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1月16日,国家能源局资质管理中心发布了《能源行业信用状况年度分析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2018年,能源行业信用信息平台共归集市场主体(含行业协会及企业)81181个,其中电力行业市场主体34111个,占归集市场主体总数的42%,较2017年增长超过3倍。同时,归集各类行业评价以及公共信用评价信息48000余条,数据归集工作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正>2017年12月8日,在全国电力业务资质管理工作会议暨能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上,国家能源局电力业务资质管理中心发布了《能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报告(2017)》。该报告是我国首份能源行业信用体系发展报告,为我国能源行业市场更加规范、有序运行提供了依据和保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正一一一一一一国家能源局电力业务资质管理中心依托国家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共享归集能源行业失信联合惩戒对象信用信息,每月编制《能源行业失信联合惩戒对象统计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月度报告"),定期发送至国家能源局专业司、派出机构、重点能源企业和行业协会,为预警信用风险、提升监管效能、服务企业需求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截至目前,已编制月度报告20份。  相似文献   

4.
近期,国家能源局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精神,对能源行业信用制度进行全面修订,相继发布了《能源行业市场主体信用数据清单(2022年版)》《能源行业市场主体信用行为清单(2022年版)》《能源行业信用信息应用清单(2023年版)》(以下分别简称《数据清单》《行为清单》《应用清单》,统称“三清单”)。“三清单”系统规范能源行业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失信行为分类及相应奖惩措施应用,体现以法治思维引领能源行业信用管理最新实践成果,为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探索能源监管良法善治新路径夯实制度基础。为更好地了解“三清单”内容和立法精神,本刊编辑部组织专家学者围绕“三清单”制度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正>7月29日至8月1日,国家能源局资质中心主任陈涛带队赴上海市和浙江省,就资质管理和信用监管工作开展调研。调研组与华东能源监管局、浙江能源监管办进行了座谈,沟通交流了资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最多跑一次"、能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资质许可制度执行等方面工作情况、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以及下一阶段的工作思路。实地调研了上海市电管家集团和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中心,深入了解了综合能  相似文献   

6.
资质中心2003年应电力体制改革而生,其使命是做好以行政许可为核心的资质管理,推进能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资质管理是能源监管的有机组成部分,着力规范电力市场准入,维护电力市场秩序;能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助力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营造行业诚信经营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7.
动态     
正《能源行业信用状况年度报告(2020)》发布为全面准确反映能源行业市场主体信用状况,持续推进能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国家能源局电力业务资质管理中心编制并发布《能源行业信用状况年度报告(2020)》。《报告》对81409家能源企业进行了信用状况综合分析,其中电力类38025家,占比为47%;油气类25675家,占比为31%;煤炭类17709家,占比为22%,  相似文献   

8.
<正>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2017年12月8日,全国电力业务资质管理工作会议暨能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发布了《能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报告》,并对能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信用体系的建立对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相似文献   

9.
动态     
正电力业务资质管理和能源行业信用状况年度报告发布7月28日,国家能源局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了由国家能源局电力业务资质管理中心(以下简称"资质中心")编制的《电力业务资质管理年度报告(2021)》和《能源行业信用状况年度报告(2021)》。《电力业务资质管理年度报告(2021)》从持证企业分布与发展、市场主体特征与结构及资质管理与能源改革发展三个方面,对4万多家持证企业的区域分布、市场准入退出情况、业务规模结构及其变化情况等进行梳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正>1月16日,国家能源局召开资质管理和信用工作会议,总结2018年工作,部署2019年任务,并发布能源行业信用状况年度分析报告。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宝华出席会议并讲话。刘宝华指出,2018年国家能源局资质管理系统认真履行职责,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简化优化许可条件,积极拓展监管手段,创新资质采认机制,信用监管实现破冰,各方面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相似文献   

