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为了搞清七个泉油田一区块七4—7注水井组油水井连通情况,找出井间存在的大孔道或高渗层,弄清油藏平面与纵向上的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情况,2003年9月在该井组进行同位素示踪剂井间监测。监测的方法是在水井中注入一种水溶性示踪剂,在周围监测井中取水样,分析水样中示踪刑的浓度,应用示踪剂软件解释技术进行分析。监测结果表明:注入水的方向性较明显,主要驱向七5—8等5口井,水推速度整体较均衡,注水控制效果较好,七4—7水井与七4—6、七5-6井井间储层物性较差,监测井之间的层内非均质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2.
针对聚合物—交联聚合物驱油机理进行了分析,以数值模拟为手段,运用交联聚合物模拟软件进行模拟研究;以区块综合含水率、累计产油量和单井产油速度三项指标为依据,考查储层垂向非均质、平面非均质、高渗层厚度变化、注聚时机等几种影响因素对聚合物—交联聚合物驱油效果影响,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了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垂向非均质对聚合物驱油效果的影响最大,高渗层厚变化次之,注聚时机和平面非均质的影响比前两者要小。  相似文献   

3.
分别从注气受效、气窜判断、注气并方案调整及措施改造、CO2做为一种驱油介质对储层基质物性特征的改善情况等方面阐述试井资料在特低渗透储层C02驱油开发中的作用,为特低渗透储层C02驱油动态分析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乳液分流酸化技术解决了油田储层非均质性强、层间矛盾突出、油井酸化后含水大幅上升、增液不增油的问题。文章通过对各施工井的分流压力增长量、酸化复产后产液含水率等参数对比分析,研究了储层渗透率、岩性、温度、地层流体含水率以及乳化分流液性能对分流酸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储层渗透率对分流效率影响较大,地层流体含水率越低分流酸化后控水效果越显著,乳液分流酸化技术适用于含水率在60%以下、渗透率在500 mD以下的非均质性强储层。  相似文献   

5.
L区块断层发育,构造复杂,纵向非均质性严重,层间矛盾突出,制约了油田开发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通过应用新的三维地震解释资料对构造进行精细解释,建立新的对比原则和对比方法,对断块构造及储层发育有了突破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对剩余油分布进行进一步研究,实施了以井网调整及整体调驱为主要手段的开发试验方案,达到了完善断块二次采油井网、提高水驱采收率、改善油田开发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聚合物驱油是目前推广程度很高的三次采油方法之一,在中国的很多油田都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和应用。影响聚合物驱油效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在聚合物驱油的过程中注入聚合物溶液的性质、注入聚合物的量以及聚合物的注入速度、开发油层的非均质性、开采油层的物性参数等均可以影响聚合物驱油的开发效果。实践证明,在采油开采过程中注入聚合物的浓度越大、注入聚合物的速度越低、聚合物驱的采油井的含水率越低,采出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注水井调剖调驱是改善水驱效果、加强油藏层间治理的重要举措,5年来,大港油田采油三厂累计实施注水井调剖调驱330多井次,纯增油达15万吨以上。采油三厂以中孔、中渗油藏为主,储层非均质性强,经过30多年的开发,注采矛盾日益突出;受油藏埋深、套变和水性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分层注水工艺受到限制,调剖调驱工艺逐渐成为了油藏治理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奈曼油田自2006年1月奈1井试油获工业油流以来,已开发8年,目前存在水驱动用程度低、非均质性严重,层间矛盾突出等问题,应用深部调驱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如何选取调驱剂类型是调驱重点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9.
随着海外河油田开发进入后期,层间矛盾越来越突出,而分层注水工艺是目前解决层间矛盾最有效、最经济的一种途径。针对该油田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较强,井斜、出砂及稠油等特点,目前所采用的偏心分注测调过程中仪器对接困难,测调成功率低等问题,研究并应用了同心测调联动分注技术,有效解决测调成功率低的难题,并在现场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低渗透油田储层具有非均质性,注水开发中后期储层非均质性越来越强,导致注入水窜流,为了封堵注水过程中较大的渗流通道,实验室内研发了一种新型深度调驱的聚合物微球。该微球具有膨胀性、弹性变形性和抗剪切性,在微球直径和孔喉直径相匹配的情况下,能够实现有效封堵。利用该微球对不同储层物性条件下调驱封堵特性进行室内实验研究,筛选出最佳调驱的渗透率级差范围。结果表明,该聚合物微球在合适的渗透率级差范围内能够实现对高渗透通道进行有效封堵,从而提高油藏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11.
大庆油田在聚合物驱分层注入技术的应用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驱油过程中仍然存在较严重的层间矛盾,影响了聚驱开发效果. 目前按照非均质层系渗透率下限选择聚合物分子量时,注入的聚合物溶液大部分沿高渗透层段推进,大大降低了聚合物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2.
针对海外河油田油水粘度比大、储层非均质性严重,注水开发驱油效率低,无效产水增加及以往化学堵水技术效果逐渐下降的问题,开展新型聚合物微球复合堵水技术研究与试验。封堵高渗透油层,改善产液剖面,提高稠油注水开发效果和油藏采收率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奈曼油田是典型的低孔低渗构造岩性油藏,受构造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低孔低渗等因素影响,在多年的注水开发后,注采矛盾日渐突出。储层纵向上动用不均衡,平面上注水方向单一,水淹水窜现象日渐增多,都严重制约着奈曼油田的注水开发。文章通过对奈曼注水区块化学调剖和物理调剖技术的研究、实践,形成一套适用于奈曼油田的行之有效的调剖调驱技术,为下一步控制、解决水淹水窜问题,改善注水开发效果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陈静 《化工管理》2014,(33):140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石油的开采量也在逐年增加,石油开采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对砂砾岩储层油藏开发后发现,由于储层的非均质质性导致层间矛盾、层内矛盾、注采不平衡等问题表现的极为明显。本文以克拉玛依油田砂砾岩储层为例,主要对砂砾岩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探讨了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奈曼油田所辖油区属低渗透砂岩油藏,2007年开始注水,受构造复杂、低孔低渗、天然能量低等因素影响,开发过程中存在平面上相变快、砂体变化大、水驱方向性强、含油井段长、非均质性强,纵向上动用程度不均衡、水淹趋势渐显、有效堵水困难等诸多问题,为提高采收率,在奈曼油田开展了深部调驱先导试验,根据深部调驱的筛选标准,优选出奈1-48-54井和奈1-44-50井两个注水井组进行深部调驱先导试验,经过大量的室内试验确定了配方体系,开展阶梯式段塞注入。通过对注入井的压力和产能井的产能效果分析来看,初步证实在奈曼油田开展深部调驱是可行的,而调驱剂的配方体系也是适合奈曼油田的。  相似文献   

