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靶向给药系统是诊断和治疗癌症的一种有效方法,因其副作用小、治疗效果好而受到广泛关注。叶酸受体在多数癌细胞表面过度表达,但在正常细胞表面低表达或未表达,与配体叶酸具有高度的亲和力。叶酸连接到药物载体上,可靶向作用于癌细胞。介绍了叶酸与叶酸受体,简述了叶酸受体介导靶向的作用机制,讨论了叶酸连接脂质体、胶束、纳米粒、聚合物载体、液晶叶酸纳米粒、负载药物通过叶酸受体介导诊治癌症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了叶酸受体介导靶向给药系统的未来研究方向:一是对叶酸受体介导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二是对药物释放后载体的体内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做进一步探索;三是研究单一、易合成但高效的诊断或治疗剂,减少材料浪费,简化给药方式。  相似文献   

2.
纳米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纳米高分子复合材料是近年来高分子材料科学的一个发展十分迅速的新领域。一般来说,它是指分散相尺寸至少有一维小于100纳米的复合材料。这种新型复合材料可以将无机材料的刚性、尺寸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与高分子材料的韧性、可加工性及介电性质完美地结合起来,开辟了复合材料的新时代,制备纳米复合材料已成为获得高性能复合材料的重要方法之一。纳米粒子粒径小,表面能大,极容易发生团聚,影响它在聚合物中的均匀分散,使复合材料达不到理想的性能。为了提高纳米粒子在聚合物中的分散能力,增加纳米粒子与…  相似文献   

3.
原位聚合法在纳米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原位聚合法多适用于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针对原位聚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纳米粒子的表面处理和在基体中的分散、纳米粒子与聚合物之间的界面结合,以及复合材料各方面的性能改善等方面上,综述了近年来原位聚合法在纳米复合材料方面的应用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聚合物发泡材料的研究工作逐步加深,针对这一情况,文章综述了聚合物发泡过程中物理、化学、复合三种类型发泡剂的使用状况,对聚合物发泡材料制备工艺的研究进展及相关技术的现状、改进方向、应用领域进行了总结,并针对聚合物发泡材料改性研究从填充改性发泡材料研究进展、纳米粒子改性聚合物发泡材料研究进展、共混改性聚合物发泡材料研究进展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二硫键在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MSNs)表面引入温敏性胶束作为控制药物释放的开关,研发了一种新型的多重刺激响应性双载药MSNs用于肿瘤治疗。体外药物累积释放曲线在低温下表现出低水平的早期泄漏,而在40℃及GSH刺激下则显著增强释放,表现出温度/还原/pH依赖性和持续性释放行为。体外细胞实验结果表明,DMSFPD纳米颗粒能被肿瘤细胞有效摄取。在高温40℃下,DMSFPD显示出最强的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6.
树枝状聚合物(dendrimer)是一种新近发展起来的纳米级聚合物,具有树枝状的骨架和球状外形,树枝状分支的末端连接数目众多的活性官能团。药物既可以被包封在树枝状聚合物骨架内部的空腔,也可以化学偶联在树枝状聚合物表面的官能团上。表面的官能团还能同时连接多种对机体某些器官、组织和细胞有特异性相互作用的靶向配基,从而将包封的药物或者偶联的药物带到病变部位实现靶向治疗。同时,树枝状聚合物粒径很小,范围从G0代到G10代只有1~15nm,偶联药物之后也不会超过30nm,这样的粒径范围使得以树枝状聚合物为基础制备的纳米粒具有较强的高通透高滞留效应效应(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EPR),从而对肿瘤组织实现被动靶向给药.  相似文献   

7.
取向纳米改性是提高包装材料阻隔性的一种有效的绿色化方法。本文阐述了蒙脱土的结构性能、纳米化的方法及其改性包装材料阻隔性的原理,重点介绍了多种预测取向纳米蒙脱土改性聚合物渗透性的模型,包括模型的构建条件、影响因素、数学建模和运用范围。讨论并比较了各种模型优缺点及与实验结果的符合程度,为取向纳米改性包装材料阻隔性的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迄今为止的研究中,环氧树脂的增韧方式按照增韧物的种类大体分为橡胶弹性体增韧、热塑性塑料增韧、无机纳米粒子增韧、液晶聚合物增韧、核一壳结构聚合物增韧、超支化聚合物增韧等。[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胡剑飞  张丽丽  孙震 《化工管理》2022,(16):145-148
文章简述了提高紫外光(UV)树脂、UV涂料硬度及耐磨性的常见方法,为了克服无机粒子在UV树脂、UV涂料中分散不均及易沉降等不足,介绍并制备了一种UV固化纳米二氧化硅杂化环氧丙烯酸酯及其涂料,该杂化环氧丙烯酸酯及其涂料具有较低的黏度,较低的纳米粒子含量,经紫外光充分固化后,涂层硬度高,耐磨性好。在木地板、橱柜板等家具行业及其他耐磨涂层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纳米囊是粒径在1~1000 nm的新型药物载体,纳米囊制剂不仅可增加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还可以根据其粒径大小在体内分布不同而实现靶向给药~([1])。新藤黄酸(gambogenic acid)是藤黄抗肿瘤的有效成分之一,抗肿瘤作用十分明显,新藤黄酸有很好的选择性尤其是对肿瘤组织细胞,中毒剂量在有效剂量范围内,是新型抗肿瘤药物的首选之  相似文献   

