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存在隐含或张开的天然裂缝,在水力压裂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压力行为,是导致压裂施工难度大的主要原因。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水力压裂有效地沟通储层的天然裂缝、控制无效压裂裂缝是保证油井高产稳产的关键。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水力压裂可以通过段塞粒径、段塞注入时机、段塞液量、铺砂浓度设计达到控制多条裂缝的目的。通过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结合历史施工情况,对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压裂裂缝控制工艺进行优化,取得了良好的矿场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以西峰油田长8油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裂缝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在考虑人工裂缝情况下研究天然大裂缝对油田开发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精细动态分析法研究剩余油,以小层沉积微相为单元进行剩余油分布分析。曙三区主要含油层段杜家台油层砂岩组储层结构复杂,通过研究沉积演化变化规律,建立沉积演化层次关系,精细划分油藏层、组和对比,结合油井生产资料,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剩余油潜力  相似文献   

4.
特低渗透油藏属于基质渗透率较低的油藏,也可称之为低渗透的砂岩油藏。按照具体的生产特征及油层平均渗透率的大小,低渗透储层具有以下几种:一般低渗透储层、特低渗透储层、超低渗透储层。本文以胜利油田作为研究对象,对胜利油田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思路进行分析,旨在为油田低渗透油藏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根据低渗透的油田储层目前的开发情况以及基本的特征,有效结合世界上水平井方面的实践经验,进而来深入的研究低渗透油藏水平井的开发。通过流入动态曲线来对油藏井的供油能力进行一定的反映,研究低渗透水平井当中的流入动态来进行油气井产量的预测,进而研究低渗透油藏水平井的流入动态。在本文中,简单介绍了比较常用的以中国溶解气驱的IPR方程,同时在刘想平方程的基础之上来有效建立水、气、油三相的IPR模型;并分析了低渗透油藏水平井的流入动态。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考虑低渗透油藏流体流动规律的不同的数学表达形式的基础上,选择精确描述低渗透油藏流体流动规律的二项式,从而建立均质低渗透无限大油藏的试井解释数学模型.通过模型求解,证实低渗透油藏流体渗流规律由于启动压力的存在而偏离了达西渗流的特征,表现出非线性特征,并且启动压力越大,偏离程度也越大.研究证明新建立的模型更能准确的说明低渗透油藏压力动态的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7.
低渗透储层是目前新区产能建设和油田上产的主体,而其中包含着大量砂岩储层。长期的勘探开发实践表明,低渗透砂岩储层中剩余油分布与孔隙结构密切相关,并且在宏观范围基础上,油藏的产能开发效果往往取决于孔隙结构,因此,对孔隙结构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对经济有效地开发好低渗透砂岩油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低渗透油藏是基质渗透率较低的油藏,一般指的是低渗透的砂岩油藏。根据实际生产特征,按油层平均渗透率的大小,把低渗透储层划分为了一般低渗透储层、特低渗透储层、超低渗透储层三种。低渗透油藏属于非常规油藏,近年来低渗透开发储量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因此,有相关学者认为一般低渗透储层可属于常规油藏,特低渗透与超低渗透油藏依旧是非常规油藏。  相似文献   

9.
油田注水是维持地层能量,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的重要手段,对于注水开发的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注入水一部分用于驱动储层流体,另一部分则进入裂缝系统,起到充填裂缝、储存能量的作用。本文通过物质平衡方程推导,对侯市北区长6油藏能量保持及利用状况进行了定量研究,计算得到了有效注水率,为制定该区合理注采比提供了依据,研究方法对同类型油藏合理开发技术政策的确定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经过构造及岩溶作用之后大尺度溶洞、裂缝发育比较成熟、尺度差别不大的情况,建立了溶洞及裂缝发育的双孔模型。利用裂缝及溶洞中流体的流动方程,建立了考虑井筒储集系数及表皮系数影响的封闭边界油藏双孔单渗试井分析模型;利用Laplace变换法和Stehfest数值反演法算法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得到实空间下无因次井底压力的解析解;绘制并分析了试井典型曲线,并对试井典型曲线特征及不同参数对试井压力响应曲线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所建立的试井分析模型能够反映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实际储层特征和流体的流动机理。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试井模型、丰富试井解释方法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研究平-直联合开发井网压裂水平井的开发指标计算与开发规律,结合点源函数建立平-直联合开发压裂水平井的地层压力解公式,追踪生成流线划分流管,基于流管法实现压裂水平井的开发指标计算。给出了平-直联合开发压裂水平井的流线以及压力梯度场图,分析其流线特征以及渗流规律。结合某外围平-直联合开发区块实际情况,以四注井网为例计算了压裂水平井的开发指标,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开发规律。模拟结果表明:该四注井网产量递减为指数类型,产液量主要分为低含水期下降、中含水期稳定和高含水期回升3个变化阶段,含水上升变化分为低及高含水期采出程度低、中含水期采出程度较高3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已逐渐成为石油开采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控制含水上升,减缓产量递减,增加采收率,提高开发效果,是油田开发工作者最关注的问题。注水井调剖技术作为控水稳油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低渗透油田开发过程中逐渐得到了推广应用,通过对其过程控制,提高作业质量,保证措施效果。从措施选井选层入手,针对该项工艺技术关键及要点,分析质量控制的方法,论述调剖作业通过对地层深部的封堵,改变注入水流向,有效驱替剩余油,提高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采收率。  相似文献   

