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促进一国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本文从产业互动的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从交易成本、专业化分工以及产业价值链3个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以浙江宁波为例,结合宁波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升级的发展现状,对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宁波市制造业升级的互动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研究中国与发达国家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服务化并没有出现与发达国家制造业服务化相一致的发展趋势,中国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中来自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制造业对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金融保险业的依赖度减少所引起的。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制造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环节、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业内部化现象严重、金融市场建设明显滞后所造成的。因此,加快我国制造业服务化进程,促进我国产业升级必须立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健全市场制度、完善市场环境,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外部化、专业化发展以及扭转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  相似文献   

3.
新型工业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分工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构建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文章认为,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是产出变量,决定于作为投入变量的制度、基础设施和教育.  相似文献   

4.
虚拟经营对混合型运行功能的企业分工与组合,能够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的产业链条中分离并形成,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出现互动与互融的趋势.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经过3个阶段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强化企业虚拟经营能够加速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因此研究在企业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运用虚拟经营以期加快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策略,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中国特殊的情境中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的关系.文章围绕如下关键点进行了探讨:在我国特殊的体制背景下,对于提升制造业竞争力而言.生产性服务业究竟在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在不同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所起的作用是否有差别;在当前阶段,不同生产性服务行业发挥的功能是否一样。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和基于面板数据的实验检验得出的结论是:在我国经济转型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挥的作用最充分;金融保险业最能发挥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是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但在我国,一方面是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对生产性服务业“拉力”不足;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小而分散”,对装备制造业“推力”不够.存在着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两层皮”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全国最具代表性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东北这四大板块,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提升,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联系愈加密切,二者的良性互动发展是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从我国近10年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实际看,二者明显呈现出互动发展的趋势。以长三角区域为例,通过对沪、苏、浙、皖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除了上海外,其他三省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并未呈现良好的互动发展关系,为此,提出应协同发展、提升三省一市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水平,通过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业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对装备制造业效率影响的内在机理出发, 利用 2001~2017 年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数据, 采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各子行业的效率变化情况, 并运用VAR 模型分析了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对装备制造业各子行业效率的潜在影响。 研究发现,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各子行业效率在生产性服务业冲击影响下呈现不同特征, 通用设备制造业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效率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冲击的反应比其他子行业更加明显;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效率受到冲击持续时间较短;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效率受到冲击持续时间较长, 冲击时间周期明显要长于其他子行业。 因此, 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有利于推动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各子行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财税[2016]37号文件的下发,自2016年5月1日起开始推行全行业、全国范围的"营改增"政策,在破解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税制瓶颈上迈出关键一步,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做大做强、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分工程度、加快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税制环境。在国内外大经济环境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基本上全部流通链条均纳入抵扣环节,在保证各行业整体税负不  相似文献   

10.
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浙江省1992年、1997年和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产业关联效应进行分析,并得出一系列相应结论: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上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受制造业发展的拉动作用要大于其对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制造业的服务化水平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1.
我国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为评价对象,首先界定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和外延,给出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2009年的统计数据为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评价模型,提取了生产性服务业现有规模水平、城市化水平、地区的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等因子。通过模型分析得到结论:大部分省市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其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相一致,同时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平衡,并且影响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具体因子差异比较大。  相似文献   

12.
高技术在中国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在资源和能力有限的条件下,对传统技术和高技术进行选择,是关系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前途的重大战略问题。西方产业向中国的转移和西方产业技术向中国的扩散,是现阶段中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内容。在中国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的今天,各类产业(无论是成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面临着技术进步的艰巨任务。在现行世界经济体系中,高技术的高附加值利益将得到更大的强化;传统技术和传统产业的规模竞争和利润摊薄,使得其附加价值趋向降低;而高技术产业的高增长和高附加值(垄断利润)倾向则将长期保持。在中国现阶段的工业化进程中,一方面,需要发展高技术产业以拓展产业空间;而在这一过程中,高技术产业链的分解以及各产业间的融合,使得中国在整体工业技术水平不高的条件下也能在高技术产业领域中获得很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实现高技术同传统产业的结合,将高科技注入传统产业,以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使得高技术的运用成为推动传统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买技术、换技术、学技术和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中国工业化过程中以及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现阶段,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既要力争有所突破,也要做到量力而行。尤其是要通过科技资源配置体制的改革,形成高技术产业发展有效的市场竞争秩序,以促进高技术产业的长期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2000~2014年40个国家或地区的跨国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生产性服务进口对制造业自主创新效率提升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进口对各国制造业自主创新效率的提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生产性服务进口对发达国家制造业自主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大于对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制造业技术创新较多依靠运输通讯、金融保险服务进口,发展中国家制造业技术创新较多依赖商务服务、建筑服务进口。  相似文献   

14.
本文立足现阶段我国服装业遇到的瓶颈,本着转变经营模式的思路,以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为支撑,探讨了一种新的经营模式——成衣定制。并从成衣定制的概念、特征以及发展前景三个方面具体讨论了这种模式的存在方式和价值,以期为我国服装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迫切需要通过转型升级来提升竞争力。通过国际比较可知,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较快.但近年来存在较为明显的相对困境。文章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两方面分析了我国的产业发展现状,指出了我国经济和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难题.进而从挖掘政策红利、改变发展方式、加快制造业转型、提速服务业升级、促进产业融合等方面提出了破除我国产业发展困境的措施安排。  相似文献   

16.
本文引入人力资本这一投入要素,以2004~2009年全国31个省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法,考察各省市生产性服务业的效率。研究表明,在分析期内,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逐步上升,主要得力于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在有些年份则成小幅下降趋势,生产性服务业未能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和技术的潜力。东中西部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效率差异显著,并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要想使生产性服务业健康持续发展,需要同时兼顾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in many B2B service industries led managers to seek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branding, as many firms operating in B2C markets have done. Although advertising spending in B2B service industries has soared and branding could be relevant for customers' purchase decisions, th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B2B service transactions can make the creation of brand equity challenging. Conceptual arguments thus both support and question the net financial value of B2B service brands and, since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at value is missing, managers are left with no agreed upon and validated guidance. Drawing on observations of the brands and shareholder values of 380 U.S.-based public B2B service firms, this study introduces a shareholder perspective to empirically examine the financial value of B2B service brands. Results reveal that B2B service brands have positive value to shareholders. However, the extent of that value depends on a firm's branding strategy (corporate branding vs. multi-branding)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type of services offered (professional services vs. other B2B services) but not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breadth of services offered (degree of diversification). This research provides new insights for researchers and managers with regard to B2B service brands' value and important contingency factors.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使用门限面板模型研究了研发投入对成长性的非线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强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性存在显著的门限效应,随着研发强度的增加,其对成长性的促进作用表现出边际递减的规律。进一步基于空间异质性视角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存在唯一的门限值,在东部地区,研发强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性始终表现为促进作用,而在中西部地区,研发强度一旦超过门限值,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性转变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The stochastic patterns of firm growth are examined with the use of a data set of 4,975 firms surviving in the Greek services sector over the 1995–2001 period. The analysis first takes into account the intensity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n the services industries and then, through a system dynamic panel data technique, investigates how initial size and past growth influence firm growth. The classification of industries as three ICT-related groups provides interesting results at both the aggregated group level and the disaggregated industrial level. In general, Gibrat’s Law is accepted for firms in ICT intensive industries, while it is rejected in non-ICT indust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