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林 《华北电业》2005,(5):40-43
尊重从职业称谓开始 农民工是指进城务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近年来,其生存环境恶化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
近一段时间,我国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中央为此发布2006年一号文件。为贯彻该文件,需清醒地认识到:一号文件实质是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工业反哺农村有深刻的历史背景、经济背景;农民工进城务工不一定会抢城镇居民的“饭碗”,农民工进城务工成本收益分析应考虑机会收益(人力资本的投入)因素。  相似文献   

3.
工程建设行业劳动力市场现状工程建设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施工生产的主要劳动力是农民工,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工程建设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户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或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民工已经成为经济建设的生力军。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上年增加1055万人,增长4.4%。建筑业农民工数量仅次于制造业居第二位,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框架:农民“想出去”、“出得去”、农民知道“往哪儿去”、农民能够“进得去”、“住得下”、“住下去”、“放心住下去”,并在劳动力转移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财税政策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助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财政投入降低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增加能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条件的基本公共服务;以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农民工进城就业;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的过程是大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并定居于城镇的过程,因此,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为进城农民工在城镇的定居创造条件。可眼下,不仅居高不  相似文献   

6.
《施工企业管理》2008,(5):53-55
建筑施工行业属于农民工比较集中的行业。建筑施工业的农民工队伍依然存在着文化素质低、接受技能培训比例低和持证上岗率低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建筑施工业的发展,也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体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7.
建筑施工业农民工素质与技能培训的现状和问题 建筑施工行业属于农民工比较集中的行业.建筑施工业的农民工队伍依然存在着文化素质低、接受技能培训比例低和持证上岗率低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建筑施工业的发展,也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体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8.
伴随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发展,日益壮大的农村进城务工队伍已成为一个庞大的就业群体。大量农村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必然会对城市居民的就业产生一定影响。文章从经济学角度出发,运用劳动力供求理论进行分析,认为农村务工人员的流入对城市居民就业产生一定“挤出效应”,但同时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一部分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具有二元劳动力市场结构,农民工市场属于第二劳动力市场。农民工市场的均衡模型表明,供需弹性的相对大小会影响农民工市场的自动调节,进而引起农民工市场的均衡与波动。以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构成以及城市农民工市场的波动情况为视角,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可分为三个阶段。2003年以前城市农民工市场可以自动达到供求均衡,而2004年以后则交替出现"民工荒"和失业等劳动力市场的缺口,主要是由于农民工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弹性的相对大小发生了变化。新《劳动法》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但尚无法确定其是否会改变供需弹性的相对大小,因而也无法确定是否引起了农民工市场的波动。短期内,政府可以通过影响供需弹性的相对大小来降低城市农民工市场的波动,长期而言,只有采取有力措施变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为一元劳动力市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民工市场的波动问题。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拉动内需、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剪刀差的存在,我国目前城乡差别较大,这种差别不仅体现在城乡居民收入上,也体现在各自的生存环境、享受的公共资源上。所以,不断有浩浩荡荡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以取得较高的收入,获得较好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既是我国城市化的产物,又是我国城市化滞后的表现,是我国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的一种独特现象。这种独特性折射出农民工的非农化并没有带动他们的身会身份转变,在《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中,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对于稳定改革发展的全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玲 《河北工业科技》2012,29(3):199-202
农民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在于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并通过政策措施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规模。因此要大力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提高自身素质;建立城乡统筹就业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城乡、区域间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规范劳务服务管理,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组织化程度;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农村劳动力供求信息系统;打造劳务输出品牌,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输出的绿色通道;加强政策激励,引导农民工自主创业。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用工荒”和大学生“求职难”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失衡的重要表现。文章基于就业理论的最新发展,分析我国“用工荒”和“求职难”并存的原因,认为产业结构、人力资源结构的失衡以及分配结构不合理等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然后分析现行税收政策在失业的结构性因素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改善收入分配结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工人供给严重短缺。从"机会成本"理论的角度分析农民工的选择。企业可通过完善工资福利制度,使务工的机会成本小于务农的机会成本;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产业升级和产业布局调整;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降低农民工服务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机会成本等途径解决用工荒,以走出劳动力短缺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聚、城镇化及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三个方面.原有测量产业集聚水平的指标很难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汇总和比较,在分析产业集聚和城镇化水平对农村劳动转移的影响时,可以用人均产值近似反映产业集聚水平.利用计量经济学多元线性模型,可以较好的解释产业集聚和城镇化水平对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倾向的显著性影响.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倾向,受到当地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同时受到当地人均生产总值与周边区域人均生产总值的比值的影响.当地城镇水平对农村劳动力的本地转移倾向影响更大一些.当地人均生产总值要比周边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对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倾向的影响要大.  相似文献   

16.
三、乡镇煤矿技术进步的原则和目标乡镇煤矿的技术进步,首先,要考虑我国特有的国情。我们的国情,除煤炭资源丰富外,还有劳动力多的优势,尤其是农村,在目前普遍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大约有1亿多农民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寻找新的就业门路。今后,随着农业人口增加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还会增多。据估算,到2000年,全国乡镇仍有7000多万名适龄劳动力投入市场。因  相似文献   

17.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是一项便民、富民的大事,是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举措,也是落实十七大精神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工作。为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只有提高认识、强化措施、突出技能把培训的落脚点放在安置就业,增加农村收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来,才能实现和谐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路径及其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恶化明显,自然资源被掠夺,环境污染加剧。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通过人口集聚、经济增长、收入增加、产业转移、技术进步和城市扩张等几种路径实现。文章通过理论分析了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路径,并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验证影响路径的效应。其中,经济增长可以改善城镇化过程中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人口集聚、收入增加、产业转移和城市扩张则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加剧。针对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认为需要控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合理规划城市布局。  相似文献   

19.
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随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必然现象,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中国,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破解"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不同国家及同一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存在不同模式.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可划分为发达地区的区域内转移、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内转移和跨区域转移等三种模式.分析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从中得到启示,为浙江及其他地区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宏观视点     
人保部:促进就业要打组合拳为应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包括增加岗位、稳定劳动关系、鼓励自主创业、强化公共服务等一系列促进就业的组合拳正在密集推出,以全力确保就业形势稳定。这是日前在京召开的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发布的消息。目前,我国就业正面临新的挑战。在劳动力供给方面,据调查,今年春节有约60%的农民工回家过年,正月十五后其中80%左右的农民工返城务工。返城的农民工中,约八成回原岗位工作,其余的还在寻找岗位中。未返城的农民工多数就近就地就业,只有少数人从事农业生产。今年7月,预计还将有700万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