11.
正8月20日,第三届"信用电力"网络知识竞赛活动在北京正式启动。本次竞赛活动得到了能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高度重视。国家能源局资质中心陈静副主任在指导讲话中指出,第三届"信用电力"知识竞赛活动的举办是能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中电联为此认真准备、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竞赛活动的顺利启动对普及信用  相似文献   

12.
2022年是能源监管“效能提升年”,切实提升监管效能是深化政府职能转变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能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7月16日,国家能源局印发《能源行业市场主体信用数据清单(2022年版)》和《能源行业市场主体信用行为清单(2022年版)》,进一步明确了能源行业公共信用信息的归集范围和来源,统一确定了能源行业失信行为不同程度的具体分类,从信用角度为提升能源监管效能提供了重要支持,也从能源监管角度为推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探索路径。  相似文献   

13.
政策     
正能源行业2020年资质管理和信用工作要点发布5月15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国家能源局2020年资质管理和信用工作要点》。要求重点抓好4大方面共16项重点工作。《工作要点》提出,要简化许可,助力营商环境改善。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推进证明事项清理工作,创新许可审批方式,落实"证照分离"改革要求,修改完善许可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14.
能源行业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领域,推进能源信用体系建设是促进能源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全面提升能源治理效能、加强能源安全保障的重要手段。今年印发的《应用清单》与2022年印发的《数据清单》《行为清单》相互衔接,形成了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配套制度体系。“三清单”分别从信用数据、信用行为、信用应用三个层面进行了规范,对能源领域信用信息归集共享目录、信用行为的分类规范,以及根据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结果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进行了明确,提供了规范性指引。  相似文献   

15.
正为进一步挖掘并发挥信用管理在电力物资管理领域的潜在价值,结合供应商资质能力信息核实业务实例,在国网电子商务平台的基础上,以核实数据服务辅助系统为补充手段,提高核实数据质量,贯通核实成果应用,服务企业招标采购,有效防范了采购风险、履约风险和质量风险。  相似文献   

16.
正为鼓励和引导能源行业失信主体主动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形成良好的行业诚信氛围,4月12日,国家能源局发布《能源行业市场主体信用修复管理办法(试行)》。《修复管理办法》提出能源行业市场主体申请信用修复的条件。即失信信息所涉及的行政处罚、行政检查、行政裁决等行政决定明确的责任和义务履行完毕,并经作出行政决定的单位确认;按要求作出信用承诺。除规定  相似文献   

17.
动态     
正资质中心开展工商营业执照被吊销企业许可证注销工作6月1日,国家能源局电力业务资质管理中心依托能源信用信息平台,定期从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归集持证企业工商营业执照吊销信息。截至2020年5月,共有85家持有电力业务许可证或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企业被吊销工商营业执照。其中,电力业务许可证持证企业52家,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持证企业33家。资质中心组织派出机构对确有问题的62家企业及时依法办理了许可证注销手续;5家企业正在核实中,拟于近期办理注销手续;督促其余18家企业尽快与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联系。  相似文献   

18.
<正>国家能源局近日印发了《能源行业市场主体信用评价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并正式成立"能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业内人士认为,这意味着我国能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进—步加快,加速进入"信用"监管时代。根据评价办法,能源企业存在以下6项严重失信行为的,将实行一票否决制:一是在信  相似文献   

19.
<正>4月2日,国家能源局资质中心在京组织召开电力业务资质许可信用监管研究工作座谈会,启动相关课题研究,部署推进信用监管工作。根据《国家能源局2019年资质管理和信用工作要点》要求,为顺利实施电力业务许可和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信用分类监管,资质中心组织有关派出机构成立了工作研究组,就许可信用监管顶层框架、电力企业信用分类等级评定标准、电力业务  相似文献   

20.
我国能源行业的信息化可以说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长期的发展.现在我国能源行业信息化水平已经取得很大的提高。2000年以来,能源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快,在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信息安全体系的建设和信息化管理以及标准的完善等四大方面都取得较大成果。特别是在2004年,持续近两年的能源短缺现象进一步加重,电荒、油荒、煤荒等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