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3月18日,中哈原油计量研讨会在阿拉山口召开.来自中国计量院、大庆计量站、哈国计量院和乌鲁木齐输油气分公司等单位的计量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通报了中哈原油管道近3年的运行情况,以及中哈原油管道原油计量交接和计量交接监督等情况。  相似文献   

2.
射频原油含水监控系统在原油交接计量站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决饶任输油线原油交接计量中含水超标控制的问题.华北油田公司第三采油厂在原油交接计量站应用射频原油含水监控系统,对原油含水变化进行在线连续监控,实现原油含水超标报警,做到含水超标发现早,控制早,避免了原油交接中的计量纠纷。  相似文献   

3.
安塞油田是陕西省境内最大的原油生产基地,分布于志丹、安塞、子长、宝塔区境内,是一个大型的特低渗整装大油田。现有油水井4000余口,年生产能力200多万吨。管理范围达3600余平方公里。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具有安塞油田特色的开发理论和技术系列,走出了一条效益开发三低油田的路子,形成了享誉石油界的“安塞模式”根据安塞油田集输工艺流程现状,原油计量系统分为4级计量:对外原油交接计量——采油作业区净化油交接计量——井区原油计量——井站点原油计量。每一口采油井抽出的原油沿着地面铺设的管道流向计量站;计量站将各井产出…  相似文献   

4.
新疆油田采油一厂红五作业区红东运行组管辖着红山嘴区块7座计量站,承担着8.6万t/a原油生产任务,安全生产一直是现场管理的重心。然而,冬季生产过程中由于部分计量站水套炉停炉频繁,存在诱发集油线凝管的事故隐患。2003年针对17号站水套炉停炉频繁的实际问题,成立了以工程师、技术骨于相结合的QC小组。  相似文献   

5.
油气储运中心是集原油储、运、销一体化的专业化单位,承担着中原油田85%以上原油的计量交接、储运和外销任务,其外销原油质量指标的控制情况直接影响到整个中原油田的形象。2017年外销原油在中原油田出现2次超标,均及时处理,未对下游用户造成损失。对外销原油的测量系统进行分析,统计了中原油田外销原油有机氯控制指标能力,并分析了造成原油有机氯超标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过改进措施的实施,中原油田外销原油有机氯含量的过程能力由0.73上升到1.64,外销原油有机氯指标合格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作为商品的原油在国际上的贸易量将会逐年增加。特别是近几年 ,我国原油贸易计量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不断加快 ,因此 ,准确、统一的原油贸易计量方法很重要。使用立式金属罐进行原油计量的必要性1 提高计量准确度的要求从目前来看 ,国际上原油贸易交接计量有两种方法 :动态计量和静态计量 ,所使用的计量器具分别为立式金属罐和流量计。这两种计量器具在具体使用中有不同的特点。(1)流量计测量准确度的影响因素动态的流量测量对象是一个始终处于流动变化状态下。多年来 ,我国原油计量测量一贯选用 0 .2级容积式流量…  相似文献   

7.
密度法油井计量技术的应用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一、概述 为解决大庆油田高含水期油井计量问题,自1989年以来,我局对已建的计量站进行了技术改造,共计改造和新建密度法油井两相计量站1000余座。这项技术的推广实施,使大庆油田的油井计量技术水平实现了仪表化、自动化和微机化,为油田稳油控水的开发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提高了油井生产管理水平。 密度法油井计量技术的核心是应用密度计测量高含水原油的含水率,与传统的油井两相分离器相配套,再配用微机实现油井分离器的自动控制和数据处理,以实现油井的油、气、水产量计量。  相似文献   

8.
彭展  陈珂  胡智慧  彭凯  赵欣 《化工管理》2004,(12):53-53
中石化巴陵石化公司供销部计量站担负着巴陵石化公司所有管输液态化工原料、原油和炼油产品的计量工作。这个由22名职工组成的计量站,默默无闻地为企业把好计量关,使公司炼油、化工原料综合损耗率逐年下降,最近三年累计降耗创效3100万元。  相似文献   

9.
《计量法》实施以来,计量工作基本纳入了法制监督管理轨道.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企业计量监督管理的意识还不够强。比如:生产一线的部分计量器具不能做到全部按周期检定.有的录取数据不认真.抄表不按时.凭经验搞假数据等现象仍然存在.给石油企业原油生产和经济效益造成了较大影响。要改变这些现象,石油企业就要把《计量法》贯彻实施落到实处.加强计量监督管理意识.促进企业的计量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为确保原油、天然气顺利交接和资金的正常结算,从2005年起,在原油、天然气销售全系统范围内建立了20多个计量监督站点。主要承担油田区域的原油、天然气外销和计量监督任务,重点负责解决原油、天然气交接现场发生的计量监督纠纷。由于种种原因,近几年原油、天然气交接双方计量纠纷频发,特别是原油交接,每年都要发生计量纠纷多起。参照原油用户反馈的信息,有  相似文献   

