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水平井产能计算发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40年代起,国内外对水平井产能作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产能公式,其间经过学者不断的研究与改进,水平井产能公式越来越接近于油田生产实际。本文从水平井产能研究的方法,水平井产能公式等方面进行综合的阐述,指出了不同产能公式的不同适用范围,分析了水平井产能的影响因素以及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
李鹏  王军红  朵玉明 《化工管理》2013,(10):221-221
压裂水平井主要是开发特殊以及无法动用储量的一项最佳技术方法,被普遍的应用于油气田开发中。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首先概述了压裂水平井的产能预测模型,其次,对压裂水平井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水平井产能预测与完井参数优化设计软件主要是以提高油井产能为目标,实现对水平井产能的预测与完井参数的优选.对不同完井方式下的表皮系数进行计算,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定理,以不同完井方式下水平井筒内单相变质量流动压降方程为基础,建立油藏与井筒耦合的产能计算模型,利用迭代方法求解完井段压力和流量分布,分析井筒力学参数、油藏参数、完井参数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并用现场数据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4.
目前,开采致密油藏逐渐变成各个油田增加产量的主要途径,但致密油藏的开采技术条件有限,随着近年来水平井压裂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分段水平井压裂技术已经应用于致密油藏并取得了增产的效果。压裂水平井的产能是在水平井的理论研究过程中的重要参数,同时进行压裂水平井的产能也是水平井进行压裂过程中的参数优选和取得良好的开采效果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水平井压裂优化设计软件采用先进的拟三维模型对裂缝进行准确的设计,根据裂缝尺寸设计合理的泵注工序,模拟裂缝在地层中的延伸情况及泵压变化情况,并根据地层及生产工艺计算出压裂后的产能.是国内目前唯一采用最新压裂设计理念的一套压裂优化设计软件,与实际生产数据拟合度高,在现场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本文的研究目的为针对气藏水平井排液采气来对水平井射孔密度进行优化设计.笔者首先假设气藏内为单相渗流,建立了水平气井的产能公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气、水同产时产能方程.研究中根据气井携液临界流量、气藏—井筒耦合模型,建立了满足气井携液的水平井变密度射孔的设计流程.  相似文献   

7.
水平井射孔油井产能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传统的水平井射孔完井产能解析公式或恒生产指数的计算难以准确预测其产能的情况,在时,运用分段数值计算的方法,建立微元段的油藏渗流模型和井筒内流动压力损失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耦合计算。选取不同的射孔参数,对其进行产能预测,计算出水平井射孔段长度与压力和流量的关系曲线。  相似文献   

8.
完井效率的评价是对完井后产能的影响进行的评价、其实质是油气层损害评价技术;因此,完井效率评价就是围绕着产能与油气损害进行.表皮系数是完井效率评价主要影响因素,表皮系数越大完井效率越小,反之表皮系数越小完井效率越大.应用水平井完井效率来预测完井的产能,合理的选择水平井完井方式来满足油田的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9.
水平井采油工程分析设计软件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平井采油工程分析设计软件基于任意井眼轨迹设计,能够进行水平井开采工程方面的分析和优化设计工作.软件具有产能预测、管杆柱力学分析、油管校核及设计、机采方式优选、抽汲参数优化设计、井下工具通过能力和井眼轨迹计算等功能.  相似文献   

