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中原油田计量站原油计量过程中存在计量工艺流程不完善、含水率误差大、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采用多相流分离计量原理,综合应用管柱式旋流气液分离器、模拟分析多相流流体动力形态、质量流量计等技术,经现场试验应用,取得了良好测量效果,解决了中高含水期油田油井产出物精确计量问题,完善了石油多相流混相输送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2.
密度法油井计量技术的应用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一、概述 为解决大庆油田高含水期油井计量问题,自1989年以来,我局对已建的计量站进行了技术改造,共计改造和新建密度法油井两相计量站1000余座。这项技术的推广实施,使大庆油田的油井计量技术水平实现了仪表化、自动化和微机化,为油田稳油控水的开发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提高了油井生产管理水平。 密度法油井计量技术的核心是应用密度计测量高含水原油的含水率,与传统的油井两相分离器相配套,再配用微机实现油井分离器的自动控制和数据处理,以实现油井的油、气、水产量计量。  相似文献   

3.
国内油田油井计量普遍采用分离计量方法,用油气分离器把油井采出液分离成液体和气体,然后用仪表分别计量。塔河油田六号油区原油粘度高,密度大、超泡严重,自然消泡时间长,传统的油气分离器处理重质起泡稠油的效率低,分离后的液体含气量较高,造成仪表计量油井产量的误差增大。针对塔河六号油区稠油的特性,研制了泡沫原油油气分离器,介绍了泡沫原油油气分离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现场测试情况,分析了分离器的分离效率对液体计量误差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三相分离器是油田进行油气水分离的初级处理设备,其主要依靠油气水三相的密度差实现自然沉降分离。在油水分离中,混合室内油水界面高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分离器出口水相含油量的高低及油相含水的高低,并最终影响油田外输含水率及注入水含油浓度。文章阐述了原油三相分离器的工作原理、分类及结构,针对卧式三相分离器如何确定其油水界面高度进行了理论推导并结合油田现场实际进行了计算分析,为提高三相分离器油水分离效果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坦岛油田伴生气体计量现状、旋进旋涡流量计的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对旋进旋涡流量计两种压力损失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对比,找出了适合于埕岛油田的计算公式。针对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几年来为提高计量精度所做的工作,提出了工作措施和建议。认为,在新建或改造计量装置时,应做到完善计量工艺流程,合理选择流量测量点;改善分离器及洗涤器的分离效果;定期进行标定,确保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6.
应用Fluent软件的标准к-ε模型和多相欧拉模型,对重力式分离器的油气分离器入口构件处流场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得到含有3种不同入口构件的分离器内部速度矢量和流线,分析并比较了不同构件下的分离特性。模拟结果表明,Fluent软件可较好地模拟油气两相在分离器内部的流场和浓度分布,较为准确地反映出真实分离器内部流场情况,为分离器的设计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江汉油田涪陵页岩气田焦页64号集气站:该站位于涪陵页岩气田乌江以南区块,于2016年12月28日投产,目前承担着焦页64-1HF井等6口页岩气井的采输任务。站内建有两套水套炉,一套生产分离器,一套计量分离器,一套集气汇管撬,设计处理能力为185万立方米/天。该站有3名采气工轮班。站长孙建兵在2017年江汉油田工会开展的"创建五  相似文献   

8.
移动式油井原油产量计量装置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油田油井计量技术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研制一种小型化高效分离、自动连续稳定运行、准确度高、撬装式移动方便的油气水三相计量装置,实现对油田油井产量(液量、油量、气量)的准确计量。该装置有效解决了目前高含水油井、低产液油井、混串油井、低气量油井、间歇油井的产量计量问题,还可以对油田在用计量装置进行校验,提高在用计量装置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油井分离计量技术是国内外油田普遍采用的一种计量方法,但对于含砂量很高,起泡严重、消泡时间长的原油,会造成计量仪表卡或堵、分离器效率低,液气分离不彻底,分离器出液管线含气比较高,导致不能正常计量或计量误差大,影响油田的油藏动态分析工作.因此,选择适用的计量方式,降低液相含气率对计量的影响,是解决高含砂油田单井计量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稠油翻转计量分离器及其油井产量密闭计量工艺,采用计量设备进行容积式连续计量,该技术在计量设备内设翻转器和两个计量腔,计量时液体轮换通过两个计量腔,使其计量过程象流量计一样密闭、连续.解决了稠油油井产量计量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减少了计量误差,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减轻了环境污染.同时又为钻井试油、"三次采油”、高含水期稀油提供了一种比较经济、可行的油井产量计量技术.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连通管式油井气、液计量分离器的技术要求、计量性能、校准设备、计量控制要求等方面的研究。对单容积、双容积和具有气储存方式的连通管式油井气、液计量分离器的校准方法进行了探讨,为提高单井计量时数据可靠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影响油井计量准确度的因素不单纯是计量方式和计量仪表的问题,而计量间分离器的液—气分离效果,采、集、输系统压力的相互干扰,掺水、热洗、汇管、油井来液等流程切换阀组存在的渗漏,都直接影响油井计量的准确程度。下面结合近几年油井计量工作实践,简要叙述影响油井计量准确度的几个相关因素,以供从事油井计量工作的同事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3.
计量撬是一个集成的“工程”,以其高精度、高稳定性在石油天然气项目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介绍了计量撬装系统的概念,并以山东泰安60万吨/年LNG装备国产化项目为例介绍了外输气体计量中计量撬的组成,讨论了计量撬在LNG项目设置时应注意的一些方面.  相似文献   