11.
长庆油田原油集输主要采用将混合液汇输到集输站,经分离脱水脱气处理后进行管输,对原油的计量主要采用含水仪配合流量计的方法。目前测量原油含水率的技术中,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原油的腐蚀性较强,结垢、结蜡严重,致使仪表长期运行可靠性差,尤其是无法消除密度、含气等对含水率测量带来的影响。多品质低含气混输原油低含水率监测传感器,通过良好的技术改进,不仅解决了原油含水率的在线测量问题,而且可为油田分线计量监测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浅谈立式金属罐容量全站仪法检定中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证立式金属罐计量检定工作的质量,必须对全站仪的计量技术特性、检定数据有效、合理性及检定数据的后处理等加以有效的质量控制。这些控制是建立在对全站仪及其检定立罐技术细节的充分认识基础上的,它可以确保立罐检定数据、出具的检定结果数据的准确可靠。避免不合格的计量数据的传递。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联合站油水分离、原油沉降、原油脱烃、原油外输生产环节的能耗测试、数据分析,找到了目前联合站存在高耗能问题所在,从联合站的流程工艺、参数优化等方面提出了提高联合站能耗效率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安塞油田于1988年正式投入工业开发,是典型的低产低效油田,目前的站内计量方式是原油收集采用井口加温,井组双管进站,站内单井计量的工艺流程。近年来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导致部分油井单量时间不足或无法正常单量。为解决该问题,公司引进西安东风机电公司生产的CMS油气分离计量系统在安塞油田进行试用。经过近一年的试验及大量现场数据比对,从精度、适应性、稳定性、经济性等方面得出该系统可适用于安塞油田,用于解决油井单量等问题。并对该系统在安塞油田的应用及推广价值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5.
国内原油长输管道交接计量大多采用大口径容积式流量计。尽管容积式流量计误差可控制在±0.2%以内,但受制造工艺和使用条件,以及流量计检定工况与交接工况的差异、油品物性参数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流量计的计量误差有时较大。以交接计量油量计算实例,探讨采用流量计系数修正的方法,降低容积式流量计的计量误差。  相似文献   

16.
加工长输管道管输原油的石化企业应承担多少管道损耗指标,多年来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查阅历史文件并根据现实原油长输管道管输损耗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长输管道在不同运行方式下,石化企业应承担的管输损耗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稠油处理联合站原油含水质量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质量管理和生产流程控制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稠油处理联合站原油脱水处理过程,提出了"分段控制、分段达标"的质量控制措施,讨论了质量控制点的选择原则,并针对原油处理生产工艺流程,选择了质量控制点,对影响质量控制指标的各个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措施,实现了从管"结果"变为管"因素",对各个控制段和控制点的指标及时进行检验,把不合格品消失在它的形成过程之中,并做到不断的质量改进。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长庆油田技术监测中心计量技术机构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根据计量服务保障能力达到的目标,提出了提升计量服务保障能力需做的主要工作是逐步完善量值传递与量值溯源体系、不断加强计量保障资源的配置、加强石油专用计量器具的管理与检测和构建计量管理信息服务平台。通过这些工作来提高计量检定站的计量服务保障能力,为大油田未来的发展提供坚强有力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  相似文献   

19.
哈萨克斯坦KMK石油公司拥有肯基亚克盐上稀油油田和稠油油田,稀油油田建设4座计量站和1座处理能力20×104t/a的稀油处理站。随着国际油价的上升,KMK石油公司拥有的稠油资源将启动开采。稠油油田开采初期产液的去向依赖现有的稀油处理站。稠油进入稀油处理站将给原油处理带来一系列过程变化。基于现有的原油处理能力,不同的进站稠油参数将影响处理过程参数的变化。就稀油处理站现有的工艺流程进稠油量的最大化,从而节约稠油油田开采初期原油处理环节的工程投资,满足稠油试采初期的原油处理条件。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仪长管道原油动态交接计量的现状,探讨了原油动态计量交接中误差产生的原因,分析了流量计、原油密度、原油含水量、油品温度和压力以及其它因素引起的误差,提出了消减误差的方法及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