13.
为了确定适合于F油田目前密井网生产条件的试井解释方法,统计分析了F油田的历年试井资料,总结试井曲线规律,根据试井资料曲线特征最终确定垂直裂缝井椭圆流模型适合该油田开发现状,并且给出了考虑注采比的密井网条件地层压力计算方法。以F油田A井为例,对该井关井162h进行分析,实测曲线反映出了双线性流阶段,解释出的参数和计算出的地层压力与油井符合度较高。研究结果对F油田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可以为F油田制定下一步开发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浅井低温油层(即延安组油层)固井质量,通过对水泥添加剂和水泥浆体系反复筛选与评价,固井方案的研究与论证,在原来使用的水泥浆体系的基础上,研究出了适合于靖安油田、安塞油田浅油层的水泥浆体系和固井工艺技术,通过现场应用,固井质量达到优质,为靖安油田、安塞油田浅油层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已开发的大多数油田,经过多年的加密调整和注水开发,目前已处于高含水或高采出程度阶段,开采和稳产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对注水开发油田进行水驱面积波及系数的研究意义重大。根据注水油田的基本特点,基于流管法建模基本原理,建立了五点法流管模型,利用BeckleyLeverett方程,结合单元分析法和流线积分法,对注水油田五点法井网面积波及效率的计算公式进行了详细推导,绘制并分析了面积波及系数和采出程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结果表明:当无流管突破时,注水油田的面积波及系数随时间的增加而线性增大;当主流管突破见水后,波及系数增大程度越来越慢,最后趋于平缓。当油田被注入水完全波及后,继续利用注水提高采收效果的作用很小,水驱效率明显降低。研究结果对于注水油田面积波及系数的求解及水驱动态开发规律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东濮凹陷深层致密凝析气藏分布广,应用常规压裂技术动用难度大、开发效果差,多层段压裂是动用该类储层的核心技术。为推动致密油凝析气藏开发,研究优化设计、储层保护技术,引进多段压裂完井体系。应用该体系在长井段水平井分段压裂获得成功,并拓展应用于直井,改变了逐层压裂的开发模式,实现了深层致密凝析气藏的有效动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姬塬油田延长组油井压裂投产的特点,从地质特征分析入手,对可能造成储层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姬塬油田延长组储层粘土矿物含量高、孔喉细微是主要的潜在伤害因素,注入水与地层水、储层岩石不配伍形成有机垢加剧了储层伤害,压裂改造过程中压裂液滤失滞留、水不溶物、破胶残渣对储层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根据不同的伤害机理分析探讨了解决对策,现场应用了酸化、前置酸压裂、酸蚀多缝体积压裂及高黏强溶蚀酸转向酸化4种工艺,整体改造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对姬塬油田提高稳产水平和开发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缝洞型油藏溶洞中注水速度和黏度对水驱波及面积和油水界面的影响,利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从流体力学角度对单缝洞油藏溶洞内流体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VOF模型对油水两项界面进行跟踪。研究发现,入口水速一定时,波及面积随着黏度的增大逐渐增大,油水界面呈对称均匀推进,黏度较小的原油水相会趋向中心线向洞口流动并产生漩涡,随着黏度逐渐增大,漩涡逐渐消失,驱替方式逐渐转变成活塞式驱替;原油黏度一定时,波及面积随着入口速度的增加而减小,油水界面呈对称趋势均匀推进,水速较大时水相会趋向中心线向洞口流动并有漩涡产生,随着入口水速增大,趋势逐渐明显。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完善缝洞型油藏溶洞内水驱过程中油水两相的流态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河南油田以边水油藏为主,部署的部分水平井投产后含水上升较快,在建立典型地质模型的基础上,运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边水油藏水平井水淹的影响因素,包括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识别了各因素对边水油藏水平井水淹的影响程度,得出其排序为:与边水距离平面非均质性剩余油分布产液速度油水黏度比射孔段长度水平井轨迹垂向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