14.
无源控制多相计量技术在油井计量中的研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分离器计量和人工化验含水不能满足单井计量需要以及现有多相计量方法存在的不足,开展了对管式气液旋流分离技术、气液分离无源控制技术及相关配套计量工艺技术的研究,该技术经现场应用,取得了理想效果,为目前计量站油井多相计量工艺的升级换代提供了选择。  相似文献   

15.
油田矿场计量技术综述(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主要技术方向和仪表应用方面 ,对我国油田矿场计量技术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介。我国油井 (转油站 )计量技术大部分已实现了两相或三相分离计量系统的自动控制、仪表计量 ,技术水平和目标不确定度与国外相近。矿场计量中的主要仪表如在线原油含水分析仪和流量仪表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但在选型和应用中尚有许多问题要解决。对油田矿场计量中的新技术如科氏力质量流量计的应用和多相流量计的发展进行了评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李娜 《化工管理》2013,(12):157
分离器主要作用是将产出的油气分离,以便计量油气的产量。由于原油内部成分相当复杂,而这些物质都是在以一定温度,一定压力下作用于分离器内部,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分离器内部逐渐形成腐蚀、砂堵等问题,底部积砂影响尤为严重,而且因分离器设计原因,清砂时,分离器底部积砂不能够完全清理干净,也给岗位工人增加很多工作量,久而久之,很多沉砂积聚在分离器底部,就形成了砂桥,导致计量时的误差远大于分离器最大允许误差(±10%内)的规定要求。为了有效防止泥砂等杂质进入,减少泥砂影响,我们针对这一课题进行技术改造,达到了提高几率精准度目的。  相似文献   

17.
分离器是多相流分离计量的关键技术,根据螺旋管内流体受重力和离心力作用原理.研究设计了以螺旋管复合气液分离器为核心与气液流量计、调节阀和计算机测控系统组合的多相流计量装置。系统响应实验证明采用气路调节阀控制分离器液位的模糊-PID控制方案可以有效地保证计量装置的稳定运行,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油气水实流测试实验证明此装置可以适应较大范围的多相流流量变化,相对测量误差小于5±2.5%。  相似文献   

18.
油田矿场计量技术综述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从主要技术方向和仪表应用方面,对我国油田矿场计量技术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介.我国油井(转油站)计量技术大部分已实现了两相或三相分离计量系统的自动控制、仪表计量,技术水平和目标不确定度与国外相近.矿场计量中的主要仪表如在线原油含水分析仪和流量仪表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在选型和应用中尚有许多问题要解决.对油田矿场计量中的新技术如科氏力质量流量计的应用和多相流量计的发展进行了评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稠油常用“蒸汽吞吐、汽驱、火烧油层、SAGD”等稠油开采技术。稠油具有粘度高、密度大、流动性差、携砂量大、泡沫油量大、油水乳化严重,难于分离等特点,给稠油井的产能计量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本文探讨了撬装单罐稠油自动计量装置的研发及应用,为特稠油或超稠油的计量做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原除钙塔尾气分离器因设计原因气液不能有效分离,致使除钙塔带卤严重,腐蚀周边设备设施,污染环境。改造后尾气分离器由气液分离器和丝网除沫器组成,除钙塔尾气在经过气液分离器时将气、液分离,液体经管线流出回收,后尾气经过丝网除沫器时再次除去剩余的水分后排出,彻底解决了尾气带卤问题。通过对除钙塔尾气分离器提升气液分离器材质、安装丝网除沫器等方法达到延长设备使用寿命、解决碳化尾气带卤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