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基础设施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甚至成为制约现代城市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在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投融资渠道不足。而项目融资是吸引社会资金,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模式。本文对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模式BOT、TOT、PFI以及ABS、PPP等形式进行比较研究,并分析了它们内在的一些联系,以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渠道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文章分析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资金流特点,对其投融资模式及其特点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环境基础设施投融资政府和市场复合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3.
一、投融资体制问题城市基础设施具有公益性特点、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和项目管理应占主导地位.1.政府应是建设项目投资主体.对于非经营性的或社会效益非常大的项目,如地铁、城市道路、桥梁等项目,应由政府财政预算投入.对于经营性的或可收费的项目,如供水、供气等,允许企业进入,鼓励企业通过市场融资,政府提供部分资金.  相似文献   

4.
BT模式作为政府进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一种方式,本身就是一种融资形式.对施工企业来讲,参与BT项目建设,在业主回购项目前,涉及项目整体融资和施工,最终目的是通过该项目赚取施工利润.由于BT模式建设项目往往投资巨大,涉及资金较多,仅仅依靠施工企业自有资金是很难满足建设项目需求的.所以,BT项目除了施工企业有较强的施工管理能力、机械装备、技术人员外,还必须有较强的融资策划和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以经营性公共基础设施TOT项目融资历史和现有的数据为基础,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建立经营性公共基础设施TOT项目融资系统,研究经营性公共基础设施TOT项目融资中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之间达到最佳匹配,以实现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TOT项目融资模式的推广做出有益的探讨.基于以上目的,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详细介绍了经营性公共基础设施TOT项目融资系统定义、特性,确定该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并应用霍尔的"三维结构"系统工程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建立该系统的系统框架,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BOT这种项目融资方式近年来在国内外都颇为流行,笔者简单介绍了BOT的含义及其在国内外重大基建项目上运用。在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基础设施投融资现状后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很难用现有一般方法解决的问题,运用BOT方式得以较好解决。笔者认为,现阶段对于国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采用BOT融资方式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7.
BT模式,即建设一移交,政府授权企业对项目融资建设,项目建成后移交政府使用,政府用以后财政预算资金,分期偿付企业融资本金和利息的新型融资模式.成青旅游快速通道温江段、温郫彭公路春江段、温江区柳永大道,是成都市在交通基础设施改扩建工程中第一次采用BT模式修建的公路.采用BT模式,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为项目融资3.5亿元,打造了35.9公里优质公路.这样强的融资能力,这样快的建设速度,这样高的建设质量,在温江区的历史上罕见,在成都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上也属首次尝试.此举为成都市交通建设发展做了有益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被省内交通业界誉为第一次吃螃蟹的成功创举.  相似文献   

8.
《施工企业管理》2014,(9):75-80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私共营模式,是一种新兴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模式。自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以来,PPP模式以政府和企业双方互惠共赢为特征,带来了基础设施供给和项目融资的全新革命。该模式鼓励私营企业与政府进行合作,共担责任,共承风险,共同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由此实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PPP项目融资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基础设施项目具有投资巨大、融资成本高、风险大等特点,必须要对其融资方案进行科学的决策。本文分别按照融资阶段、项目建设阶段、项目运营阶段、项目移交阶段四个阶段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多方参与城市基础设施供给的融资模式是解决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巨额资金需求的有效途径,但项目公司为了自身利益违反合同约定使政府无法实现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目标的情况经常出现。为此,政府通过中介机构对项目公司进行监控,并根据中介机构上报的监控报告对守约的项目公司给予奖励,对违约的项目公司给予处罚。论文应用元胞自动机理论对政府根据中介机构监控报告可能采取的激励措施进行了仿真,得到了各种激励模式下的演化特征,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优化激励规则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