馈性差,随着笔者学校办学规模的增大和投资力度的提高,这一弊端日益突出。为此,笔者利用先进的PowerBuilder 8.0开发工具,设计并实现了可全面实现高校实验物资管理任务的“实验物资管理系统”。本文详细介绍了“实验物资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运行环境及其所实现的功能和运行效果。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presents a simple, fast method (or management tool) for the analysis and improvement of software-intensive complex products and systems (CoPS) called software analysis-software improvement (SA-SI). The tool relies on outside intervention, rapid data collection and structured in-company workshops. The distinctive feature of the method is that it focuses on the 'soft', human side of the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examines and compares formal (or rational) processes ('what should be') with real, actual practices ('what is'), in order to identify problems, their causes and strategies for improvement. The tool complements existing formal approaches by delivering a 'bottom up', grass roots, practitioner view of real processes in action. The purpose of SA-SI is to help overcome the severe problems of measuring, analys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in large scale, complex software projects. An illustrative case example (Company X) is used to show how the tool is applied and how it confronts the problem of actual/real processes differing from ideal/formal processes. It also shows how SA-SI is used to identify process 'hot spots'(severe problems), analyse their causes and identify solutions. The paper provides guidance on typical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running SA-SI and how to overcome them. It also shows how the tool has been modified and extended to deal with other complex domains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issues. Although SA-SI cannot be a substitute for a change programme, it can play a useful part in complementing ongoing improvement activities. From a research perspective, the method helps link up studies from the organisational development and software fields and assists in 'closing the loop' between innovation research and business practice.  相似文献   

20.
The acknowledgement of a research tradition by other disciplines shows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roader bod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ontribution of IMP (Industrial Marketing and Purchasing) research to broader research disciplines by analyzing how researchers within and beyond IMP have cited core IMP articles. First, through quantitative bibliometric analysis, the paper identifies the diffusion to other research disciplines. Thereafter, through qualitative analysis, the impact of the IMP perspective is captured to understand how strong these imprints are. The analyses show that IMP research has been noticed among a range of adjacent research disciplines. However, the use of IMP references has generally been rudimentary, and without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 ontology, meaning that IMP still has some “weak ties” to the other disciplines. Establishing IMP's contribution through enduring imprints would need further engagement with researchers from other research disciplines and publications in top journals. The paper contributes empirically with how the IMP perspective has spread beyond the IMP Group and theoretically by adding insight into how research ideas travel and transform to other disciplin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