16.
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延长,油井产量下降,低产成为制约姬塬油田提高整体产量的最主要因素。目前在三叠系主力油藏中,C2层和C4+5层重复措施井逐年增多,措施效果变差,C6层和C8层油藏埋藏深、物性差,有效驱替系统难以建立,低产低效井多,常规措施效果不明显。通过对姬塬油田储层物性、地层能量、油水井间连通性及历年措施改造效果进行研究,充分利用部分油藏天然微裂缝发育的特性,采用"大砂量+大排量+高砂比"的压裂改造思路,最终形成了以增大裂缝穿透比、扩大油层泄油面积、改善油藏开发效果为目的的高强度压裂改造技术。2016年该技术现场应用65口井,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7.
大庆油田喇嘛甸区块为较为典型的非均质程度较高的砂岩油田,在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之后,储层中油水的分布状态较为复杂,剩余油在储层当中的分布情况十分分散,近年来实施了大量挖潜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总体而言采用措施的效果呈逐年下降的状态,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对油田特高含水期水驱油开发的效果进行分析。在本文中,选择了产量自然递减率、总含水上升率、存水率、地层压力和水驱控制程度等指标对开发效果进行评价,总结油田水驱开发过程中经验教训,为油田高含水期挖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川东北普光气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主要是台地边缘鲕滩沉积,该气藏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复杂非均质性较强,在后期开采过程中,部分出现高孔高渗的储层采气量低、低孔低渗段采气量较好的现象,严重影响到开发井位设计和产能评价等。有效储层下限标准的研究是划分有效储层的基础,是评价储层储量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文章基于岩心分析资料,运用压汞实验对飞仙关组滩相开展储层物性下限研究,探寻出非均质性碳酸盐岩储层的渗透率下限定为0.03×10-3μm2,孔隙度下限定为3.2%,以最大限度的接近储层与非储层的界限,为油田的油气开采层位选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开采阶段,加密调整井开采表内薄差油层和表外储层以及挖潜厚油层的低含水部位是油田产量接替的重要措施之一。二、三次加密调整井开采对象主要是表内的薄差油层和表外储层,开采目的层纵向上分散、厚度小、与高含水层相间分布且隔层薄;平面上砂体发育不均衡、非均质严重,和水淹层、水淹带的接触关系较为复杂;油层孔隙度低、渗透率低、含油饱和度低,岩性、  相似文献   

20.
安塞塞160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裂缝发育,经过20多年注水开发,主力区块已进入中高含水开发期,含水上升加快、水驱效果变差、递减加大、主侧向开发矛盾突出,为确保油田持续稳产,文章通过注水调整、转注、分注、调剖调驱、油井解堵引效取得了一定成果,为该区块后期合理的注水政策和稳产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