11.
《高分子材料分析与测试》是高分子材料加工专业的一门实用性强且有着重要学科意义的基础课程。本文以提高教学质量、锻炼学生的专业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学科人才为目的,在教学体会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2.
目前,尚没有金属油墨可以在室温下只通过印刷步骤便形成导电图案的技术。例如使用纳米金属油墨在塑料电子产品上印制导电图案,必须进行额外的烧结处理,通常是通过加热至高温来实现。在烧结过程中,形成图案的纳米粒子(NPs)发生团聚以形成连续的导电层。近年来,发展了很多新型的烧结工艺,如微波、激光烧结,脉冲氙气、电子或化学烧结以及等离子烧结等,但是这些方法通常需要高成本的设备以及复杂的预处理或后处理工艺。因此,对于油墨而言,尚需研究的课题是,印制后无须额外烧结工艺即可获得高导电率。  相似文献   

13.
MBBR悬浮填料低温处理生活污水对比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悬浮填料是MBBR工艺处理污水的核心技术,也是填料性能工艺效果和工程成本的关键因素。采用自主研发的高亲水、低成本高分子合金材料,制备成蜂窝状悬浮填料,并与国内具有代表性的3种悬浮填料进行了性能对比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MBBR工艺条件下,使用自制悬浮填料其亲水性、挂膜启动时间以及低温COD、氨氮降解效果具有优势;30%(体积分数)填充率的条件下,低温氨氮去除率达99%(质量分数),出水氨氮小于1 mg/L(质量浓度)。  相似文献   

14.
生物电子等排原理在新药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探索生物电子等排原理在新药研究中应用的规律,推动新药研究的进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阐述生物电子等排的定义及各类生物电子等排的特点、使用范围、典型事例;表明生物电子等排既有外层电子总数相等的原子或基因的替换,也有在体积、形状、构象、电子分布、脂水分配系数、pKa、化学反应性(包括代谢相似性)和氢键成键能力等重要参数上存在相似性的原子或基团的替换,是对已知药物的结构改造或结构修饰;所产生新化合物优于、近于或拮抗原来药物的作用,具有成功率高、风险小、投资少的特点,在新药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应用生物电子等排体进行新药设计,尤其适合我国制药工业现有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5.
前药原理与新药设计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探索前药原理在新药设计中的规律,推动新药研究工作的开展,通过文献检索,综合、归纳、分析、概括前药原理在新药设计方面的典型事例。前药原理在新药设计中广泛应用,不仅可对经典的含羧基、羟基、氨基药物进行结构修饰制成前药,还可制成偶氮型前药、曼尼希碱型前药、一氧化氮型前药及开环、闭环等新型结构的前药,既保持或增强了原药的药效,又克服了原药的某些缺点。利用前药原理设计新药投资少、风险小、成功率高,适合我国国情,是值得推广的新药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以胜坨油田为突破口,研究适宜二类聚合物驱单元的新技术,经济有效地开发该类油田,提高采收率,对胜利油田持续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提高注聚质量管理,站在三次采油前沿的试验大队在应用聚合物配注一体化平台提高注聚质量管理上取得一些认识,主要内容包括整合以聚驱区块为单位的质量管理单元,再造以工序服从为原则的质量管理流程,提炼以精确控制为目标的配注质量标准,探索以快速响应为手段的黏损治理模式,推进以高效生产组织为目标的配套改革,创造出聚合物驱地面质量管理崭新模式,为油田三次采油地面管理有序、高质、高效管理提供很好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纳米氧化锡粉体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SnCl4·5H2O为主要原料,以十六烷基铵为分散剂,NH3·H2O作为沉淀剂,利用液相沉积法成功制备出了SnO2纳米颗粒.通过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以及热重分析(TG),研究了纳米氧化锡粉体的形貌、尺寸分布和结构特征.SnO2颗粒平均粒径在30 nm左右,呈不规则多面体,有些近似于球形,粒径分布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