10.
水平井技术成为辽河油田二次开发的主力技术。水平井的适应性包括三方面:一是油藏地质参数对水平井开发的适应性;二是水平井钻采技术的适应性;三是经济适应性。水平井技术是降低单位产能建设投资、提高开发效益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文章主要以辽河油田水平井的应用为例,结合水平井技术的特点和实践经验,从三个方面总结了水平井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1.
利用水平井开发的油藏类型已从单一的砂砾岩稠油油藏扩大到非稠油的边底水断块油藏、裂缝性油藏、整装高含水油藏、地层不整合油藏和低渗透油藏等,从老油田挖潜转向新区产能建设和老区调整,特别是在油田高含水后期挖掘剩余油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水平井采油技术也由过去的全井段合采发展成为水平井段分段开采和分支井的不同井眼选择性开采技术。水平井分段优化技术可对水平井进行分段优化,并可对生产状况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目前采油工程与油藏工程中广泛采用的几种水平井产能预测公式,并指出其不足之处,为进一步提高产能预测的准确性,本文建立了产能预测半解析模型.该模型运用镜像反映和势叠加原理分段进行油藏渗流和井筒流动的耦合,并通过迭代计算求得整个油井产能.经现场实际验证,利用该模型计算得到的值与现场实测值相对误差小于16%,与四种水平井产能解析模型的计算值相比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13.
YP1区块扶余油层共钻9口水平井,均采用多裂缝体积压裂工艺后投产,其中5口井进行了试油求产初期产能,其它4口井在压后放喷结束后直接抽油投产.资料评价方面包括水平井压后放喷工作制度的制定、压后产能的计算评价,因为水平井资料评价是一个新的领域,需要逐步的总结,这里对YP1区块的试油资料、生产资料进行了总结分析,对试油阶段压后放喷工作制度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出YP1区块合理的放喷工作制度,此外,还总结了投产后的水平井单井可采储量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赵丹 《化工管理》2013,(18):238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石油油藏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水平井可以改变油藏的渗流和供油面积,达到加强和扩大的目的,为了能够更好的利用水平井技术来帮助油气井产能,注入能力以及动用的储量等基本作用奠定了基础,这也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所要发展的趋势,是以后石油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最主要的措施之一.其中需要对水平井技术工艺的特征进行探讨和研究,对水平井技术工艺的特性进行研究和更新,也是在推进石油企业的发展和进步.研究水平井大修的工艺技术是提高水平井大修工艺技术水平最有效的方法,研究水平井大修的工艺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吴仓堡区长611、长612油层组在区域内连片分布,储层有效厚度大,含油性好,试采试油效果好。长611油层组厚度8~14m,渗透率0.89mD,长612油层组厚度14~20m,渗透率0.88mD,属于特低渗储层。从2006年10月2日第一口水平井吴平6完钻以来,目前我们新寨作业区已有16口水平井投产,平均水平段长380m,钻遇油层为333.7m,油层钻遇率达到86.9%。水平井平均单井日产油3.98t,综合含水28.3%,相对初期水平产能总体仍然偏低。2012年通过开展水平井专项治理:实施水平井压裂、找水、酸化、刮削、加深、注水井深部调剖、注采调整等综合性措施,提高水平井单井产能,本文主要是对以上措施效果进行评价,并制定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
水平井产能一般是同区块直井产能的2~6倍,建井投资一般是直井的1.5~3倍,具有较好的性价比。水平井技术已成为中国石化上游发展的重要支撑。自2011年底以来,中国石化五大会战如火如荼,捷报频传,有力带动了油田板块全面加快发展。截至5月底,油田板块共生产原油1786.2万吨,同比增加22.39万吨;生产天然气68.45亿立方米,同比增加8.37亿立方米。会战取得如此成绩,水平井技术的应用功不可没。今年5月,集团公司召开了水平井应用交流会,这次会议是中国石化第三次专门针对水平井而召开的  相似文献   

17.
XX油田主力区块已进入“双高”开发后期,产能新井井型由传统的定向井变为以水平井为主,井型变化带来产能投资的大幅上升,而由于部署目标区品位逐年降低,水平井初期平均日产油能力仅为8吨,油田百万吨产能投资居高不下。在效益开发的大背景下,面对保产量与控投资的矛盾,近年来开展老油田产能井降本增效探索,在确保新井产能的基础上,全环节控制投资,百万吨产能投资大幅下降,取得开发效果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18.
针对浅层块状底水特超稠油、薄层边底水及深层边水特稠油等不同类型稠油油藏特点,重点从水平井完井结构、完井成本、防砂效果、满足产能要求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适合不同类型稠油热采水平井完井方式,并对其在辽河油田现场适应性做了对比、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9.
朵玉明  王军红 《化工管理》2013,(10):103-103
在上个世纪的后期石油工业发展又有了巨大的进步,水平井的大规模钻井以及应用就是一个方面,我国的鄂尔多斯地区水平井也在这一时期开始成为石油开采的新亮点。水平井技术在降低油气资源开发成本和提高油气井的产能等方面都存在优势。本文对都鄂尔多斯地区水平井及水平井测井解释技术的发展做了简单的介绍,对水平井测井环境和测井解释遇到的问题作了分析,根据当前鄂尔多斯地区水平井测井解释现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案:比较借鉴国外基础上创新我国的水平井解释技术,在复杂的地区研究测井解释技术等。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镇407井区目前水平井的生产情况进行分析,认识到由于镇407井区前期井网不完善,注水滞后,水平井产能递减较大。随着注采井网的完善,加之区内微裂缝发育,镇407井区局部注水受限。进而结合目前已投产井的生产情况对目前的注采井网进行分析,认识到注采井网不完善是造成镇407井区水平井递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